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O写在前面: 初见潘潘,是我心中的“顶峰”——北大医学博士、想生三胎的二胎妈妈、家人和睦……在我们凡常能想到的道路上,她已经走到了顶峰。但她说:我好像没有理由不开心,但是就是哪里不是很开心。 我们都会有这样“不开心”的时候,往往会我们会安慰自己:人人都是这样活着。潘潘坦诚面对自我,借助「丰茂人生」的教练,挖掘出自己内在的“核能量”,继续突破“天花板”。这篇很有潘博士干货风格的总结,对大家突破职场和生活的瓶颈会很有启发。 什么是个人价值? 我觉得有两个方向,一是对内,自我价值;二是对外,外在价值,也就是社会价值。 有很多文章教我们如何拓展外在价值,但是我觉得内在价值是最核心的价值。如果失去内在价值的依托,外在价值就如同浮萍无根,就算别人觉得已经过得很不错了,自己还是会觉得不安全,危机感非常强,这种危机感和焦虑感除了耗损自己之外,还会潜移默化的伤害亲近的人。 当然,这种危机意识也有它的正向价值所在,比如可以鞭策我们做更多的事务性工作,逼着自己学习和进步。但是不得不说,这样拧巴的状态,工作效率是低下的,生活状态也是很不舒服的。 今天我把我寻找个人价值的方法分享一下。先说向外的,方法论,这部分真的简单,照着做就行。再说向内的,底层逻辑,这部分看起来简单,但是需要顿悟。 外在价值 先说寻找外在价值的方法。 外在价值,可以拆解为两个方向,第一是你提供的社会价值(有人因为你而受益),第二就是对你的社会价值的回报(经济收入),我觉得这两点其实是相通的,也就是只要你能提供社会价值,你就能获得经济回报;你提供的社会价值越大,经济回报也越大。 怎么找到自己能提供的社会价值呢? 我是这么找的。在下述5个层级下依次列举: 1、兴趣所在:只要有一定的学习经验,无论学到什么程度,只要尝试学习过,就算; 2、略有所长:有一定的学习积累,而且可以输出的,无论输出程度如何,只要你能给一个别人讲明白某一个点,就算(TOP50%,你比马路上的一半人要强,注意是马路上,不是身边,身边会有专业趋同,排名不准确); 3、擅长的:在上面的基础上,找到自己能高质量输出的,也就是你比大部分人都懂,能解决大部分人的大部分问题(TOP20%); 4、精通的:可以解决该领域内的比较疑难的问题(TOP10%); 5、顶级高手:属于领域内的领头羊,别人有终极疑难问题都来找你(TOP2%) 举我自己的例子: 兴趣:医学,保险,投资理财,心理学/人生教练,儿童心理/教育,法律,音乐,绘画,中医,计算机编程,数学,统计学…… 略有所长:医学,保险,投资理财,儿童/心理学/人生教练 擅长:医学,保险 精通:医学(影像诊断) 顶级高手:暂无(胸部疾病影像诊断) 从擅长的阶段开始,这部分社会价值就能有可观的经济回报了,不分主业、副业,也不限个数(如何变现暂不讨论)。 如何实现上面几个层级之间的跃迁? 第一,持续积累。可以是碎片化学习,因为兴趣使然,也不会觉得无趣,积累知识的同时,也能让生活更丰富更有趣一些。持续积累,碎片化学习,量变需要时间的堆积,可能是几年,也可能是更久,也可能终其一生也没有跃迁,没有任何关系,总有能跃迁的。 第二,从持续的量的积累达到质变,那就需要在某段时间之内集中精力攻克,比如参加高质量的课程或培训,持续不断的总结和输出,或者在某个领域内集中的工作或实践。 第三,如何知道自己在哪个时间段内集中攻克哪一个领域呢?这个需要机遇,或大或小的机遇,你回头看看自己之前的跃迁经历就知道了。 总之,外在价值的呈现,需要的是恒心+努力+机遇,除此之外,还需要通用能力加持,比如学习、信息收集、归纳处理、总结、输出等。但是,这与这个人选择了什么领域其实是无关的。 (看,能感受到孩子需要什么样的能力吗?当他掌握某些能力后,不管做什么,都能很快跃迁到更高的层级。我们要做的就是相信孩子,还要让孩子也相信他自己。) 内在价值 第二个方面,寻找自己的内在价值。 就我个人而言,以前的我内在价值卡在自我认同这个点上面,我总是觉得自己还可以更努力一些、还需要更优秀、更XX,背后其实是对自己的不认可,所以我就一边自我批评,一般敦促自己进步。 