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林巧稚的话想到我要说的话

 张韵波 2020-06-11

从林巧稚的话想到我要说的话_七品郎中_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c2c32201000agu.html

   林巧稚先生德高望重,是誉满全球顶级妇产科专家。83年逝世后,有长篇报道,追述其生平。这篇文章我拜读过,其中留下深刻的一段,是林先生个人对中医的看法。原话的大意是这样的:中医能治好病,只是个案,用这方子去医治相同的病人,不一定都有效;所以有特殊性而无普遍性。这话,是大实话,点入了中医的死穴。这话,也有偏见,有挫伤中医上进心之嫌。如果,这话是激将法,那是林先生对中医恨铁不成钢的拳拳之心。

    几千年来,中医以证代病,辨证论治。由于一病多证,各有侧重,加上每位医者视点不同,便有“言人人殊”的情况。现存于世的历代中医医书、包括医案,只是个人所见,自个描述,缺乏“标准”;依样而行,有时会画虎类犬。借用清代王士雄的一句话“贵于医者之识病耳。先议病,后议药(见于《温热经纬》)。” 识,什么病,过去没条件,现在有了,那是西医所说的病。这病规范而统一,标准而有依据;在这个前提下再辨症论治,窃以为不但行得通,而且前途一片光明。待到那一日,普遍性必然取代“特殊性”。这一提法,过去有人说过,之所以不能行,行不通,既有决策者的因素,也有中医中身价高、话语权重的人,患了“自恋癖”造成的。他们只图自身,不考虑中医前途的定语,我认为言之不过。

    我这一观点,是教训换来的!80年春,我们卫生院职工高海楼的公子患“亚急性黄色肝萎缩”住市传染病总院,一定要我请一位好中医开张方子去救救。我当时正在上海读书,便恭请我心仪的温病专家、大教授(张振夏老师已病故);他欣然同意。星期一上午赶到那里,问诊、切脉、看舌苔;开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味,五帖,每日一帖。我们就离开了。病人周五晚上死了。从辨症,设方上,《伤寒》、《温病》都可找到依据,言之凿凿,无懈可击;之所以服此方后“一点水沫也不起”,但识证,而不知病(西医所说的病)之故也。

    75年,我在朱店卫生所工作时交的好朋友(由打鸟、捉鱼而相识)老沈,因肺部感染、肺心病(?),我把他收进病房。五天后,待我讲完课,从南桥赶回来时,他已死了。惊讶万分,我急去病房查看病历。一看,气就不打一起来了。西医的诊断明确,也以常规用药,按过去的经验,这病情能控制,亦能好转,为什么这么短的时间便死亡了呢?问题出在中药身上。中药是由来“带教”学生的白胡子老教授开的,第一天开了麻黄附子细辛汤2帖;第三天早上用了真武汤加减;第四天掉转枪口,开的生脉饮加味;药未煮,病人“走”了。连起码的生理、病理、药理(包括中药药理)都一窍不通的人,不看看病人当时的“三四”(情况),明明自己在病案上写着“舌干红”、“脉细速”,还用麻黄、附子、细辛这种能使心跳加速、血压升高的中药,说其猛浪不过分;说其无知也恰当。4次心跳,1次呼吸。你把原本过速的心跳,再加上一鞭,岂不更快,心脏承受得了吗?心跳快,呼吸也变得更快而浅,使原本通透性不好的肺泡再增阻力,这缺氧会有增无减,诱发肺心脑病,随时可能。这样的中医,西医会服贴吗!这样的带教,能出好学生吗?老沈这样的病人,遇上这样的“白胡子”教授,不死,是侥幸。

    有次,张晋臣老师(留种医生,全国第二届西学中学员,曾任县中心医院院长)教导我说:对于老慢支、肺心病,用中药,主要是改善肺泡通透性,如白术、茯苓、半夏、杏仁等。我照此执行,确实可以;若加生脉饮等进一步改善病人的心肺功能,则效果更佳。当然还得随症加减,必须要注意的是一一药切莫太苦;太苦,败胃。人以胃气为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