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和西医的“脾”有何不同?脾胃不好,你需要这样养护

 我爱你文摘 2020-06-11

说起脾,有时候会觉得它很没有存在感,我们日常所说的“脾气”,也似乎更多侧重于心情方面,除此之外,仔细想想,似乎对这个脏器一点都不了解,如同一个熟悉的陌生人。然而,脾很重要,在西医上,它是人体最大的淋巴器官,当脾出现异常时,人体的免疫及造血功能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虽然一般情况下脾脏任劳任怨,不会“喊疼”。但这并不意味着脾脏不需要关注,相反脾是腹腔脏器中最容易受损的器官之一。脾损伤的发生率在腹部创伤中可高达40%~50%。脾破裂主要是由腹部剧烈的外伤所引起,常常为左季肋部的外伤,患者可以合并肋骨骨折,甚至肺部的损伤。一些慢性疾病(如疟疾、淋巴瘤等)患者的脾也较易破裂。而一旦破裂,出血量过大,病人就可能迅速发生休克,抢救不及时可致死亡。也正因此,脾破裂的处理原则是“抢救生命第一,保脾第二。”

除此之外,脾脏还可能出现脾功能亢进,这是一种综合征,临床表现为脾大,血细胞减少,可出现贫血、感染和出血倾向。脾大通常无症状,往往在体检时发现。有时巨脾的症状也很轻微,患者可感到腹部不适,胃纳减小或向一侧睡时感到不舒服。如有左季肋部与呼吸相关的疼痛及摩擦感,往往提示脾梗死的可能。无论是脾损伤还是脾功能亢进,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严重者则会实行脾切除。

在中医上,脾脏同样重要,不过它不再单纯指一个器官,而是和胃等一起泛指整个消化系统。日常中想要调理下脾胃健康,那么非常有必要先了解中医上的一些脾胃知识。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素问》中说“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运化,主升,主统血。

脾主运化

是指脾具有把饮食水谷转化为水谷精微,并将精微物质吸收转输至全身的生理功能。它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

运化水谷:是指脾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并转输其水谷精微的功能。饮食入胃后,经胃的受纳和腐熟作用,使其初步消化并下达于小肠,再经小肠受盛化物作用,使之进一步消化分解成清浊两部分。食物的消化虽在胃和小肠中进行,但必须依赖于脾的运化功能,才能将水谷化为精微;同样,也有赖于脾的转输和散精的功能,才能把水谷精微上输于肺,经肺之宣发向上向外布散、肺之肃降向下向内输布,使水谷精微得以输布全身。

运化水液:是指脾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布散作用,是人体津液代谢的一个重要环节,又称为运化水湿。人体所摄入的水液,经过脾的吸收和转化,成为津液以布散全身而发挥滋养、濡润的作用;同时脾又把各组织器官利用后的多余水液,及时地转输于肺和肾,通过肺的宣发和肾的气化作用,化为汗和尿排出体外。脾居中焦,为水液升降输布的枢纽。因此,若脾运化水液的功能健旺,则水液在体内运行正常;若脾运化水液功能失常,则会导致水液在体内停滞,而产生湿、痰、饮等病理产物,甚则导致水肿。

脾气上升

是指脾气的运动特点,以上升为主,具体表现为升清和升举内脏两方面。

脾主统血

是指脾具有统摄、控制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以防止逸出脉外的生理功能。脾主统血的作用是通过气摄血来实现的,正如《金匮要略编注·下血)所说:“五脏六腑之血,全赖脾气统摄。”若脾气健运,气血生化有源,则气固摄血液的功能得以正常发挥,血液不至于逸出脉外而发生出血;若脾气虚弱,运化无力,化生无源,脾气固摄血液的功能减弱,则可使血逸出脉外而见各种出血病证。由于脾气虚不能统摄血液,又脾气主升,并主全身肌肉,因此习惯上把人体下部的和肌肉或皮下的各种慢性出血如便血、尿血、崩漏、肌衄等,称为脾不统血证。

关于脾的病症有哪些?

