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迎来 50 周年的伍德斯托克音乐节,今年被取消了

 外滩TheBund 2020-06-10

“虽然音乐节被取消,

但伍德斯托克精神将长存”

今年是伍德斯托克音乐节(The Woodstock Festival)诞生的第 50 年。

作为世界上最著名的音乐节之一,伍德斯托克音乐节不仅是全球热爱音乐的嬉皮士们眼中的朝圣地,更是当代流行音乐史上非常重要的事件,并曾被著名的《滚石》杂志入选为 50 个改变摇滚乐历史的重要时刻之一。

这样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并且意义非凡的音乐艺术节,在 50 周年来临之际理应好好庆祝一番,回溯历史展望将来。

但令人遗憾的是,今年的伍德斯托克音乐节却在不久前宣布被取消了。

01

距离开幕只有半个月

大腕纷纷宣布退出

今年年初,当年伍德斯托克的创办者之一迈克尔·朗格(Michael Lang)在新闻发布会上宣布,这将是一次盛大的纪念音乐节。

根据迈克尔的计划,纪念活动将于 8 月 16 至 18 日在当年场地附近的沃特金斯格伦小镇举办,并请来人气歌手 Jay-Z、Miley Cyrus、杀手乐队(the Killers)以及参加过当年盛况的山塔那合唱团(Santana)到场助阵。

迈克尔·朗格(中)在新闻发布会上畅谈 50 周年的纪念计划

但距离发布会不久,伍德斯托克音乐节的金主,电通安吉斯集团(Dentsu Aegis Network)就爆出“今年的伍德斯托克将要取消”的消息。

电通透露,在预算严重超标、场地谈不拢、后勤安全也无保障的情况下,尽管前期已经投入了巨大的时间和精力成本,但也无法相信这次能够办出对得起“伍德斯托克”名号的音乐节——我们无法保证场地的清洁卫生,更无法保证艺人、合作伙伴和观众们的安全。

中国网友神评论:海报上的早已预示了一切

面对翻脸如翻书的电通,迈克尔一边谴责“毫无诚信”、“无权擅自取消音乐节”一边将其告上了法庭。讽刺的是,虽然伍德斯托克音乐节方胜诉,但电通指出的一系列问题却在不久后成为了现实。

由于交不起 15 万美金的场地费且无法提供相应的安保措施,迈克尔不得不将原定的场地沃特金斯格伦小镇换到了纽约州的弗农唐斯赛马场,但又因为“准备不足”的原因被场地方拒绝,此时已经是 6 月份,一直到 7 月 25 日才确定了最后的演出地点:马里兰州的一处场地,原定的 3 日活动也将被缩减成仅有 1 天的慈善主题演唱会。

原本拟定邀请的表演者名单

好不容易确定了场地,原定邀请的 Jay-Z、Miley Cyrus 等一众明星却纷纷宣布退出,7 月 31 日,距离原定的开幕时间仅有半个月时,走投无路的迈克尔终于宣布:在遇到一连串不可预测的挫折后,很遗憾地宣布今年的音乐节办不成了。

但不幸中的万幸是,一直到宣布取消,今年的伍德斯托克音乐节都没有开始正式的售票程序,避免了更多的失望。

02

50 年前惊世骇俗的四天

伍德斯托克音乐节在诞生之初,同样是困难重重。

迈克尔·朗格和其他三位创办人原本计划在纽约州的沃尔吉尔镇举办,但当时的居民们对嬉皮士表现出了强烈的抵制,政府也对音乐节的安全性表示疑虑,最后才辗转在附近的贝塞尔小镇举行。

第一届伍德斯托克音乐节吸引了超过 40 万乐迷,最高峰时甚至逼近 50 万,由于人数过多,主办方决定拆除原本场地的围栏,让原本售票的音乐节变成免费的摇滚盛宴。

据当时的参加者回忆,来自全国各地的嬉皮士们让小镇附近的交通一度瘫痪,纽约州甚至暂时关闭了高速公路,许多人只能在十几公里外的小镇先停车,再步行进入会场。

原定的演出时间是 3 天,但因为夏天频繁的雷雨让场地变得泥泞,也给乐手们的通电器材造成了不安全隐患,加之免费入场后涌来的人潮,让音乐节的时间往后多延长了一天。

第一届伍德斯托克音乐节共有 32 组表演个人/乐队,包括吉他大师吉米·亨德里克斯(Jimi Hendrix)、山塔那合唱团(Santana)、感恩至死(Grateful Dead)、谁人乐队(The Who)等。

