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新时代县域经济突破发展瓶颈的思考

 马路驿站 2020-06-12

近年来,县域经济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影响力日益凸显,但受国内外经济发展环境变化的影响,特别是在经济新常态下,县域经济发展速度下降,面临的挑战不断增加,逐渐进入发展瓶颈期。因此,立足新时代新起点,推动县域经济跨越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意味着我国在保持经济适度规模增长的同时,更加重视发展质量。新时代伊始,乡村振兴战略、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京津冀协同发展等重要战略摆在保定各县眼前,机遇与挑战并存。尤其是蠡县临近雄安新区,区位优势明显,跨越式发展的黄金期即将来临,全盘谋划,努力突破县域经济发展瓶颈,势在必行。

一、县域经济的现状及问题

近些年,县域经济发展较快,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升。但在经济新常态下,县域经济挑战严峻。以往县域经济过于追求经济增长规模和增长速度,整体呈现为低层次、粗放的、要素驱动型的发展模式。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农村发展相对滞后、经济增长质量下降和可持续发展基础削弱等问题进一步凸显。

(一)县域经济增长动力不足。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潜力已基本挖掘,制度要素活力已经释放殆尽,经济发展进入瓶颈期。县域经济发展大多依赖自然资源、土地、劳动力和农业资源等初级资源,但在经济新常态下,各种初级要素日益稀缺且价格逐步上升,高端要素不仅没有流入反而不断流出县域。这就导致支撑县域增长的传统动能不断弱化,新动能供给不足,难以弥补传统动能下降的缺口,进而导致增长乏力。

(二)县域产业层次较低。县域经济大多以农业、资源输出或初级加工和传统服务业为主,产业链条短,科技含量低,能源消耗大。大部分县域存在产业结构雷同、定位同质化、产能过剩等问题,第一产业比重过大,第三产业比重过低,已经成为县域经济长足发展发展的阻碍。

(三)县域经济发展缺乏特色。过去几十年来的县域经济发展缺少特色挖掘,更多考虑短期经济规模扩张,对中长期县域发展缺乏深入思考和系统规划,热衷于低水平重复建设,忽视放大特色优势进行产业升级,进而导致县域之间恶性竞争,不仅没有使产业得到很好的发展,还大大损害了整体经济利益。蠡县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以留史镇为代表的制皮业一度全国领先,“南温北蠡”的说法成为保定乃至河北的骄傲,但由于缺乏长远谋划,特色没有得到充分挖掘,产业层次停留在低级水平,没能给县域经济带来持续性效益。相反,沉重的环保负担给全县转型升级带来阵痛。

二、县域经济进入瓶颈期的原因分析

(一)环境和成本双重约束导致原有发展模式难以为继。一方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很多县域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环境容量上限,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着既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又要在生态环境约束下推动经济转型发展的严峻挑战。另一方面,刘易斯拐点到来,长期依赖廉价劳动力实现经济增长的模式已经一去不返。土地、原材料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价格大比例上涨,打破了县域经济长期依赖低土地成本、低劳动力成本和低社会福利成本的局面。

(二)经济发展内外部环境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增加。从国际看,世界经济处于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世界主要经济体复苏分化特征显著,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际大宗商品市场的不确定性和波动性加剧,国内价格受国际市场影响日益加深,增加了县域经济发展不确定性。从国内看,经济增长速度换挡,经济发展动能转换,居民的消费需求正在发生新的变化,县域竞争由数量和价格竞争越来越转向综合能力的竞争转变,县域经济经受新常态阵痛,发展存在多重风险。

(三)县域政府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尚未建立。县域政府政绩考核长期以来都侧重于经济发展的硬指标,特别是规模和速度指标。在压力型制度下,县域政府更加注意经济发展规模和速度等“显性的”、“易量化的”目标,导致县域经济热衷于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由此形成拼政策、争项目的热潮,在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剧了重复建设、产业结构雷同、发展质量低下和污染浪费等问题。

三、突破县域经济发展瓶颈的路径

破除县域经济发展路径依赖,振兴县域经济,已经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大战略任务。深刻认识县域经济发展的本质特征和基本规律,提升县域经济发展质量,走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县域经济发展道路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把经济结构调整作为突破发展瓶颈的重中之重。在规划县域产业结构布局时,改变主推粗放型工业发展的简单路径,在明确三大产业分工与定位的前提下,坚持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三化并进”,充分发挥协调性,形成强大合力,统筹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二)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突破发展瓶颈的根本出路。挖掘民智,吸引民资,依靠民力,做活民营经济的发展之路。充分尊重和发挥民营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形成以公有经济和民营经济合力推动经济增长的新格局,对实现县域经济加速发展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目前民营经济主要集中在建筑业、房地产业、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应当鼓励民营经济向文化、体育和科教等现代服务业进军,不断优化投资结构,增强县域经济发展后劲。

(三)把培育特色经济作为突破发展瓶颈的主攻方向。发展特色经济, 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突出鲜明的比较优势和区域特色。走出全面抓、抓全面的常规思维, 结合本地资源状况、交通区位、产业结构、科技水平等综合因素,在经济发展新格局中,打造自己的特色,扩张自己的优势,建立自己经济发展的“坐标系”,开辟适合本地区发展的新路子。

(四)把加快城镇建设作为突破发展瓶颈的有效载体。积极推进以县城为核心的城镇建设,抓好软硬件建设, 不断提升城镇形象。将乡村人文风俗、特色资源和产业等进行整合,打造特色城镇,从根本上增强乡村的内生发展能力。使县城和特色小镇成为城乡融合的枢纽桥梁以及城乡一体化的重要突破点,引导生产要素尽快向城区和城镇集聚和重组,为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拓展空间,创造条件。

(五)把抓好项目建设作为突破发展瓶颈的强力支撑。立足自身实际,以市场为先导,选准投入方向 ,避免低层次盲目重复建设。在项目建设上,政府应着力在以下几方面强化引导:引导现有企业通过联合等方式,尽最大能力加大投入、扩大生产规模,培育龙头企业;引导企业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把强化科技创新,加快设备更新, 加速产品研发作为投入重点;千方百计激活民间力量,聚集有限的资金,集中发展科技含量高、市场空间大的优势项目;引导规模企业不断健全和完善经营管理制度,强化诚信意识 ,以良好的形象取得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更大支持。

(六)把优化经济环境作为突破发展瓶颈的第一竞争点。从县域经济的竞争基础来看, 环境出生产力, 环境出竞争力。只有着力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 创新服务思路,拓宽服务领域,创造宽松的宏观社会环境、平等竞争的体制环境、加快发展的政策环境和高效快捷的服务环境, 才能形成“磁场效应”, 赢得发展主动权, 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要通过创建“服务型”政府,切实从“管理企业、管理百姓”向“服务企业、服务民众”转变,最大限度地实现行政提速、审批畅通和办事高效。不断健全政府部门行政效能评估监督制度, 基于县域总体发展规划或发展战略,坚持分类指导、差异考核的基本原则,科学划分县域发展类型,设置差异化的绩效指标考核体系,从源头治理,从机制入手,坚决清除一切不利于环境发展的障碍。进入新时代,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只有上下齐心, 协调发展,才能使县域经济充满生机活力,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