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婚嫁习俗与礼仪

 量子云 2020-04-05

    第 一 节  迎娶仪规:

一、支客   男方的婚礼酒席一般为三天,婚前一天叫“支客”。席上明确各类帮忙人的职责,一边吃席,一边由执客司用押韵的四言八句把每个帮忙人的工作任务交待清楚,譬如执客司明确洗菜人的职责和注意事项时念道:

   今夜五更早早起,三人洗菜要齐心。粗菜细菜分开洗,香料调货准备齐。   宾客都是龙凤体,干干净净吃酒席。    这天的酒席主要是招待众多帮忙的人。

二、迎亲用车【2辆】:前一辆坐迎亲的人和媒人,后一辆是新娘乘坐的彩车。

三、迎亲队伍:由5~7人组成

1. 下书人/押礼人   由新郎同辈中懂仪礼、善言词的人担任,负责解决迎娶中的各种问题和递交邀请新娘全族人吃喜筵的“满家请贴”。

2.迎亲娘子  2~3人,由才貌出众、通仪礼、有子女、无身孕的少妇担任,负责为新娘梳妆和引导、陪伴新娘。

3. 报子    在两辆车前有一个骑马的报子领头开路。

迎亲的人数去单不去双,回来时加上新娘,便正好是双数。
 四

祭祖


到祖坟烧纸祭祀,并要更换新衣,母亲为儿子戴礼帽,名日“升冠”。然后按辈份向长辈叩头。  

五、第二天是娶亲的正日子,主要是招待娘家的客人,每桌只安排两个上亲,为的是让娘家人都坐上席,同时还要根据上亲的身份地位安排相应的陪客。

1. 燎轿

男方的家长点燃一捆于谷草,在新娘要坐的车或轿周围绕一圈,名曰“燎轿”
2

.迎亲

的迟早,按阴阳先生选定的新娘进门的时刻确定,大部分地方凌晨四点左右便备好轿子,到女方家吃一顿臊子面,太阳冒出地面时女方才发亲。
结婚时要给女方送二至四斤大肉,称“礼吊”,并要送猪前蹄一对。女方将“礼吊”留下,将猪前蹄退回。婚后第二天,新婚夫妇要携带双份挂面及猪的后蹄一对,同回女方娘家,女方家留下挂面,将猪后蹄退回,叫做“蹄蹄来,蹄蹄去”,意为今后永远往来。  
  9.  鸣炮报迎   报子先到女方门前,下马后鸣放鞭炮,以示迎亲的花轿到了。
10.  女方“执事人”及亲属到门口迎接,“下书人”手捧大红帖,双手交给女方执事人。新郎下车恭立,执事人奉酒三杯,新郎饮一杯,其余两杯奠地,名为“下马酒”。
11.  女方设宴招待迎亲宾客,此时新娘梳妆打扮、改换服饰。此日新娘头戴凤冠,身穿蟒袍,腰系玉带,下着彩裙,裙边缀有闪闪发光的小铃铛(多为租赁),脚穿绣花鞋。
12. 新娘上轿前,先到锅台前向灶神叩头,名为“辞灶”,再撒一双筷子,表示不再吃娘家饭,然后由胞兄背上轿,或由舅舅抱上轿,意为“不带娘家土”。上轿前,女方家长亦燎轿。
13. 新娘被抱上轿时,放声大哭,名为“哭轿”。建国前,华县有这样一首《哭轿歌》:
前年订婚刀割肉,今日出嫁火烧心。 这根铁锁谁制造? 紧紧锁我身。    (新版)爹妈从小养我大,今日就要去出嫁。丢下弟弟和妹妹,谁煮茶饭孝爹妈。      
14. 送亲仪规   送亲者为男方迎亲人数的一倍,必为双数,其中有送亲娘子二至三人,由新娘的姑姑、姨姨或嫂嫂担任,如果坐车,送亲娘子则与新娘及迎亲娘子同坐一车。女方亦备车两辆,一车坐人,一车送饭(为新人婚后第二天准备的饭食),同去的还有新娘的两个小弟弟,手拿红包袱,一个包袱包着装有钥匙、镜子、梳子、篦子等梳妆用品的红漆木匣子,另一个包袱包着一个红釉瓷的尿盆子,另外还要带一个绣花门帘,女方父母一般不送亲,只送至村口,称“送路”。 
15. 陪房    有些地方的嫁妆则于结婚的那天,随同新娘一起送往男家。陪房包括箱子、衣服、被褥以及桌上的陈设品。凡是贵重的东西,都锁在箱子里,用食盒抬着。其他物品放在桌子上,四角用红布包裹。搬陪房讲究一次搬完,并要在举行婚礼前把所有陪送的东西摆好。陪房越多,越显得娘家大方和富有,同时陪房的多少,也决定新娘在婆家的地位。
16.  起花轿  一切准备停当,新娘的花轿在鞭炮声和唢呐声中起行。轿前是乐队和迎亲的队伍,轿后是“搬陪房的和送亲的队伍。轿的最前面有骑马的“报子”开路,并有一人手捧红色纸花沿途抛撒,如遇岔道、桥梁、庙宇、水井,须鸣放鞭炮惊禳,并用红纸压地,迷信的说法认为这样可使妖邪回避,确保一路平安。
17. 途中若是两家新娘的花轿相遇,称为“撞亲”,被认为是“晦气”,双方的花轿必须停下,各自的迎亲娘子拿出新娘的手帕或袜带互相交换,以示互不干扰,各自平安。若遇“丧轿”(棺罩),就要遮红毡、鸣鞭炮,改道前行。
18. 里报  花轿距男方村口将近一里路时,“报子”要飞马先回,报知花轿快要进村了,
19. 拉花接轿 男方派一“拉花童,手拿一枝荆棘,上系几绺红布,前往迎接。途中将写着“一路平安”、“喜结良缘”的“路帖”贴在墙头和树上。拉花童与花轿相遇后,用荆棘将周围打三下,把荆棘枝扔掉,也有把荆棘枝拿回家,放到新娘屋顶上的。然后拉花童走到花轿前面,边走边放炮,从原路将花轿接至门前。花轿进村后,遇到碾子、磨盘、水井等,也要以红纸遮盖,表示镇邪。
