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乡土文学(11) | 张启超 | 豫东婚礼

 香落尘外 2020-06-11


文:张启超  / 图:堆糖

我们农村的婚礼大多还是沿用600多年前明朝洪武元年的风俗习惯。据说在此之前婚礼都是在晚上,叫昏礼,因为那时候人们认为黄昏是吉时,所以“在黄昏行娶妻之礼”。还有一层意思说是为了躲避鞑子试婚的欺辱,因为那时候鞑子欺负汉人,谁结婚都要先有家鞑子同床,所以人们只好在夜里偷偷举行婚礼。虽然后来改在了白天,还是要用星斗、伞、长明龟灯、盖头等来表示晚上。

整个过程算上说媒,见面,相家,送彩礼,已经不止是三书六礼,在传承的基础上细节已经发展到多达数十项,内容可以说是非常的丰富或繁缛。

单说婚礼。首先,结婚以前要下帖,就是把结婚的日期告诉女方,给女方一个置办嫁妆的准备时间,人们习惯叫做会亲家。男方不但要请占卜先生按易经的规则和要求择定吉时,还要备上礼品,拿上双方的八字和足够的嫁妆钱去女方家会亲家。女方家自然也会盛情款待,场面相当隆重。

结婚的前几天,男方会做出充足的准备,诸如做大床,编圈床席,做家具,请响器,定花轿,请客受头,蒸馍,买菜,请厨师,置办礼品,请人帮忙,搭彩棚,下请帖,贴喜字对联等。

举行婚礼的当天,首先要准备好礼篮子,把象征郁郁葱葱的大葱,细水长流的细粉,长寿的面条,早生贵子的红枣一样样放进礼篮里,有的用人抬,有的用条筐(两个连在一起的筐)把用面粉白糖炸的果子放进去,再放上白糖和一块猪肉礼条子,最后把红纸写的吉书和媒人的请帖放在最上面,吉书上面写着上轿下轿和请客的时间,以及与新娘相克的属相,如果属相和新娘的属相不和,上轿的时候就要回避,甚至送亲的属相不和也不可以去送亲。让抬礼的先行出发,再让抬嫁妆的拿了扁担红麻绳出发。把压轿的小男孩抱上花轿。这才鸣枪放炮从东门出发,见桥放炮,见人发烟前往女方迎亲。

路过村庄的时候,村里的好事者或者亲友会把一个板凳或者桌子放在路中间拦轿,把花轿拦下来,吹一段乐曲或者耍一段花轿,也会向扛毡的(领队)要烟,因为他们认为,吸了喜烟可以不牙疼。所以哪怕是只有几里路,也要走好长一段时间。

迎亲的花轿来到村口的时候要先鸣三声三眼枪,一是辟邪二是“鸣枪示警”,通知女方迎亲的到了。接亲的人就会上前来和迎亲的见礼,这才从西门进村(东出西进)来到女方家,放落轿炮。

给压轿的男孩封了压轿钱,从轿上劝下来,拿出笤帚把花轿打扫整理一番,等吉时一到,燃放鞭炮。新媳妇被两人抬着,盖着红洋布盖头,穿着红色的绣花鞋,大红的带大巾的上轿衣,在一把大伞遮映下,从屋里哭哭啼啼踏着红席子出来,踩椅子上花轿。四个兄弟扶着轿杆的四角护送到村口。送亲的紧紧跟随,花轿从东门出村,不走原路,另辟新径,这才返回男方的村子。小孩看到了都追着花轿喊:新媳妇吊滴溜,吊到锅里打糊涂,爹不喝娘不喝,脱了裤子盖着锅。

   进村先放三声三眼枪,花轿停稳,放了落轿炮。陪客把送亲的领到邻居家冷客。年长的拉着一个幼小的晚辈男孩,挑着烧红了的犁铧,围着花轿连转三圈,一边转一边把碗里的醋浇到犁铧上。同时,另一个年长的也拉着一个小男孩,拿着蔴秸火,也相对着连转三圈。嘴里还喊着大鬼小鬼都躲躲。

