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二次蒙越战争:蒙古人又来了(5)| 中越情仇史30

 时拾史事 2020-06-11

本文系时拾史事独家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中越情仇史/周四更新/谦虚公(撰文)|



西结大捷、唆都授首
话接上回,仁宗的六叔上相太师、昭明王陈光启将脱欢逐出升龙,收复了安南京师。仁宗听闻捷报后于公元1285年(至元二十二年)五月初三,接上老爹上皇圣宗一同向长安府(就是丁先皇丁部领的老巢华闾洞)进发。
而从海路北上的唆都等人此时在天长府(原即墨乡,陈氏帝王的故里)驻军,距离脱欢所部二百余里。尚不知脱欢已兵败北还的唆都朝着天幕江(今越南兴安省东岸县境内红河一段)行军,意图和脱欢合兵一处,互成犄角之势。
当脱欢败讯传来,唆都发现各渡口皆为陈军占领,便率军撤往西结(今越南兴安省文江县东平社东结村附近),并派出斥候打探脱欢所部的具体位置。
陈军自咸子关、章阳渡两战两捷,军心大振。陈国峻奏请仁宗命陈日燏与陈光启合军后分割包围脱欢与唆都,自己则统领大军先攻唆都再战脱欢。
失去脱欢掩护的唆都孤掌难鸣,天气炎热加之军心不稳,又遭陈国峻分兵合击。元军很快败下阵来,唆都与乌马儿只得引败军溃逃,结果在山中又遭遇伏兵袭击。唆都中箭身亡(《安南志略》记载为"跃马堕水死")。这名忽必烈怯薛出身的百战名将就如此狼狈地殒命异国。乌马儿夺路而逃至清化又见陈军追来,好不容易寻得一艘小舟单人入海遁回中国。

《安南志略》约成书于14世纪30年代,由陈键、黎崱所撰,是研究越南古代史的重要典籍

唆都首级被砍下献给仁宗,仁宗彰其骁勇忠义,恻然叹曰:"为人臣,当如是也!"遂解御衣龙袍裹其头颅命有司敛葬。
西结之战中元军被俘三万余人,死伤无算,大量战船军械被陈军缴获。陈国峻因此大犒三军,接着挥师北上对付脱欢。



万劫之战、元军北撤
唆都战死,乌马儿逃回国内的消息传到驻扎在北江的脱欢那儿,导致士气大跌,斗志全无,再加上南国入夏天气日趋湿热,山岚瘴气渐起,军士多有病死,因此亦萌生了退军之意。
陈国峻将计就计安排阮蒯、范五老引军三万潜行山路,在万劫河两岸之芦苇杂草中设伏;又命二子兴武王陈国巘与兴孝王陈国蔚领三万兵马取海阳道,出广安,扼守住通往思明州(今广西崇左市宁明县)之交通;他本人则提大军趋北江直扑脱欢大营。
无心恋战的元军再次溃败,脱欢引残兵逃至万劫津又遭阮蒯伏击,伤亡过半。元将李桓奋力掩护主帅撤退,遭(安南特产)毒箭射杀。脱欢、樊楫、阿八赤、李瓘竭力死战才杀出一条血路。
眼见陈军逼赶甚急,堂堂大元镇南王吓得藏身于一截铜管中(炮筒?)由军士置于板车之上拖着一路狂奔——这副狼狈景象怕是与"高粱河车神"赵老二有得一拼。
公元979年(太平兴国四年),宋太宗逞灭北汉之勇,对辽发动收复燕云十六州之战。结果在高梁河一役中"仅以身免,至涿州,窃乘驴车遁去。"大腿上还中了两箭,落下病根,年年发作,后死于金疮复发。
眼瞅着快到思明州地界,祖国的怀抱近在咫尺,谁料斜刺里又杀出陈国巘、陈国蔚两兄弟。结果负责殿后的李瓘又中毒箭身亡,脱欢在阿八赤、樊楫的拼死护卫下终于逃出生天,奔回中国。

元越边境示意图



李恒其人
前文中提到的李恒因身世颇具特色,此处宜稍作介绍:他原是党项人,为西夏宗室后裔。其曾祖父是西夏神宗李遵顼,其祖父本是神宗太子李德任。因主张与金国和解,违背西夏的外交政策而遭废黜并流放灵州。
李恒曾祖父-夏神宗李遵顼(1163年-1226年),西夏第八位皇帝
在西夏灭亡的前一年,即公元1226年,蒙古军队攻克灵州。李德任被俘,因拒不投降而遭处死。他的幼子李惟忠当时年仅七岁,要求一同赴死,蒙古人被其勇气打动而留了一命。成吉思汗的二弟合撒儿收为养子,待其甚后。而李恒便是李惟忠之子。
后来哈撒尔次子宋王移相哥的王妃又将李恒收为养子。李恒成人后,攻襄阳、破鄂州、追文天祥、击张世杰、厓山灭南宋,功勋赫赫、军功累累。
然而就是这样一名颇具传奇色彩的百战名将却最终折戟安南。据《元史》所载,其在万劫一役中"毒矢贯恒膝,一卒负恒而趋。至思明州,毒发,卒,年五十。"
李恒同志与三国时曹魏名将张郃同病相怜——都是膝盖中箭的受害者。
元廷"后赠银青荣禄大夫、平章政事,谥武愍;再赠推忠靖远功臣、太保、仪同三司,追封滕国公。"也算是对其殒于王事的最高褒奖了。



第二次蒙越战争结束
六月初六,上皇陈晃、仁宗陈昑父子作为胜利者返回京师升龙。这场自1284年腊月至1285年六月持续半年的第二次蒙越战争最终以五十万入侵安南元军的铩羽而归收场(回到国内的元军残兵仅有十万)。
第二次蒙越战争示意图
中越史学界对这场战争的点评颇具玩味。越方自然是将胜利归结为"陈朝军民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安南君臣和睦、上下一心、人才辈出、奋勇抗敌。
而越方分析的次要原因:"元军万里而来,山水阻隔、时值炎热酷暑又有岚瘴之气。初为雄兵后成病夫。"则被中方学者认为是元廷战败的罪魁祸首。
因据《元史》记载的元军撤退北归之真正理由为:"适暑雨疾作,兵欲北返思明州。"又"盛夏、军士疾作,涨潦冒营,遂议旋军。"因此"官军聚主将议:'交人(交趾人即安南人)拒敌官军,虽数败散,然增兵转多;官军困乏死伤亦众,蒙古马军亦不能施其技。'遂弃其京城,渡江北岸,决意退兵屯思明州。镇南王然之,乃领军还。"
《元史》成书于明朝初年,由宋濂、王袆等人主编,为"二十四史"之一,是记载元朝兴亡的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由此看来,中方是将陈朝的军事反击一笔略过,而大力着墨于元军受安南湿热气候所苦而撤退北还。
但毕竟《元史》是中方所作,是否在文字上为己遮羞亦未可知。这种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糊涂账我们不谈也罢。重要的是在安南战场二度吃瘪的元世祖将如何争回脸面?我们下回再说。
资料来源:陈重金(越)《越南通史》、郭振铎、张笑梅《越南通史》、古小松《越南:历史 国情 前瞻》、煮茶《笑翻越南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