20.  迎车礼  花轿抬到男家,留新娘一人在车上,待迎车礼后才下车,此刻鞭炮绕着新娘的车或轿鸣放,或行“燎轿”仪式。婆母要拿个红包袱在轿前一撩,不说话,拿回去放在新娘被子底下,再放一块麦面,拜完堂要让新娘在上面坐一会儿。俗讲为“发家”。与此同时,轿前则有一男长者举行打醋坛仪式时,还要念一段打醋坛词:
     车到门前打醋坛,逢凶化吉保平安;一打醋坛告天地,大吉大利人心喜;
     二打醋坛驱邪气,吉星高照凶煞避;三打醋坛太公到,百无禁忌事事好;四打醋坛成双对,才子佳人鸾凤配;五打醋坛结良缘,福寿双全度百年;
     六打醋坛清雾扬,全家老小保安康;七打醋坛喜心怀,五福临门自天来;八打醋坛合家欢,光明九洲日月圆;打醋坛,打醋坛,打罢醋坛人心欢。 
       新媳妇,赛天仙,快快下轿踏红毡。
新娘下轿前,男方有两个男孩,手拿火棍,绕轿相对跑两圈,俗叫“跑狗”。
门童利是  新娘的小弟弟或侄儿二人,挡住轿门,男方给几个红封,挡轿门的离开。
柽子成婚 有一艳妆少妇来轿前启帘,接出新娘,交给她一个柽子抱在怀里,上面系着剪刀、尺子和镜子。
21. 走红地毯(走毡)①“新人离娘不沾土,来到婆家毡(席)上走”。新妇走过的毡或席,又迅速传到前面铺在地上, 谓之“传毡” 或“传席”。
②新娘踏着毡,在前面走着,后面有人提着斗,内装着麦草、豌豆、红枣、核桃、麻钱和麸皮,边走边撤,让儿童抢拾,叫做“刘海撒金钱”,口中唱着撒草料歌:
      一撒麸子二撒料,三撒媳妇下了轿;四撒金子五撒银,六撒媳妇进了门;七撒核桃八撒枣,九撒夫妻百年好;十撒一把满堂红,日月长存家道升;        撒撒撒,撒进门,拜天拜地拜高堂。    
③新娘进门时,由婆母或嫂嫂递给钱物或首饰,叫做“进门带财”,以兆日后生活富裕。新娘始终要走在毛毡或芦席上,一直到拜天地处为止。 
21.   “天地桌”    一般设在院子当中,也有设在堂屋的,桌上摆供品,设祖宗牌位,用红布桌罩围着,桌上放一碗水,水中游着一对用棉花做的鸳鸯,有的地方还供钟馗像,民间传说钟馗是镇鬼之神,挂他的像可以驱走妖邪,遍布吉祥。
23. 拜天地时,点燃香烛,鞭炮和鼓乐齐鸣,新郎新娘按照男左女右的惯例,并排站在祖先牌位前。站好后,在唱礼人的指挥下,向天地三拜,
向祖先三拜,
向父母三拜(磕头),然后双方互相一拜(作揖)。
24. 送入洞房
拜毕,新郎在前引新娘入洞房,经过土地堂时,厨师手持擀面杖,上穿两个馒头,挑去新娘盖头。有些地方则是新娘入洞房后,在饮交杯酒之前,由新郎亲自揭盖头。新娘进洞房时唱赞礼。新郎揭去新娘的盖头,由迎亲娘子带领向洞房走去。 迎亲娘子要思维敏捷, 即兴编词,例如经过厨房时,看见预先扣在锅背上的瓷盆,就要高唱:“媳妇见盆,骡马成群”。新娘拿起铁勺在锅里搅一下,迎亲娘子要高唱,媳妇搅锅,越搅越多。”新娘入洞房,看热闹的人推开窗子向里面撂一片瓷瓦,迎亲娘子高唱“隔窗撂瓷瓦,明年生胖娃。”看热闹的人抢炕上的核桃、红枣时,又要唱道:“七个核桃八个枣,两口子不准恼,白天恼,晚上好。”
25. 答谢礼 当新郎新娘拜谢帮忙的亲友时,则由司仪高唱:“老外家(当地方言,指外婆家)、小外家,姑姑姨姨亲戚家,新人给你们行礼哩!”'新人向大家磕四个头。司礼人又要唱:“挑水的、挑炭的、烧火的、擀面的、剥葱的、砸蒜的,切菜的、剁馅的、掌勺的、端饭的、安桌的、铺毡的、倒茶的、敬烟的、打杂的、扫院的、提着笼笼胡转的,新人给你们行礼哩!”新人再磕四个头。在赞礼声中,增添了喜庆气氛。  
26.  上床/炕
①向喜坐  新娘进入洞房,把柽子放在炕头,上炕后,面向喜神所在的方向而坐。墙壁贴有:“喜神在此”的红纸条。
②新娘上炕后,有一中年妇女,手拿一小木匣,内装核桃和红枣各12枚,闰年则为13枚,绕着新娘头、身摇动,叫“摇核桃”,边念边摇:双双核桃双双枣,  生下娃娃满院跑。    韩城县则是婆母从窗户中扔些核桃大枣,让小孩去抢,认为抢的孩子越多越好。 
“拍扫帚”    由一位男宾相手拿一把用红头绳系着一对石榴的扫帚,一边拍、一边念:
拍拍拍,弹弹弹,乡亲听我把歌念。红头绳、绿手帕,明年生个胖娃娃。扎扎角,红头绳,满院跑的蹬蹬蹬。拍一拍,生一百,弹一弹,生一万。不拍咧,不弹咧,生下两个就算咧。    民间以此祝愿新婚夫妇早得贵子。  
⑤ 拍扫帚仪式结束后,还要举行一个为婚礼助兴的化装游戏。游戏开始,由一个宾相化装成“老姑”,包着头帕,穿着大袄,背上背着“钱褡子”,内装笊篱、生葱、白花馍,手拿擀面杖。一对新人跟着老姑从方桌、板凳搭成的“木桥”上走过,再象征性地表演涉水、踩躐石、过河湾到娘家去。一路上老姑插科打诨,逗人发笑。游戏一阵后,老姑拿出白馍、生葱,三人分食。回到婆家后,她又引新媳妇到厨房上锅灶,表演和面、揉面、擀面、切面、下面、捞面、给公公婆婆端面等动作,以显示新媳妇是一个巧妇。整个游戏宛如一出民间小喜剧,十分幽默风趣。  
