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血压监测(ABPM)是诊断高血压、评估血压水平以及观察降压疗效的主要手段。但在临床工作中发现,很多医生对动态血压监测存在误区或者误解,有人认为动态血压监测的测量次数太多影响休息,结果不准确。 其实,相比如诊室血压和家庭自测血压,动态血压监测是目前最准确的血压测量方式。但其在临床应用中,仍然存在很多突出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常常被医生忽略。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动态血压监测,您不可不知的秘密。 这些操作如果不当会影响血压测量准确性 ❖ 应选择大小合适的袖带,大部分成年人通常选择标准袖带。如果肥胖上臂臂围较大应选择大袖带,相反,如果臂围较小则应选择小袖带。 ❖ 监测前,应先测量诊室血压,测量双侧上臂血压。如果两侧上臂血压相差≥10mmHg,应选择血压高的一侧上臂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如果两侧差别<10mmHg,则选择非优势臂进行监测,一般选择左上臂。 ❖ 在装好血压计后,应手动测量血压2次,以测试血压计是否正常工作; ❖ 充气时取坐位或上臂垂直不动;睡眠时上臂勿受躯干压迫。 动态血压监测设置的测量间隔有讲究 ❖ 测压间隔:白昼15-20分钟记录一次,夜间20-30分钟记录一次 ❖ 一个合适的监测方案,应尽可能确保监测时间>20h,且每小时都有至少1-2个以上的血压读数 ❖ 一份合格的动态血压监测报告,一般来讲如果有效读数在设定读数的70-80%以上,计算白天血压的读数20个以上,计算夜间血压的读数要至少7个以上,可以看作有效监测,如果不满足要求应该重新检测。 ▲不规范的动态血压测量 动态血压诊断标准与诊室血压有所不同 ❖ 动态血压监测人为规定:白昼时间6:00am—21:59pm;夜间时间22:00pm—05:59am。所以在动态血压监测时应该按时就寝,按时起床,结果会更符合要求。 ❖ 24小时动态血压平均正常值<130/80mmHg,白昼正常值<135/85mmHg,夜间正常值<120/70mmHg,划重点:多1mmHg都是多 ❖ 其他数据比如血压变异性、血压波动趋势图、血压负荷、脉压等等我认为可以作为科学研究参考,不作为临床应用的依据 这些患者不适合应用动态血压监测 一般都能做,只有下列人员暂不利于做动态血压: ