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监管出面“叫停”结构性存款,目标竟然是为了严格资金套利行为

 曾经的银行老王 2020-06-11

从来没有一种方式像结构性存款那样有人爱、有人烦。特别是资产管理新规出台、所有的理财产品都可能有风险以后,结构性存款的火爆既顺理成章,也是一种必然。

结构性存款本来是一个好东西,无论是于存款人的安全性和较强的收益水平,还是银行通过让利而提高存款竞争的能力,所以,银行有热情而存款人有激情。

但结构性存款特别是智能存款一出台就受到监管部门的制衡,无论是约谈还是窗口指导,都是出于对银行存款风险的关注和银行存款秩序的维护。但最近央行对结构性存款的“叫停”却并非与上面的原因有关,而是出于对资金套利行为的抑制,这一点是很多人没有想到的。

为什么对银行和存款人都有利的存款方式却成为一些企业套利行为呢?为什么央行要对这种套利行为进行叫停和整改呢?

一、随着疫情以来的货币宽松,各债券、贷款利率下行导致套利空间呈现

随着央行投放大量资金,债券收益率、贷款端利率均持续下行,与银行存款、理财利率形成倒挂“利差”,客观上存在一定的套利空间。

今年以来随着央行货币投放,市场货币增量较大,5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10.02万亿元,同比增长11.1%,增速与上月末持平,比上年同期高2.6个百分点。

在这种情况下,市场利率持续下行,5月份银行间人民币市场同业拆借月加权平均利率为1.25%,质押式债券回购月加权平均利率为1.29%。这种利率水平导致各银行机构可以在市场获得相对便宜的市场资金。

从而出现较大的套利空间。以地方债券发行情况看,发行的量不仅大而且发行利率低。截至5月底,2020年地方债券共发行31997亿元,同比增加65.1%;其中新增债券27024亿元,同比增加85.3%。再融资债券4973亿元。筹资成本有效降低。前5个月地方债券平均发行利率3.27%,比2019年下降20个基点。

以3.27%的资金成本与大额存单的4%收益已经具有了套利空间,而结构性存款今年四五月份的平均预期最高收益虽然仅为4.97%,4月份环比三月份跌了14个基点,4月份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发行的结构性存款平均预期最高收益率分别为5.5%4.56%4月份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到期的结构性存款平均到期收益率分别为3.45%3.63%。但接近5%的预期最高收益不仅能让它在存款类产品中脱颖而出,但与3.27%的筹资成本仍然有1.7个百分点的套利空间。

二、谁在利用银行的结构性存款进行套利?以什么样的方式在进行套利?

道理上任何人和任何经济体都有套利的可能,只要资金的利益空间,但是对于居民来说,套利是非常困难的,也是非常难以操作的。但企业就不一样了。

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4月末,中资全国性银行结构性存款规模达到12.14万亿元,不仅创历史新高,而且连续4个月增长。今年前4个月结构性存款增加2.54万亿元,比去年同期1.51万亿元的增量同比增长了60%以上。

在2.54万亿元的结构性存款增量中,单位结构性存款超过2万亿元,也就是说居民结构性存款的增量仅仅5000万元左右,只占结构性存款增量的20%,80%的结构性存款增量是单位结构性存款增加量。

在资金相对充裕的上市公司,往往是最能体现资金流走势和套利倾向的流量,有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以来

数据说明,企业通过拿到低成本的资金然后再通过银行理财或者银行结构性存款进行套利不仅存在,而且还有较大规模的增长。

三、为什么要严格管控通过银行结构性存款进行的套利行为?是不是仅仅从银行的筹资成本考虑呢?

有的人可能会说,银行结构性存款被单位用来套利只是增加了银行的筹资成本,对其他经济没有什么伤害?为什么要禁止和从严管控呢?

实际上,监管部门严格管控通过银行结构性存款进行套利,并不仅仅是从维护金融秩序和银行市场竞争秩序的角度考虑,而是更多地从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角度考虑。

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不仅是提升经济活力、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我国经济转型的重要战略举措,所以,近几年来反复强调和引导金融加大支持对实体经济的资金供应能力,前两年监管打击的重点是金融机构内部之间的套利,因为资金空转带来的套利严重地影响了实体经济的发展。

但是今年以来却不同,今年对社会融资的规模扩大很大,截至5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268.39万亿元,同比增长12.5%。5月份当月增量为3.19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1.48万亿元。更重要的是,社会融资确实流向了实体企业,而得到资金的企业通过低利率贷款、发行低收益率债券、低利率票据贴现得到低息资金,却没有用于生产和再生产,而是通过高息配置成了各种金融理财、结构性存款等资产,形成了新形势的资金空转,并将获得的低成本资金借助结构性存款方式成为套利的工具。

随着复工复产、复商复市的全面推进,企业信贷需求不断增强,实体经济更需要低成本、充足的资金供应,从目前执行的数据情况看,无论是从信贷增长还是社会融资规模的增长看,确实都体现了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增强。但结构性存款的套利却对冲了降低融资成本、增加融资供应的政策效应,一些企业在疫情期间一边拿到低息的银行贷款,一边又交这些低成本的资金通过购买理财产品和银行的结构性存款进行套利,从而将政策性的效应对冲或降低,这才是监管措施重点整治的结构性存款行为。

资金空转、脱实向虚一直监管政策严厉监控的重点,我国目前的信贷投向重点是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而结构性存款有可能成为一些企业进行资金套利的工具,特别是受到监管“盯梢”的结构性存款规模再刷新历史新高,从一定意义上将结构性存款走向了政策目标之外,政策上进行严格的监管就成为一种必然。

6月10日,有消息称监管部门窗口指导部分大中型银行,要求在9月30日前,将结构性存款的规模压降至上年末的2/3。同时下一步可能要对结构性存款的规范性进行检查,这将成为一种趋势性未来变化。(麒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