但是,真正好的状态是自然而然的,是不需要敦促的,是不需要用力就可以坚持下去的。 「丰茂人生|课上,我看到我的能量场,是宣泄而下的河流的能量。就算是想到这样的画面,我都觉得很舒畅,由内而外的轻松。 这种轻松的状态下,我对自己没有任何评判,呈现出来的就是满分的自己,我不需要完美,但是我做的每一个决策,都是当下的最优决策,这是我的身体由内而外发出的指令。 我们的内在价值怎么找? 就是这简单的六个字:全然接纳自己。这几个字谁都能看懂,不过我相信大部分人是用大脑看懂的。尝试着用心去懂这几个字。 我从小总是被批评做事情三心二意。我也一直为此苦恼,我很羡慕那些自律、有专一的目标并且看起来很有恒心和毅力的人;但我不是,所以我会痛苦。 不过我的大脑会用它擅长的方式给自己开脱:比如最常用的二八法则,我就想用2分的精力干成8分即可,剩下的8分精力,我愿意再去完成几个8分项目,而不是死磕一个项目到10分。 当然,另外一个声音一定会响起:这样你永远也成为不了顶级人才呀!那不很容易被淘汰吗?大脑会在理性层面进行认同-不认同的分析和辩论,这种辩论的怎么能有终点呢? 有一天,Helen带我做职业冥想,我看到自己像是一台自动售卖机,里面装着水、饮料、巧克力、饼干等等,而这台贩卖机的旁边,有一台高精尖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当我用“第三只眼”看着这两台机器的时候,哇,那一刻:我一点也不羡慕那台达芬奇,我觉得那和我毫无关系。 是的,我就是不能成为某个行业的顶级高手,我就是喜欢什么都学一点,最后“一事无成”,那又怎样,那是个快乐而且真实的“一事无成”的我呀~ 再举一个例子。 之前决定参加司法考试,然后参加培训、报名买书,兴致勃勃地学了一阵子,而且确实挺有意思(本来想实现法律这个领域的一次小跃迁,从兴趣到略有所长),但是很快就偃旗息鼓了。 接下来,只要闲下来,总有声音会说:法考的课听完了吗?另一个声音立刻跳出来反驳:现在学习性价比低,可能十年后才能用上等等吧,总之内耗打架中。 但是现在,我能“看到”学与不学都是我在那个当下的最优选择,我信任做出这样选择的自己。然后打架的声音就再也没有出现了。 是的,可能有人会说,这简直是给自己的堕落找借口啊! 当你不想做一件事情,却硬要逼着自己做那件事情的时候,可能会取得一些外人能看到的成就,但这个成就带给自己的内在价值一定是很低的,很有可能还是负值,变成不能割舍的沉没成本(比如我身边,多少人讨厌做医生,但是已经学了十年八年的)。 而当你全然接纳自己的时候,你总能找到让自己欢喜的事情,这些事情也一定能让自己的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完全体现出来。 啥,不相信自己能找到所谓的心流?嗯……这是个难题,没有人能承诺你什么,除了你自己。 要不然就从相信自己做起? 说到全然接纳,我功力尚浅,“全然”还是做不到的,但是“接纳”已经有了明显的起色。 看看我自己的外在价值:16年医学路,4年保险路,我都是走的满心欢喜,我要给自己一个大大的赞。接下来路是什么,现在的我也并不是很确定,但是一定是一条对我自己而言最好的路。 所以,全然的接纳吧,那就是找到个人内在价值的关键点。 最后,我想加一句,外在价值与内在价值并不是矛盾的,而是互相支持相辅相成的。 大部分人把重点放在寻找外在价值这个方向上,这没有任何问题,如果在这条路上走的非常通畅、自己也非常舒服,那完全可以继续在这条路上继续。 但是,如果在寻找外在价值的过程中,遇到了瓶颈,或者卡顿的地方,不妨尝试向内看,看看自己,找找自己的内在价值。 内部舒畅了,外部的天花板也会自然而然化解掉,因为天花板不是别人给你的,恰恰是你自己给自己的。 希望你们也能有顿悟的时候,就像我一样,奔跑了三十年,现在也才是推开了一小扇门,虽然还看不清远方,但我已经能感觉到门后面广阔无垠的世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