吉他大师吉米·亨德里克斯在伍德斯托克现场

当时主办方其实还邀请了齐柏林飞艇(Led Zeppelin)、大门乐队(The Doors)、甲壳虫乐队(The Beatles)以及鲍勃·迪伦(Bob Dylan)等一众名角,但这些乐队最后都因为各种原因错过了这次摇滚盛会。

大门乐队的成员们后来表示,他们觉得挺后悔。

山塔纳乐团的吉他手 Carlos Santana 和贝斯手 David Brown

这场盛况空前的演唱会被认为是爱与和平(Love & Peace)的成功,活动场地方麦克斯‧耶斯格在之后的采访中表示,当他知道场地内会涌入 40 万以上的观众时,很担心会引起暴动、抢劫或其他悲惨的结局,然而这 40 万人却只是在这四天内享受音乐、享受和平。

一张著名的照片

麦克斯还曾说:“如果我们加入这 40 万人,我们可以把美国现今遇到的问题和逆境,都变成光明的希望和和平的未来……”

03

伍德斯托克精神

是跨越时代的文化符号

50 年来,伍德斯托克已不仅是一场宣扬“爱与和平”的音乐艺术节,更是成为了影响几代人的文化符号。

上世纪 60 年代的美国十分动荡,黑人、同志和性别平权运动风起云涌,越战的爆发让爱好和平的年轻人们掀起反战的浪潮。

这些年轻人用公社式和流浪的生活方式来反应出他们对民族主义和越南战争的反对,他们提倡非传统的宗教文化,批评西方国家中层阶级的价值观。被称为“嬉皮士”(英语 Hippie 或 Hippy 的音意译)

1967 年的嬉皮士部落聚会“爱之夏” (Summer of Love)让嬉皮士运动达到高峰,两年后宣扬“和平、爱与音乐”的伍德斯托克音乐节,正好填补了那时这批美国青年的政治挫败与愤怒,把它当作乌托邦一般的存在。

当时音乐节现场的盛况被美国导演迈克尔·沃德利(Michael Wadleigh)记录在了镜头中,并于 1970 年正式发行,还获得了同年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奖。目前这部电影在豆瓣的评分是 9.2 分,2017 年曾经在上海展映,收获满堂喝彩。

著名华人导演李安也曾拍过名为《制造伍德斯托克》的纪录片,于 2009 年上映,本是想纪念伍德斯托克音乐节 40 周年,可惜反响平平。

“伍德斯托克”的名字,几乎也成了文化的试金石。

《花生漫画》中的小狗史努比,有一只名为 Woodstock 的小鸟作为好伙伴,作者查尔斯·舒尔茨在后来的许多采访中都表示这只可爱小黄鸟的名字灵感来自伍德斯托克音乐节。

2005 年,阿根廷作家 Edgar Brau 出版了《伍德斯托克》,是一首纪念该音乐节的长诗;牛津大学瓦德汉学院每年举办的音乐艺术节,叫做“瓦”德斯托克(Wadstock),也是命名自伍德斯托克。

在这漫长的 50 年中,伍德斯托克的历程也并非一帆风顺。1999 年 30 周年纪念时,同样近 40 万人参与却频频爆出暴力、纵火、性侵等案件,引发众人谴责。

1984年建立的伍德斯托克音乐节15周年纪念碑,图源维基百科,作者Heinrich und Friedl Winter

在那之后,伍德斯托克也被冠上“过度商业化”、“音乐毫无特色”的标签,随着电音、说唱等其他音乐形式的发展,以及竞争对手 Coachella 等音乐节的崛起,而被排挤出了年轻人的主流文化。

现在,谁也不知道曾经的伍德斯托克音乐节何时会回到人们视线,但对于今年的取消事件,主办方在官网表示:虽然音乐节被取消,但伍德斯托克精神将长存。

文 / 大狸孑
参考资料:维基百科《伍德斯托克音乐节》、《嬉皮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