27. 取箱钱
新娘被迎进洞房,一般都要重新梳洗打扮,但镜子、梳子、衣服等还在箱子里锁着,这些东西要由新郎取给,可箱子上的钥匙却在“押车娃”(新娘的小弟弟)手中,新郎要取得钥匙,就得拿钱去同押车娃交换。押车娃一次次提高价码,新郎也只得一次次陪笑添钱,直到把钥匙要到手为止。
28. 此日娘家人还要来“扯炕门”(将炕门上糊着的红纸撕掉)、钉门帘、挂竹水、开镜面(把镜子上糊的红纸撕掉),做好这些事,男方都要给红礼封。俗云:“花轿到门前,还得个老驴钱”,即指此。  
29.  上头  新娘上炕后,按照婚单上规定的时辰,由男方请的“全命”妇人为两位新人梳头。的头发并在一起,用梳子梳几下,意为从此便成了结发夫妻,执梳人边梳边唱,有的梳一下唱一曲,曲词日:    一木梳梳尖,  二木梳梳尖尖长,  三木梳梳撩过东风墙。    你年轻,    我也年轻,    咱二人年轻正好成亲。    成亲亲,    成亲亲,      一朵花儿红愣愣。    一直唱完12曲,曲曲有别。给新娘梳妆打扮,改辫子为纂纂,梳在脑后,表示少女已变成了少妇。新郎酬执梳者谢礼。由此时到天明前,新郎也不能下炕。
30. 告祖   上头后由一女长者带新娘去宗祠叩拜,告知祖先家中添了人口。    
31. 喝“交杯酒”
一般在晌午新人进入洞房后举行,通常是由司礼人给新郎、新娘各递一杯酒,两人都饮半杯,然后两人互相把酒杯换过,各自饮尽对方剩下的半杯。这就是古代婚礼分瓢而饮的遗俗,称为“合卺”。有时在场的人即兴编些顺口溜,逗得新娘也忍不住发笑。常听到的有这样一些:    拜南方,水漂船,两口子成亲没作难;拜北方,壬癸水,两口子睡觉嘴对嘴;    拜西方,洒黄金,两口子过活一条心。北山核桃南山枣,新郎好比杨宗保; 绿头萝卜白头葱,新娘好比穆桂英。 
32.  谢媒礼成
 宴客结束后,女方来宾与媒人重新坐席,双方家长及新郎新娘向媒人敬酒致谢,将订婚时互换的庚贴各自收回,表示“六礼”告成。
33.  娘家人离开男方回家前,娘家长辈妇女要向婆家女家长“交人”,也就是讲几句诸如女儿年轻不懂事,请婆家多指教、多关照之类的客气话。
34. 回门   当面商定请女婿回门的日期。由娘家决定是大请还是小请。大请要择吉日,大摆筵席,邀请宾朋亲友祝贺;小请即约定第二天或第三天请女婿拜见娘家户族亲属。
35.   新夫妇就寝前,吃“儿女疙瘩
 36.  新婚之夜,点“长明灯”的习俗。“长明”与“长命”谐音,以期长命百岁、白头偕老。灯放在一个桶里,由日落时点起,直至次日太阳冒出地面才能熄灭,即使现代有了电灯,亦是如此。  
37. 第二天早晨,吃儿女扁食,都要用完。然后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抬着一个盘子,盘内放钱,抬进洞房,新娘收下,回赠小孩每人一个荷包,名为“替脂粉”。开脸”,由“送亲女”主持,开脸后,由“迎亲女”引导,入厨房给厨师赠礼,称“参厨”。
38. 新婚第二天早晨,新郎新娘拜过祖宗,要给诸长辈及亲戚行礼,谓之“认大小”。新娘将事先备好的烟布袋、袜底等敬奉给男长辈,把针包(存放绣花针、缝衣针的微形器具)敬赠给女长辈,并逐一叩拜,受拜者赠钱答礼,名为“接颜”,又称“接缘法”。
39. 接着新娘的兄或弟来送油(一瓶头油),过去送油时担上“担盒”,商定“叫十天”(10日后叫新娘回娘家)的日期。担盒里若放蒸食100个,示意乘牲口来叫;若为200个,示意乘轿来叫。男方要按头一天送亲的人数,每人回赠“油轮”一座。建国后,担盒、油轮不时兴了,改为提皮包,象征性地送几对馍。
40.   早饭后,新娘拿上烟袋,由姑或嫂带领,拜见本族长辈和邻里,俗称“认人”。出门前,新郎坐在炕沿上,新娘给新郎腰间系条长手巾,名为“长命巾”,边系边念:“左边三匝,右边三匝,把这花花头,别在哪哒?”新郎指指位置说:“就别在这哒,叫我妈看呀!”二人同走进母亲卧室,看毕,返回洞房,将手巾解下,双双出门。每到一家,由姑嫂介绍户主的辈份和称呼,凡是长辈,新娘都要行礼,并装烟点火,表示尊敬。长辈要赐赠“装烟钱”。  
41. “指大小”结束后,在客厅里或客棚下摆几张桌子,上置酒菜果品和礼簿,亲友拿出礼物或钱币作为贺礼,有人代笔一一记人礼簿。宾客均向男方家长敬酒祝贺,名曰 “恭喜”。然后设宴款待,新郎新娘逐桌给宾客敬酒礼拜,称为“拜席口”。
42. 娶媳妇的次日上午,新媳妇有人厨擀面之俗,主要是检验一下新媳妇的做饭技术,俗称“考媳妇”。客人人席后,新娘子入厨做菜,客人们品尝后,还要说个四言八句,赞扬新娘的厨艺。比如:    树上喜鹊叫喳喳,  新娘入厨做茶饭,  擀的面儿细又薄,  下在锅里莲花转,    盛在碗里摆牡丹,  挑上筷子打秋千,  吃在肚里缠线线。    