脾胃病证,皆有寒热虚实之不同。脾病多虚证,以脾阳虚衰,运化失调,水湿痰饮内生及气虚下陷为常见。脾病的常见症状有腹胀腹痛、泄泻便溏、浮肿、出血等。

(一)脾气虚证

是指脾气不足,失其健运而出现的证候。表现为食少纳呆,口淡无味,脘腹胀满,便溏,面色萎黄,少气懒言,四肢倦怠消瘦,舌淡边有齿痕,苔白,脉缓弱。本证多因饮食不节或饮食失调,或过度劳倦,或其他疾病影响,损伤脾气所致。

(二)脾阳虚证

是指脾阳虚衰,阴寒内盛所表现出的证候。表现为纳呆食少,脘腹胀满冷痛,喜温喜按,畏寒肢冷,面色萎黄,口淡不渴,或肢体困重,或周身浮肿,大便溏薄清稀,或白带量多质稀,舌质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本证多因脾气虚日久,损伤脾阳所致;或因过食生冷,过用寒凉药物;或命门火衰,火不暖土所致。

(三)脾气下陷证

是指脾气虚弱,升举功能失常所表现出的证候。表现为脘腹有坠胀感,食后益甚,或便意频频,肛门坠重,或久利不止,甚则脱肛,或内脏下垂,或小便混浊如米泔,伴头晕目眩,少气无力,肢体倦怠,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虚弱。本证多由久病虚损,劳倦伤脾或脾气不升及脾气虚进一步发展而来。

(四)脾不统血证

脾不统血证,是指牌气虚不能统摄血液所表现出的证候。表现为便血,尿血,肌衄,鼻衄,齿衄或妇人月经过多,崩漏伴有食少便溏,神疲乏力,少气懒言,面白无华,舌淡,脉细弱。本证多由久病脾气虚弱所致。

(五)寒湿困脾证

是指寒湿内盛,脾阳受困所表现的证候。表现为脘腹痞闷,食少便溏,泛恶欲吐,口黏乏味,头身沉重,面色晦黄或见肢体浮肿,小便短少,妇人白带过多,舌淡胖,苔白腻,脉濡缓。本证多因贪凉饮冷,过食生冷瓜果,或居处潮湿,或内湿素盛所致。

(六)脾胃湿热证

是指湿热蕴结脾胃所表现出的证候。表现为脘腹痞闷,纳呆呕恶,口黏而甜,肢体困重,便溏尿黄,身目发黄或皮肤发痒,或身热起伏,汗出热不解,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本证多由感受湿热之邪或饮食不解,或过食肥甘酒酪,酿成湿热,内蕴脾胃所致。

如何护脾?

养护脾胃,其实没有什么特定的标准,更多的是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首先,要学会规律饮食、定时定量、细嚼慢咽。这是保养脾胃的第一步,当然更要少吃辛辣、刺激以及生冷食物,尤其是到了夏天,生猛海鲜应适量摄入。

同时也要吃对食物。在长夏这个养脾的关键时期,应该结合健脾、祛暑、化湿等方法进行调补,可以吃些绿豆、莲子、丝瓜、陈皮、鸭肉、鲫鱼等。另外,多吃薏仁、茯苓和粳米煮的粥,也能起到滋养脾胃的作用。

日常也可以揉揉肚脐。一手掌心或掌根贴脐部,另一手按手背,顺时针方向旋转揉动,每次约5分钟,每日1-2次。或者两手分别紧贴肚脐两侧,上下来回搓动,搓至发热为止,胃胀、腹痛的人可以试试,每日2-5次。

另外,中医有“以动助脾”的养生观念,饭后散步有助于增强脾胃功能、促进消化。但“饭后”并非指吃完饭立刻就开始散步,而是要休息至少10分钟再进行,饭后半小时内不能做剧烈运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