转罢,搀亲的过来,把新媳妇从花轿上搀下来,搽官粉的把新媳妇的脸上涂上红喜粉。门口撒喜钱的,把斗里剪断的谷秸,剪成铜钱模样的红纸,糖块儿,花生,铜钱币或者染红的硬币向新媳妇头上撒过来,这叫撒喜钱。

搀亲的把新媳妇搀到天地桌子前,帮忙的把准备好的代表满天星斗的斗和秤扶正,点燃注满香油的长明龟灯,蚊香和蜡烛,司仪高声喊叫新郎官的名字,某某,出来啦!出来拜天地啦!旁边也有快嘴的嫂子,喊叫新郎弟弟的名字。因为叫一声就能生一个小孩,所以,只有叫喊几声以后,新郎这才千呼万唤始出来,在左首下方天地桌前朝北站定,新媳妇也被掺亲的拉住,司仪说一大段结婚贺词以后, 新郎官打躬作揖跪到地上,周周正正地磕四个头,新媳妇也被搀亲的强行按到地上磕一个头。这就是磕喜头。

这时会有看热闹的妇女上来抢花鞋,就是把新媳妇的绣花鞋抢去,换上她自己的破鞋呱哒子。这时候人们才呼啦一下围上来,推推搡搡把新娘拥进洞房里,开始闹洞房。

闹洞房是婚礼最热闹场景,就是闹得过分些也没关系,让新媳妇点烟,让小两口亲嘴,让新人压摞摞,什么花样都可以。而且闹洞房谁都可以参加,不论男女老幼,哪怕是新媳妇的叔辈爷爷辈也可以,因为新媳妇结婚前三天,是不分老少,不论辈分的。

婶子和嫂子端着托盘,上面放着木梳、篦子前来把闹洞房的人都撵出去,给新媳妇梳喜头,嘴里唱着梳头歌:一木梳,一篦子,有个小孩叫妗子,一木梳,一呱哒,有个小孩叫妈妈。象征性地拿着木梳篦子,在新媳妇的头上梳几下。

该磕喜头了。吹响器的接过礼钱,来到天地桌子旁边,改换曲目,开始吹奏吉祥喜庆的曲子,新人的父母把新人的爷奶先请到天地桌前,背桌坐定,恭恭敬敬地给老人磕四个头叩喜。司仪把新人喊出来开始磕喜头,新郎新娘男东女西面桌站到地上铺的红席子前,司仪说一大段祝福的话后拉长腔调高喊:鸣炮,放枪,首先恭请,新人的爷爷奶奶,二位老人受头——新人的父母将二老双亲搀到天地桌子前面的箩圈椅子上坐下来,二老把早已准备好的用红纸条扎了的受头礼钱放到桌子上的托盘里,背桌坐定,一对新人跪下去给爷爷奶奶恭恭敬敬地磕四个头。接着是新人的父母,然后从新人的姥爷姥娘开始,按照辈分长次依次磕头,只到六父六母及所有前来参加婚礼的亲戚和本村邻村的长辈好友全部受完了头,这才礼毕,撤去天地桌子,搬凳子,摆桌子,准备喜酒。

司仪领着响器,端着托盘给厨师先封了礼钱香烟,帮忙端菜的把每桌八付杯箸汤勺酒盅头朝里摆放桌子四角,把用来喝酒的十三盏凉菜端到桌子上,司仪让人掂着席子,带着新郎向客人行礼叩喜,酒席开始。

自然,娶媳妇最重要是娘家送亲的一桌,叫上席,要上最好的酒,最好的菜,而且会格外丰盛。其他的客人则都是平席,可以相对简单一点,打发走客人完事,人们都说是填坑不要好土。