第2节   出嫁仪程
 1.  哭嫁    一般在出嫁的当天或前一夜哭,也有在出嫁的前两三天就哭的,例如
哭兄嫂:
       哭一声哥吔叫一声嫂,难割难舍骨肉同胞哟;兄嫂待妹千般好,对妹费心又操劳,这大恩小妹还未报,又得拜托二兄嫂,   爹娘前代妹多行孝……    结婚那天,花轿一到,姑娘又要放声大哭,坐在轿里还要边走边哭,直到离新郎家不远时才停止哭声。愈哭愈受人称赞,不哭反而被认为是只想嫁女婿,不留恋父母。
2. 祭祖  迎娶的前一天,临嫁的姑娘要上坟祭祖,吃“离娘饭”。在这天,男方也要派人到女方家去“祀先”。韩城一带旧时祀先要带祀先帖,并抬烫猪一口,油轮数座,以及香马、鞭炮等。“祀先”完毕,女方留下一半肉,其余退回。男方将送给女方的衣物、鞋袜及“梳仪”、“厨仪”、“酒仪”等钱当面交清,称“”。这一天女家以酒宴招待亲邻,称“上马筵席”。 
3. 女子婚前上头,这就是把古代的冠笄之礼与婚礼合并了,表示未婚为童子,已婚为成人。 
   宾客入席后,新郎向客人敬酒,行鞠躬礼,执客司代表主家向来宾致礼,也要根据席面场景、酒菜说个四言八句,名为“表席”,如:   二月玫瑰香,喜事又一桩,各位听我祝酒词,初次表席有点长。  句句说的主人意,字字表在客心上。现在上的红烧鱼,年年有余呈吉祥。   下道菜是八宝饭,夫妻恩爱生儿郎。    在南郑人的婚宴上,还有个“献新婚锅巴”的习俗,客人菜足酒酣之后,汤菜和白米饭端上桌来,这时烧饭的厨师用铁铲沿锅的四周深入锅底,小心翼翼地将黄灿灿的半圆球锅巴取出,双手高举头顶,口喊吉利言词,如:“锅巴锅巴圆圆,新娘新郎团圆,夫妻白头偕老,主人一家平安。”    主人闻讯,喜笑颜开,双手接过锅巴,递过一个红封酬谢。    婚后第三天的酒席叫“圆饭”,招待送礼的亲友和酬谢帮忙的乡邻。    新娘家的婚宴一般也是三天,婚礼前的一天招待前来“暖婚”、“添箱”的三亲六戚。正日子招待婆家迎亲客人,谓之“花圆酒”。取花好月圆之意。第三天招待回门女婿。婚前三天,女娃就要中断普通饮食,每天只吃四个鸡蛋,滴水不喝,为的是控制大小便。婚礼前一天,新娘沐浴、“择脸”,择脸又叫“开脸”,就是用嘴和手将一条坚韧的线折中成交叉的三端,在新娘脸上捻搓滚动,以拨去脸上和颈部的汗毛,然后梳成长辫或墅髻头。择脸要请父母双全、夫妻团圆、有儿有女的“全命人”充任,以图吉利。    在勉县一些地方,姑娘出嫁前一天的晚上,先在堂前向祖先上香叩头,然后哭嫁。此时姐夫、兄嫂或表兄弟等将所有的陪嫁装箱,姑娘如嫌陪嫁不丰厚,便挡住不让盖箱子,边哭边唱《装箱歌》,例如:    我的爹,我的娘,今晚爹娘装花箱,装了银钱莫心痛,银钱是个地灰尘,扫了一层又一层。我的爹,我的娘,我那箱子四角凉,装了半天没有啥,最后还是空膛膛。我的爹,我的娘,今晚给我装花箱,我那花箱四块板,装了半天没装满。    唱了一曲又一曲,直待添陪满意后,方进入卧室。此刻亲娘端个凳子,坐在姑娘卧室里,一边流泪,一边嘱咐女儿,到了婆家要尊老爱小,尊重邻居,夫妻恩爱,并劝女儿不要牵挂家里。女儿也抹着眼泪,与娘诉说知心话,哭诉难分之情,直到深夜不寐,俗称“坐亲”。    男方在迎亲的前一天晚上, 要在洞房里的高处置一个斗, 斗里立一杆称,竖一把尺子,床下点“七星灯”,据说这是仿效姜子牙治服琵琶精之法,谓之“避煞”。    迎亲的这天,抬新娘的花轿不能空着,轿子里坐个小男孩“压轿”。迎亲队伍由“押礼先生”一人,迎亲女宾二至三人组成,另有放炮手一人,提灯笼的小男孩二人和抬食盒的数人。新郎身穿蓝缎长袍,头戴红顶瓜皮帽或礼帽,上插两只金花,从肩至腰斜挂一道红绫,在媒人的陪同下,乘轿前往女家。 一路唢呐长鸣, 锣鼓喧天。