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帝内经》学习笔记154

 药膳食疗方注释 2020-06-11
《素问.痹论》(五、营卫逆乱受邪而为痹)

   看199页这一段,讲的是,营卫之气逆乱,又感受了风寒湿之邪而为痹,我来读一遍:
【原文】
帝曰:荣卫之气,亦令人痹乎?
歧伯曰: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藏,洒陈于六府,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藏络六府也。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剽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
-------------------------------------------------
   你看这一段内容,是强调了营卫之气和痹病发生的关系。所以这一段,主要是讨论,营卫之气和痹证的关系问题。

   休息一下再讲。 ======================= 上课,

   我们对《痹论》,教材199页那段原文进行串讲。

“帝曰:荣卫之气,亦令人痹乎?”- 谈到痹证和荣卫之气有什么关系的问题。

   歧伯回答说:
“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 
“荣”那是人体生命所不可缺少的。
   象《营卫生会篇》上所说的,“独得行于经遂,命曰营气”,“以奉生身,莫贵于此”的东西。所以他说“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
   教材注释,姚止庵的注,那注解得很好的,说“和调者,运行无间,洒陈者,遍满不遗,然惟和调,故能洒陈也”。
 @ 和调是“行无间”,没有间断,没有停止。 
 @ 洒陈呢?就是遍布,“遍满不遗”,也就是五脏六腑,全身各处,都要靠营气来滋养、濡润。
   所以说“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
   所以营气是行于脉中的,“故循脉上下,贯五藏络六腑”。
   所以它在心脉当中循行,而贯通于五脏,营养于六腑,又联络于六腑。

“卫者,水谷之悍气也。”- 这我们在讲《营卫生会》的时候就讲过了。(详见《黄帝内经》学习笔记36)

“其气慓疾滑利,”- 跑得很快,慓悍之气。

“不能入于脉也,”- 所谓“不能入于脉也”是对营气而言,营行脉中,卫行脉外。
   关于营气和卫气的循行问题,我们在讲《营卫生会》篇的时候,曾经做过比较详细的讨论。

   因为说它不能入于脉,所以
“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 “肓膜”,
 @ “肓”就是内脏和内脏相互之间的空隙之处,叫做“肓”。
 @ “膜”,就是肌肉和肌肉之间的联系,脏腑之间的联系就叫做“膜”。
   你看教材注释2,张介宾注,“凡腔腹肉理之间,上下空隙之处,皆谓之肓”,“盖膜犹幕也,凡肉理之间,脏腑内外其成片联络薄筋,皆谓之膜”,那叫肓膜,所在的部位就是指这些部位。

“散于胸腹;”- 那就说卫气循行从皮肤到肓膜,到胸腹之间散行。
   我们在讲《营卫生会》,讲卫气循行,散行的那一部分,那不就是这样的吗?“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全身各处无处不到。
   但是从这儿看呢,它不是循环走的,散了,散于胸腹之间。那是营卫之气的正常的生理功能。

“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 所以营气和卫气如果逆乱了,它就可以成为病。

“从其气则愈”,如果营卫之气调顺了,正常了,它就没病,即使有病也可以痊愈了,那叫“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

“不与风寒湿合,故不为痹”,营气卫气本身不会成为痹证。
   但是呢,一是有它的气逆,营卫之行逆乱了,二是有风寒湿气与之相合。
   其实也是“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营卫之气逆了,那也是一种虚的现象,对人体正气而言,它正气逆乱了就是不足了嘛,那么才能够接受风寒湿之气。
 @ 有风寒湿之气,
 @ 再有人体营卫气血的逆乱,这个就可以成为痹证。
   这句话是说什么?
   说营卫之气本身不成为痹证,营卫之气逆乱,再受风寒湿之邪就可以成为痹证。
   其实这个要深入去想的话,如果你治痹证,
 @ 只知道去风寒湿,看来不全面了,
 @ 还要考虑到调畅营卫之气的问题。
   使气血运行通畅了,你再去散那个风,去这个湿,温那个寒,可能效果才好。对吧?从发病机理上应该考虑到这个问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