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朝的科举考试中,作格律诗时,允许出现三仄尾和锦鲤翻波吗?

 老街味道 2020-06-12

前几天遇到这个问题:平平仄仄仄,律诗用的多吗,是否出律?


前言

这个问题,其实以前专门写过,平平仄仄仄,叫做三仄尾。在唐诗中不但允许,而且很常见。

在初、盛、中、晚唐中,均有名家做过很多三仄尾的五律和七律。特别是,严格的试贴诗中,也能见到三仄尾。

另外,在试贴诗中,我们还能见到另一个律句的变格锦鲤翻波:平平仄平仄。

三仄尾和锦鲤翻波,是平平平仄仄的两种变格,在唐朝几乎视同律句来使用。

一、三仄尾其实也不少 惭无下钓处,空有羡鱼心

唐朝乃至后来朝代的试贴诗,大多是五言的排律。在唐朝最常见的就是这种五言六韵的排律。在试贴诗中,大多数严格按照最基本的律句,但是也有一些三仄尾的现象。

在唐德宗贞元年间登进士第的徐牧,有《省试临渊羡鱼》一首:

清泚濯缨处,今来喜一临。惭无下钓处,空有羡鱼心。退省时频改,谋身岁屡沉。鬣成川上媚,网就水宁深。赪尾临波里,朱须破浪浔。此时倘不漏,江上免行吟。

这首诗的第二联,就是标准的三仄尾对联:

惭无下钓处,空有羡鱼心。平平仄仄仄,中仄仄平平。

曾经有人说,三仄尾也要救拗,救拗的方式是,下联第一个字必须平声。是这样吗?这首诗的下联第一字是”空“,这个字恰恰是平仄两用意义相同的字。不好判断。

我们再找一首三仄尾试贴诗来看看。

二、三仄尾要救拗吗?前庭一叶下 ,言念忽悲秋

唐朝敬括是盛唐时的诗人,他的《省试七月流火》也有三仄尾:

前庭一叶下,言念忽悲秋。变节金初至,分寒火正流。

气含凉夜早,光拂夏云收。助月微明散,沿河丽景浮。

礼标时令爽,诗兴国风幽。自此观邦正,深知王业休。

首联就用到了三仄尾:

前庭一叶下,言念忽悲秋。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

下联第一字是”言“,这是个平声字。似乎是个平声救拗的例子。

但是,第一个字必须平声救拗么?

三、三仄尾不必一定救拗 ,光因五色起,影向九霄分。

李行敏,在德宗贞元十二年(796)中博学宏词科。他在《全唐诗》中,仅存一首《省试观庆云图》:

缣素传休祉,丹青状庆云。非烟凝漠漠,似盖乍纷纷。

尚驻从龙意,全舒捧日文。光因五色起,影向九霄分。

裂素观嘉瑞,披图贺圣君。宁同窥汗漫,方此睹氛氲。

第四联用到的三仄尾:

光因五色起,影向九霄分。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

影,是仄声字,并没有用平声来救拗。又如王维的五言律诗《登裴秀才迪小台》:

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

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

其实上联三仄尾,下联不救拗,依旧是仄仄仄平平的诗句太多了。老街不太清楚,是什么人搞出个三仄尾必须救拗的说法来。

四、试贴诗中的 锦鲤翻波

著名诗人张籍有《省试行不由径》一诗,诗中用到了平平仄平仄:

田里有微径,贤人不复行。孰知求捷步,又恐异端成。

从易众所欲,安邪患亦生。谁能达天道,共此竞前程。

子羽有遗迹,孔门传旧声。今逢大君子,士节自光明。

其中第四联,用到了锦鲤翻波:

谁能达天道,共此竞前程。平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

唐诗人王炎也有诗《赋得行不由径》,从题目和内容来看,似乎和张籍是同一次考试中的作品:

邪径趋时捷,端心恶此名。长衢贵高步,大路自规行。

且虑萦纡僻,将求坦荡情。讵同流俗好,方保立身贞。

远迹如违险,修仁在履平。始知夫子道,从此得坚诚。

其中的第二联,也用到了锦鲤翻波:

长衢贵高步,大路自规行。平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

结束语

科举考诗算是最为严格的诗家标准了,尚且允许三仄尾和锦鲤翻波的存在。也难怪唐诗中这两种句式使用那么多。

而且三仄尾其实也不需要救拗,例如影向九霄分、大路自规行、共此竞前程。都是仄仄仄平平,第一个字都是仄声。

@老街味道

 夜未央,曲未央,古诗中未央一词是什么意思?

宋词中的玉楼春也是七言八句,和七律有什么区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