所带的迎亲礼品是七斤重的大肉一方,八斤重的猪肘一个,俗称“七方八肘”,猪头一个,名为“碰门猪”,离娘布二匹,酒数瓶,以及给新娘送的衣物等。另备12个红礼封(红纸包着钱钞),名为“梳头礼”、“催妆礼”、“背轿礼”、“谢厨礼”、“铺毡礼”、“把轿礼”、“参神礼”、“鼓乐礼”、“打杂礼”等。所有礼物都用食盒抬或装入彩筐里,上面盖着红纸剪的双喜字。快到女方门口时,炮手装上火药,鸣炮三声(现在由鞭炮代替),称“迎亲礼炮”,乐队敲起紧三慢四的锣鼓,告知女家迎亲的到了,女方亲属出门迎接,行至大门口,岳父递给新郎一杯酒,名为“饮下马酒”。新郎进入正厅,先参拜女方祖神,再参拜岳父母,然后岳父给女婿身上加红(斜披一道红绫),帽上插花。亦有不行此礼者。吃罢酒席,迎亲娘子给新娘换装,换装时要给新娘红礼封,名为“换装礼”。此日新娘不穿娘家一件衣服,内外新衣及新鞋、新袜全由婆家带来。新娘的装束是头戴花冠,身穿红衣红裤,裤外还要罩上绣花长裙,脚穿红绣花鞋,头顶红绸绣花盖头。有的女方拖延很久不发亲,吹鼓手就对着闺房吹几遍唢呐或长号,名为“畏门”。新娘装束停当,堂屋红毡铺地,新娘跪拜,辞别祖宗,叩别父母,接着便放声大哭,在哭嫁声中,新娘的哥哥将新娘背人轿中。轿内有新娘的小弟弟押轿,起轿前,娘家要给轿夫红礼封,意思是让轿夫把轿抬得平稳些,不要在路上摇晃颠簸姑娘。花轿抬起,转三转,在鞭炮声和唢呐声中上路。前有两名提红灯的男孩开路,接着便是新郎、鼓乐队和迎亲队伍,中间是新娘的花轿,轿两侧有新娘的兄弟扶轿,轿后是送亲的队伍和抬嫁妆的。送亲队伍除新娘的父母和未嫁的妹妹,其他亲属都可参加,但安康市却有舅母和姐夫不能送亲的风俗。花轿在中途不能停留,要一直抬到新郎家。路上经过村镇,都要吹奏唢呐、鸣锣击鼓,吸引人们夹道观看。婚娶是人生最大的喜事,旧时称“小登科”,途中遇到再大的官,也得为迎亲的队伍让路。两家迎亲的队伍在途中相遇时,两位新娘要互相交换手帕或礼花,然后让道而行。经过寺庙门口,要用红毡挡住庙门,待花轿过去再取掉。途中遇到出殡的,并不回避,反认为是吉兆,谓之“白头到老”。    在陕南巴山山区,迎亲还有唱山歌、吼号子的习俗,一路上新郎、新娘、迎亲的、送亲的,都要互相对歌。如:    哎!……啥子开花一时红?啥子开花耐寒冬? 啥子婚姻根不稳?啥子爱情永不分?    哎!……三月桃花一时红,腊梅开花耐寒冬,“金钱”婚姻根不稳,纯洁的爱情永不分。    一路欢歌笑语,充满了欢乐的喜庆气氛。轿快到新郎家时,炮手也要装上火药,鸣炮三声,表示新人已经迎来,男方宾客出门迎接新娘,此时鞭炮轰鸣,鼓乐齐奏,门口立有男方指定的两位妇女,一人执小托盘,内放酒盅,一人手执酒壶,送亲的女宾进门时,要先喝酒方能进门,谓之“喝迎门盅”。花轿抬进大门,厨师一手拿刀,一手提着公鸡,口中念念有词:    天地开张,四斤四两。×家女子,×家儿郎。    好男生五个,好女生一双。富贵年年有,门庭显鸿昌。    边念边把雄鸡宰杀,将鸡血洒在花轿的抬桢上,再向花轿撒些大米和筷子,这叫“斩煞”,意为驱邪。然后新郎揭开轿帘,向新娘三揖三拜,迎亲娘子将新娘搀扶下轿,轿前以袋铺地,袋口朝里,新娘踩在袋上,此时男家有人给新娘递来大枣、桂圆,表示夫妻早就有缘,新娘接过,捧在手中,有二牵娘扶着新娘从袋上徐徐前行,新娘走过的袋,又迅速传到前面铺在地上,直至进入堂屋的红毡上,此谓之“传袋”,即古代的传毡,今以袋代替,因袋与“代”谐音,取传宗接代的吉兆。新妇一边从袋上向里走,一边有人提着五谷斗,内装五谷杂粮、红枣、麻钱、核桃等,迎着新娘边撒边唱:“新娘到门前,四季保平安,一撒金、二撤银,三撤新人进了门,四撒儿女一大群……”在南郑县的巴山地区,新娘将要走近正厅时。