送亲的来四个女的,主人就找四个最体面的女的陪客,先要有新郎端来洗脸水净手,送亲的封了礼钱。接着送亲的又给厨师封了礼钱,新郎这才开始上凉菜,因为,餐具和菜都要有新郎亲自端送,而且每次只能端一种,不能找人代替。等新郎把十三个凉菜端齐,陪客的摆放整齐。陪客的这才施礼把送亲的请进屋里,论资排辈,再三谦让,从后面西北角起依次入席落座,司仪又带着响器掂着红席子领着新郎前来叩喜。送亲的再一次给新郎封了礼钱,喜宴这才开始。

一顿送亲饭从中午开始,会一直吃到太阳偏西。直到客人再三要求,实在不能再喝了。陪客的这才安排新郎官把桌子上的餐具全部撤去,清理餐桌,开始上四热四甜。再次清理后,最后是吃饭用的十三个热菜,这才叫三清桌。

酒足饭饱,客人们纷纷要求退席返家,司仪这才安排上最后一个鸡蛋粉芡糊辣汤,这个汤因为排在最后,人们又戏称为“滚蛋汤”,滚蛋汤一上,客人就知道:完了,没菜了,该滚蛋了。

新人的父母在这个时候会跑上来,问客人吃饱了没有,喝好了没有,一边挽留,一边每人送上一封果子和客人依依道别。

送亲的也走过来,感谢主人的盛情款待,说一些小女年幼无知,缺乏家教,以后请长辈多多关照担待的客气话。主人会亲自把送亲的客人送到村外。

送走亲戚,主人又马不停蹄,开始分头准备晚上的酒席,因为晚上还要招待所有的添了贺礼的自家爷们,和邻村的三朋四友来喝喜酒。

办喜事,因为上午招待的都是客人还规矩,晚上才是真热闹。喝喜酒的不但可以尽情地喝酒,尽情地嬉闹,而且还要有新郎新娘出来给每人敬酒,陪大家喝酒,还要闹洞房。

喝喜酒的散去,主人还要在洞房内置办一桌简单的酒席,找几个和新郎同辈的小伙子,陪伴新郎新娘喝交杯酒。然后主人会找一个同辈的小伙子和新郎新娘同床共枕,叫压床。

婚礼的第二天要请人帮忙把借用的餐具、桌子、凳子等等给别人送回去,也要准备一顿饭酬劳婚礼期间帮忙的人。

第二天或者第三天,一对新人还要置办礼品到娘家去回门。回门以后就是请客,就是新媳妇的娘家人要来六个或八个男性的邻居到新郎家把女儿请回家去,新郎家也会找人数相等的陪家,这一桌是整个婚礼最高档的酒席,一般都是不醉不归,天不黑不归。

请了客,新媳妇的父亲会亲自把女儿送回来。再过两天,新媳妇的父亲还会亲自来把女儿再此次请回家,这叫请二趟客。这一次只要新郎把新娘接回家就可以了。这样整个婚礼才算彻底地结束。

再后来,就单等着新媳妇生产了过月子送仲米了。


作者简介


张启超   男   网名 彳亍斋公。1965年4月10日生于河南省沈丘县。先后在《河南农民报》《太行日报》《杂文报》《周口晚报》《茉莉》《百花园》等纸刊发表各类作品74篇。曾获萧山第七届网络征文大赛三等奖。萧山第十届网络征文大赛特等奖。相约榕树微型小说征文比赛优秀奖。

 

香落尘外书斋——香落尘外平台团队


总编:湛蓝       

名誉总编:赵丽丽

总编助理:无兮     特邀顾问:乔延凤  桑恒昌

顾问:刘向东\蒋新民\李思德\王智林\张建华\李国仁\杨秀武 \骥亮

策划部:

总策划:崔加荣      策划:暖在北方 胡迎春

主编:烟花    编辑:莲之爱 朱爱华  陈风华

美编:无兮    ETA   

编辑部:

总监:徐和生         主编:清欢

编辑: 风碎倒影   连云雷  

播音部:

主播:魏小裴  自在花开   眉如远山   西西

这是一个有温度的平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