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双林寺十八罗汉像,古代彩塑造像中的神品

 哲齐66 2020-06-10
广告

中国大同雕塑全集·寺观雕塑卷(上、下)精

作者:冯骥才 主编

当当



双林寺罗汉殿主像观音菩萨居中而坐,十八罗汉像分列两侧。罗汉是梵文“阿罗汉”的简称,梵文意为“应供”,即跳出轮回,除去烦恼,应当受到众生供养的意思。罗汉是由比丘修行觉悟而得到的正果,他们的形象易于辨认,和我们常见的出家人几乎没有两样,也是身着僧衣,剃须落发。


双林寺罗汉像具有宋代艺术特征,塑造写实、概括、夸张、简炼的手法,在佛教造像严格的规程基础上,融入了工匠自己丰富的想像力,把心目中的神表现的完全世俗化、个性化。

观音左侧的第一尊是瘦罗汉,在瘦骨嶙峋、松弛的肌肤下看得见根根肋骨,但他却眯着眼一副悠闲自得的神态,无丝毫的杂念,笑看人间的悲欢。


旁边的这尊胖罗汉,丰满肥硕,肌肉结实而富有弹性,龇牙咧嘴,挥动着手臂,一副暴躁易怒的形象,虽已征得罗汉果位,但凡气未减,好像一位率直的武士,与瘦罗汉静一动,一喜一怒,相映成趣,与其说是罗汉不如说是生活中真人的写照,让人看后回味无穷。


工匠们为了充分利用有限的空间,在殿内两拐角巧妙地安排了两组立像,这种微妙的意境渲染活跃了满堂的气氛。请看东南拐角处有两尊风尘仆仆从门外走进的罗汉:一罗汉个头矮小,形似保儒,但满脸沦桑,人们称他为“矮罗汉”,另一罗汉左手拄拐杖,右手搭著矮罗汉的肩头,身材削瘦,脸色苍白,步展艰难,从他微张的嘴唇,可以看出一种病入膏育的无奈,但他嘴角的一丝微笑,又表达了那种历经千辛万苦而证得了最高智慧的欣慰之情,人们称他为“病罗汉”。这一高一矮,高低错落的组合,即节约了空间又颇具性格,好似向你诉说茫茫佛境的艰辛。


古代匠师采用对称的手法,在殿东北角同样塑有两尊罗汉。“醉罗汉”满脸通红、醉眼朦胧,东倒西歪。根据他和旁边“迎宾罗汉”的表情动作,人们杜撰出这样的情节: 醉罗汉不守戒律,喜欢喝酒。众罗汉都按时听观音菩萨讲经说法,他却喝得酩酊大醉,姗姗来迟一手指著旁边门口处的“迎宾罗汉”仿佛正在为自己辩解。


罗汉殿内塑十八罗汉,是难得的艺术珍品,古代艺术大师在当时极其简陋的工作条件下运用纯熟的传统彩塑技巧和丰富的想像力,使这些罗汉塑像达到了呼之欲出、若闻其声的艺术境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高度的智慧和无限的创造力,被人们称之为“神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