司仪还要放开嗓子唱一段赞词,如:    家有梧桐引凤凰,贵门福地娶新娘,凤凰栖在万宝地,荣华满门福满堂。    开喜门,迎新娘啰。    赞祝词一落音,伴嫁娘和迎亲娘子才簇拥着新娘进入堂屋,接着便举行拜堂典礼,神龛上点燃香烛,摆着供品,新郎新娘男左女右,并排站在神龛前铺的红毡上,此时鼓乐、鞭炮齐鸣,门里门外都挤满了看热闹的人群,司礼又高声唱道:    对对红烛,对对金花;龙凤呈祥,飞黄腾达;先拜天地,永放光华;    再拜爹妈,和睦全家;新人交拜,偕老白发。拜!……    新人随着司礼者的喊声,拜天地,拜祖宗,拜高堂,夫妻对拜。拜堂这天,四眼人、单边人(孕妇和寡妇)以及属相与新娘有冲犯的人都要回避。如果这天新娘正在月经期,则认为于家不利,为了破解,要用七星灯(灯盏点七根灯草)放在筛子里,置于门外,或在门槛上置一马鞍,让新娘从上面跨过去,谓之“进门平安”,认为这样做便可逢凶化吉。拜堂仪式结束,新郎用一红绸牵着新娘进入洞房,男左女右坐在床沿上,谓之“压床”。揭盖头是新郎的专利,任何人不得越俎代庖。揭盖头后,夫妻喝“交杯酒”,吃“添丁饭”,这就是古代的合卺。然后小姑子端来一盆热洗脸水,新娘递过红封表示感谢,接着新娘洗脸,由男方请的“全命’’妇女替新娘把头发梳三遍,盘在脑后,绾成“纂纂头”,谓之“上头”,标志着从此处女生活已经结束。上头完毕就要举行“撒帐礼”,撒帐就是铺床、挂帐子和在床上撒糖果。由男方挑选的两位“全命”妇女担任。此项活动只许妇女和小孩参加。铺床时要念铺床词。如:铺床铺床,儿孙满堂。先生贵子,后生姑娘。男子十五,走进书房。拿起玉笔,写出文章。女子十五,已进绣房。手拿针线,绣起鸳鸯。鸳鸯成对,凤凰成双。成对成双,双凤朝阳。子子孙孙,万世其昌。    床铺好后,在床上撒些大枣、花生、核桃、糖果等让孩子们抢食,边撒边高喊:          糖果上铺,金银满库。花生落在铺当中,核桃滚下了床,          红枣上了床,早早生儿郎。一儿一女“花花生”。新郎拜新娘。  拜!……    妇女们逼着新郎给新娘下拜,喊声、笑声迭起,洞房里嘻笑喧闹,气氛热烈。    在洋县农村,迎娶的这天,抬嫁妆的后面跟着新娘一个不满10岁的弟弟(胞弟、堂弟、表弟均可),人称“押箱弟”。到了新郎家村口后,押箱弟要和做新娘的姐姐对唱山歌,唱完山歌,新郎立即将押箱弟抱入新房,赠给赏钱,然后又抱着入席。坐完席,新娘把押箱弟抱回新房,给他冼脸,并叮咛他孝敬父母,认真读书。然后新郎送押箱弟和娘家客人到村口,新郎拿出一顶帽子赠给押箱弟,押箱弟也将嫁妆箱上的钥匙交给新郎。今仍有此俗。    汉中一带在举行婚礼的这天,看热闹的老人们要在新娘的床上躺一会儿,据说睡了新娘的床腰不痛。落了牙的小孩要新娘摸一下牙床,据说新娘摸过后,牙齿可以长得快些。    在洋县、城固、西乡等县农村,新婚之夜还要举行一个“亮箱”和“认亲礼”。“亮箱”就是把新娘的陪嫁箱子抬在堂屋里,拿出全部“陪嫁”,摆在几张方桌上,让宾客们观赏、评论,大家对陪嫁的丰厚和工艺的精湛夸奖一番后,由婆母娘再整理好装箱。同时把新娘要送给亲友、兄嫂、弟妹的礼品拿出来,准备在认亲时分赠给亲友。    “认亲礼”就是让新娘拜见亲友,认识一下这些亲友同自己的关系。由一位熟悉主家亲属的人唱礼,在向新娘介绍亲属关系之前,还要说一段掌故,如:    五郎的斧把需“降龙”, 宗保伐木把亲成。杨元帅亲征穆柯寨,两军阵前大交锋;    只缘公媳不相认,桂英才马上擒公公。惹得三军哈哈笑,羞得公公脸通红。    辕门斩子严军令,公公给媳妇留人情,新媳妇初到人地生,拜个学了认亲朋;    免得学了穆桂英,儿媳妇再拿老公公。    