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JT叔叔伤寒论慢慢教视频9-68

 钱要向我飞 2020-06-11
开始学习泻心汤系列。
泻心汤系列的煮法也是去渣重煎,和小柴胡汤雷同,所以历代经常有医家把它和小柴胡汤归结为一类方剂。
但是翻看《辅行决》就可以发现,小柴胡汤其实是黄芩汤的衍生方剂,泻心汤系列是另一路。
桂林本伤寒论15.5
心气不足,吐血,若衄血者,泻心汤主之。
泻心汤方
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温之。
桂林本伤寒论8.33
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大者,大黄黄连黄芩泻心汤主之。
大黄黄连黄芩泻心汤方
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 黄芩一两
右三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
解释
首先来看纯热痞的二黄/三黄泻心汤。
这两个方剂用药区别不大,黄芩加与不加都可以。要注意的是煮法。
有热气浮越在上焦导致有痞塞的感觉,可以用二黄/三黄泻心汤煮水喝。煮法是快速地煮三分钟就可以。
煮法稍微改变一下,时间长一点就是来治疗心阴不足的吐血、流鼻血的症状了。煮的时间长一点,可以有破瘀的效果。
当然这里的出血还是要和阳虚出血相鉴别,热证的出血有大便干、小便黄的其他热象,不难鉴别;阳虚出血就要用完全相反的法,需要有人参、黄芪这一类的补药或者是四逆汤、封髓丹、潜阳丹来引火归元。
桂林本伤寒论8.34
心下痞,而复恶寒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附子泻心汤方
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 黄芩一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别煮取汁)
右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纳附子汁,分温再服。
解释
简单的说就是上热下寒。
上半身觉得很热,要扇扇子出大汗,但是脚又是很怕冷的。
这里就有一个疑问,和火不归原的肾气丸或者是戴阳证有什么区别?
最大的区别就是心下痞了。这是泻心汤系列的最主要特点。
《金匮要略》17-10
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桂林本伤寒论8.36
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鞕,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生姜泻心汤方
生姜四两 甘草三两(炙) 人参三两 干姜一两 黄芩三两 半夏半升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劈)
右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桂林本伤寒论8.37
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鞕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鞕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甘草泻心汤方
甘草四两(炙) 黄芩三两 干姜三两 人参三两 半夏半升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劈)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解释
把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三个方放在一起来学习。
主要的症状都是心下痞,临床上遇到的就是胃部痞满为主,发闷发胀,和其他胃部不适还是比较好区分的。
简单的来说一下区别,半夏泻心汤主要是痰痞,有心下痞和呕吐的感觉;生姜泻心汤是水痞,有嗝气或者下利;甘草泻心汤是气痞,有烦躁失眠,或者是一些癔病。
具体到方剂,半夏泻心汤因为有痰症,所以舌苔会比较厚腻。而且有一个说法,左关脉浮细用酸枣仁汤,说明血虚;右关脉浮细用半夏泻心汤,说明胃部有微微发炎。
生姜泻心汤主要是去除虚寒水毒,因为胃部有点冷,所以肠胃运行不动会导致食物的堆积,从而嗝气,拉肚子。使用这个方剂导致的冥眩反应是最大的,水气太多的话可以加茯苓。
如果说生姜泻心汤是偏于治疗脾胃之阳不足,那么甘草泻心汤就是治疗脾胃之阴不足。
甘草泻心汤可以治疗误汗、误下后导致的脾胃之阴不足的拉肚子,完谷不化。
