这就是我们80后的父母这批人 真实经历过的历史 “不是哭戏、不是哭戏、不是哭戏, 重要的事情说八遍。 甚至不是电影,就是好长一段生活。” 电影《地久天长》在国内点映当天,导演王小帅发了一条朋友圈写道。 1个月前,《地久天长》在第69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一举拿下最佳男女主角,王景春、咏梅双双“擒获”银熊。成为今年第一部惊喜重磅华语片。 王景春、咏梅被大家称为“中年宝藏”,在此之前,虽然都在北京演艺圈,两人从未见过面,彼此陌生。 可进入影片,他俩是一对夫妻,衣褶里都是时代风尘,默契地展现了生活巨大的“消化”力:生离死别经不起从内蒙古到福建的南北漂泊,经不起三十多年的时间洗涤。 片尾英文名出现: So long,My son,就是这对夫妻晚年的一声嗟叹。 如果你是抱着要大哭一场的心理需求去看,真的会失望。 哪怕独子刘星在水库溺亡,导演也无意展示爹妈捶胸顿足、痛不欲生的场景。更多的时候,这对丧子的夫妻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躲开不得要领的关怀,间接伤害者的愧疚……自己像怕打扰大家的欢乐,在小年夜的第二天凌晨,偷偷地逃亡了。 你哭,是有一点辜负生活了。放在更长的时间线里,你也哭不过来啊。 生活不但没有道理 连逻辑都不那么重要 这就是我们80后这一批人父母经历的故事。 1984年,内蒙古某工业城市的国营工厂里,“双职工”夫妻刘耀军、王丽云与另一对好友夫妻沈英明、李海燕,同年同月同日都生了一个儿子,两家人关系更加紧密了。 丽云无意中又怀孕,被身为计生干部的、好友海燕拖到医院做了人流,从此不孕,守着独子刘星。 12岁,刘星、沈浩这对小哥俩去水库玩耍,刘星被沈浩无意中推入水里,不幸溺亡。 刘氏夫妇不堪痛苦选择“逃亡”,从海南辗转到福建闽江定居,收养酷似亡子的孤儿(王源 饰)。 导演王小帅说,如果按照故事的时间线正常往下拍,三个小时估计就坐不住了,他选择“打破”。 电影一开始是刘星小哥俩在水库玩,刘星第一次对下水充满恐惧,但他如常回筒子楼的家里吃饭。 然后,镜头又转到了丽云在海边编渔网,她身边孩子不是“刘星”的模样,是个叛逆的“问题少年”。他正酝酿着一次离家出走,找回自己真实的身份,养父母的爱反倒成了禁锢。 一开始,大家就进入“悬疑”:乖巧的刘星大概是溺亡了,为什么?这对夫妇为何又跑到海边? 在他们看来,这里语言不通,生活方式迥异,实在太好了,只剩下一件事就是渐渐老去。 但过去的痛苦如影随形,不速之客以各种生态、形式逼迫这对“逃亡者”面对。 养子早就不想做“刘星”了,烦了。 海燕得了脑癌,希望过生日这天能够见到这对夫妻旧友…… 这一对患难夫妻躲在寂寞的海边,却不断被干扰、打断,思绪在过去和现在穿梭,也把这三十年的经历拼凑出来。 生活就是这样没有道理可言,道德的逻辑无从强求,对时间的感受也不是按部就班。 观影中,我们都在找寻答案,也进入了时代的旋涡。 时代金曲、厂区筒子楼、职工俱乐部、计划生育、“严打”、歌舞厅、下岗、考托福、下海…… 当你回忆起父辈的经历时,也就这般飞速地跳跃,走走停停,跳来跳去。表面上无迹可寻,唯一的逻辑就是“不可追回的绝望”。 好的表演就是在生活 柏林影帝后王景春、咏梅都是70年代初生人,对于影片中三十多年的时代变迁并不陌生。 两个人穿上职工服,就马上入戏,就像是相濡以沫的两口子。 王景春演的丈夫爱喝酒,只要吃饭,手边必有一瓶白酒,当然北方男子的角色设定,让他有一点大男子主义,永远坐在饭桌的主位上。 他花样演出各种借酒浇愁的状态。爱子不复存在,夫妻俩相对无语吃饭,咏梅掰下一块馒头,他就一口酒咽下。 最让人动容的一场“酒戏”,就是“相逢一笑泯恩仇”之后给荒废多年的刘星墓地扫墓,坐在杂草上,对着风祭酒,妻子掰着橘子吃,还递给自己几瓣,背对镜头,山下一片墓地,是另外一种意味的“万家灯火”。没有唠唠叨叨,也没有泪流满面。 咏梅,人如其名,“俏也不争春”,她把自己为人处世淡淡风也带入角色。悲剧来之前,她是淡淡的,哪怕不如意,也是隐忍不提,尽量地融入集体之中。 被宣告下岗后,她也是静静流着眼泪退场,不闹。 悲剧到来之后,她就躺在床上,蜷曲着,似乎要用躯体去拴住巨大的悲伤,不想让旁边的英明、海燕夫妇看见。 这个角色是有超出阶层的“贵族气质”。我们在生活中也见过这样的人,与财富地位无关,仅仅是那种抱着一点点希望坚持活下去的韧性。 她也曾想过自杀,在误会刘耀军要离他而去时。当丈夫以当年抱着溺水刘星的抱姿,一个“轮回”出现,再次气喘吁吁飞奔医院时,在某种程度上她就超出了生死。 她“嘲笑”丈夫坐飞机居然紧张地牵着自己的手:原来我们还是怕死的。 与其说看他们表演,不如说是在见证一对患难夫妇的生活进程。这种默契让我觉得赏心悦目,每一个细微的眼神、动作都配合默契。 记得有一场戏,他们多年后重返故土,重新穿上羽绒服,大概都有点不适应了吧,出门时丈夫拉不上拉链,妻子俯身帮手。 片尾,该救赎的也被救赎了,心绪也没有归于平静。养子带着女朋友回到海边,激动之余,似乎又要强打起精神去面临生命的造化弄人。 生活没有道理可言,又没有逻辑,只有生活本身,细微处的感受。这也是我喜欢《地久天长》的原因。 文 / 钱德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