唱礼人说完这段顺口溜,便把亲属的辈份、称呼一一介绍给新娘,新娘一一礼拜,并把自己亲手作的布鞋,袜底、手帕等奉赠给亲友。拜见的顺序是先近亲,后远亲,先拜长辈,后拜平辈中的年长者。如拜罢公婆,先拜舅家,再拜姑、姨和其他亲族。受拜者自然少不了以礼钱回赠。    在丹凤县一带,婚后次日早晨,新媳妇要洗手进厨房切面,先由别人把面擀薄摺好,新媳妇只切两、三刀,但讲究刀刀要切断,而婆家妹子或嫂子要耍笑新媳妇,故意在里面加些麻丝或在摺好的面里夹根簿竹片,新娘切不断,急得脸通红,围观者又是嬉笑,又是鼓掌叫好,增添了不少喜庆气氛。    在陕南的巴山地区,流行着一种独特的婚姻惯制,就是“招女婿”。这种情况在别的地方被视为一种特殊婚姻,而在巴山地区则被视作正常的婚姻形式。数千年来,人们习惯于男娶女嫁,而在陕南的巴山地区则与此相反。当地群众不重生男重生女,认为女儿才能“顶门立户”,是老来可以依靠的人,民间生了儿子,不论有几个,也不论家贫家富,养大后全像其他地方嫁女一样嫁出去。生了女儿,当父母的就喜形于色,逢人便说:“生了个当家的,咱老来有靠了。”亲友们也纷纷上门祝贺“大喜”。姑娘长大成人后,就留在家里招婿养老。当地流传着一首民歌:   巴山风,吹得怪,妹子要比男娃爱。   亲生儿子嫁出去,留得幺妹招郎来。    招女婿的婚礼与娶媳妇的婚礼相同,只是一切都在娘家举办。女方一般要向男家送彩礼,男方要向女方陪嫁妆。男娃“出嫁”也要吃“离娘酒”,婚后也要“回门”。    迎新郎的队伍由新娘的嫂嫂(称迎亲娘子)和七个未婚姑娘(称七巧姑娘)组成,取七夕鹊桥渡双星之意,她们的任务是配合媒人向男方交纳彩礼、劝慰男娃的双亲、接收和清点男方的“陪嫁”、邀请娘家人赴喜宴、催请新郎起程等。    在新郎动身上路前,迎亲娘子要将送给男家的礼品和给男娃送的衣物摆出来,让宾客们观赏评论,称为“摆礼”。在摆礼时,双方还要说个“四言八句”,如迎亲者说:麻雀虽小,肝胆俱全,穿戴衣帽,绫罗绸缎,虽不够如意,也不失体面。请亲戚朋友,都来观看指点!    男娃的父母若是不说话,则表示对所送的“彩礼”不满意,此时亲戚朋友就会评论礼物不丰厚,帮助男家争彩礼。男娃的父母如接着迎亲娘子的话说:山高水不断,花红绿叶垫;开亲几年,亲家费心又花钱。礼物丰盛优厚,儿子福分不浅。有啥不周不到,都怪我的差偏, 请大家多多包涵!男娃的父母没有意见,亲友们也就不好挑剔啥了,在这种情况下,迎亲者便说:肉煮烂了在锅里,靴底烂了厚(后)补起。二姓合一好,幸福到百年。         该穿的给新郎穿,该捡的往箱子里捡!莫误良辰,铺毡起亲,         亲戚六眷,请过去游玩。    这既催促了新郎起程,又邀请了所有的客人。主家随即把“陪嫁”装箱发亲了。    到了女家,拜过天地,男娃就是女方家庭中的成员了。有的上门女婿改姓女方之姓,有的不改姓,所生子女则要为女方接续宗祧。据说此俗始于明代永乐元年(1403)一直延续至今。四、闹新房    闹新房又称“耍新娘”,是各地婚礼中少不了的节目。从新娘进门开始,一直闹到深更半夜。有的地方要一连闹三夜,前两夜为男人们闹房,最后一夜由女人们闹。俗云“三天以内没大小,太公太婆都可吵”。虽说除了父母、孕妇、寡妇和未婚女子,谁都可以闹房,但主要闹房者还是平辈和晚辈,尤以男青年为甚。    闹房有个规矩,凡众口同声提出的节目,新郎新娘必须照行,题目难度再大,新人都不得恼怒。但闹房者不能打坏新房中的杯、盘、碗、碟等物件,否则视为不吉,要遭到众人的指责。    洞房早就摆好了招待客人的酒菜、烟、茶、糖果、瓜子,闹房者却故意围着新娘要糖要烟,说些俏皮话,不时逗得人们哄堂大笑。