甘草泻心汤,因为用大量的甘草加上黄连,这个结构是可以解毒的。可以治疗一些湿热之毒,比如说狐惑病,比较像现代的白塞氏症,就是眼睛、嘴和阴部发炎。
平时很容易得口疮加拉肚子的人,可以考虑用甘草泻心汤。
最后甘草泻心汤可以治疗一些梦游、癔病,就是我们俗称的鬼上身。
桂林本伤寒论8.29
太阳少阳并病,而反下之,成结胸,心下必鞕,若下利不止,水浆不下,其人必烦。
解释
这一条是说结胸一般都是偏向热化的,如果结胸以后偏向拉肚子,不想吃饭,有点像平时脾胃就有问题的人。
所以可能是平时脾胃就不好的太阴病的底子。这样的情况就要先治疗脾胃,用小建中汤理中汤之类的把脾胃补起来,然后再治疗结胸病。
桂林本伤寒论8.30
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小青龙汤主之。
小青龙汤方
麻黄三两 芍药三两 细辛三两 干姜三两 甘草三两(炙) 桂枝三两 半夏半升 五味子半升
右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若渴去半夏,加括萎根三两;若微利,若嘻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若喘者,加杏仁半升,去皮尖。
解释
这一条是寒气痞,因为没有痰饮之类的实邪,只是一股虚寒之气被扯下来,所以按起来不会有更难受的感觉,这是和其他痞证最大的区别。
桂林本伤寒论8.31
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若其人絷絷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
十枣汤方
芫花(熬) 甘遂 大戟
右三味,各等分,别捣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枣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纳药末,强人服一钱匙,羸人服半钱,温服之,平旦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钱,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
解释
这一条就是对于悬饮和结胸、痞证的鉴别。
十枣汤治疗的悬饮更对到现代的胸膜炎、胸腔积液一类的病,会有扯痛的感觉,脉沉紧或沉滑;结胸一般是胸部有压痛,可能对到慢阻肺、心脏病一类,病邪在上焦,脉一般是浮大空虚的;痞证更好鉴别了,一般是胃病,浅表性胃炎一类的。
用十枣汤的话,可以多用点大枣。用半斤到一斤打成枣泥,喝汤都可以,尽量减少药物副作用。
桂林本伤寒论8.32
太阳病,医发汗,遂发热恶寒,因复下之,心下痞,表里俱虚,阴阳气并竭,无阳则阴独,复加烧针,因胸烦,面色青黄,肤(目闰)者,难治,今色微黄,手足温者易愈。
解释
这一条的病人就比较可怜了,接连经受了发汗、下法、烧针,导致了阳气虚微,如果脸色青黄,皮肤跳动,是虚竭到极点了,这样就很难治疗了;如果这个人的脸色没有黄里透黑,手还是暖的,说明还有阳气能通畅到四肢末梢,所以还是有救的。
桂林本伤寒论8.35
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方见前)
解释
这条是因为水道不通,小肠的吸水机能变差,导致的腹满,需要和泻心汤证鉴别,鉴别点是可以注意一下胃部有没有振水音。
桂林本伤寒论5.49
寒病,胸胁支满,膺背肩胛间痛,甚则喜悲,时发眩,仆而不知人,此寒邪乘心也,通脉四逆汤主之;其着也,则肘外痛,臂不能伸,甘草泻心汤主之。
通脉四逆汤方
甘草二两(炙) 附子大者一枚(生用破) 干姜三两 人参二两
右四味,以水三生态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甘草泻心汤方
甘草四两(炙) 黄芩三两 干姜三两 半夏半升(洗) 人参三两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劈)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解释
心(灵魂的心)受寒以后会导致胸满,背痛,悲伤或者突然昏倒。可以用通脉四逆汤来通阳气。
(补充)心阴虚会在下午三四点的时候莫名发笑,可以用朱鸟汤或三黄泻心汤。
如果寒气着于心,会导致心经经过的胳膊肘外感觉到疼,手臂不能伸展,可以用甘草泻心汤来补脾泻心。这一条可能不常用,但是仔细想想生活中也能见到这样的人,所以还是要注意一下。

以上是自己的学习笔记分享,因为本身的能力水平局限,如果有错误,希望大家指出🙏🏻
另外,因为公众号目前没有留言功能,可以私信我哦~
谢谢大家支持🙏🏻希望能给大家一些生活上的帮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