有的人让新郎新娘讲恋爱经过,有的让新郎新娘在洞房里对唱情歌,例如新娘唱:“南山核桃北山枣,哥哥就像杨宗保”。新郎唱:“东山韭菜西山葱,妹妹就像穆桂英。路边白杨河岸柳,哥哥爱妹心早有”。新娘唱:“半岩榆树门前槐,妹妹早想跟哥来”。有的要新娘念一首诗,如“门口一林竹,风吹哗哗绿,今年过喜事,明年娃娃哭”。有的节目需要新郎新娘边说边用动作表演。例如:“摘花”,把新娘的喜花插在八九尺高的墙上,让新娘说:“南墙一朵花,妹妹想戴它,高得摘不着,哥哥你抱嘎”。新郎就得说:“抱嘎就抱嘎”。边说就要边把新娘抱起将花摘下,也有把一块水果糖吊在空中,不准用手扶,让新郎新娘嘴对嘴地去啃。有的调皮小伙子要新娘给他点烟,但他故意不吸,还往外吹气,一根烟点几遍都点不燃,小伙子硬说这支烟不透气,要新娘自己试试。新娘吸烟,要让新郎点火,烟虽吸燃了,却呛得新娘直咳嗽,大家乐得直拍手。这些都是比较文明的,也有闹得过分的,例如:“糊顶棚”,动作就很难,要求新郎把一张糖纸放在舌尖上,在新娘张嘴的一瞬间,要把糖纸贴在新娘的上腭上,稍不注意,就会把新郎的舌头咬伤。又如“掏鹁鸽”,动作也很难,新郎要把一条毛巾从新娘的右袖口里放进去,从左袖筒里掏出来。此外还有许多粗俗下流的节目,如“捉跳蚤”、“二龙戏珠”、“掏麻雀”、“摘黄瓜”、“按电铃”“挂火车”等有伤大雅,不堪人目。闹房的人尽量出些难做的节目,想要难住新郎新娘,但新郎新娘也要提出相应的条件,如果把出的节目做到了,出节目者就得喝酒三杯,为了热闹,常把闹房者灌得酩酊大醉。酒后失言、失礼、失德者不少。闹房结束后,还有人故意恶作剧,把辣椒面同烟叶混在一起,点燃投入新房,呛得一对新人不能入睡。也有听房的,新郎新娘上床就寝,小姑、小叔等在窗外偷听房中动静,次日作为取笑的资料。    有的地方不仅戏耍新郎新娘,也要戏耍公公婆婆,在关中东部的一些乡问,新婚之日,村里人给新郎的父母抹成大花脸,让他们穿上红裙子,头上插着鸡翎或鸟翎等饰物,倒骑一头毛驴或耕牛,由众多的乡邻簇拥着“游街”,围观者尽情欢呼呐喊,这叫“打喜”,新郎的父母不得恼怒。但有些闹房者的语言、行为下流粗野,就会使新郎、新娘及其家人的自尊心、身体受到伤害,就会伤风败俗,甚至会造成许多不良后果。    现在陕西有些地方提倡文明闹房,他们的做法是:或者开个茶话会,请新郎新娘表演歌舞节目;或者出一些有趣的迷语,请大家猜,猜中者由新郎新娘发奖;或者组织一场舞会,宾主共同翩翩起舞。这些简而易行、雅而不俗的做法,是值得人们效仿学习的。不仅在闹洞房的方式上出现了新的变化,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婚礼也有了新发展。据《西安晚报》(1992年9月27日)载,西安市继北京、天津之后,第三家举办了“艺术婚礼”。这种婚礼不同旧式传统婚礼和集体婚礼,它集艺术、热烈、典雅、简朴为一体,体现了大胆创新、移风易俗的特点。具体做法是:婚礼开始,鼓乐高奏、鞭炮齐鸣。在《婚礼进行曲》中,四对翩翩起舞者引出第一对新人,新郎着黑色燕尾服,新娘一套粉纱,气度不凡。接着,随着阵阵欢笑,身着旗袍的新娘从楼上扔下了个花绣球,正好被急等在楼下的新郎接住,新郎迎下新娘。《梁祝》声起,第二对新人彩桥相会。激越的唢呐奏响《轿夫曲》,第三位新郎头戴礼帽,身着红袍,从轿中扶出新娘,揭去大红盖头,相视而笑。现代的、古典的、民族的融为一体,歌声、掌声、欢呼声响成一片。婚礼仪式结束后,演出精彩的文娱节目。紧接着三对新人在鼓乐队的带领下,分乘三辆红色小轿车,绕古城繁华地段一周,将婚礼的喜庆气氛推向高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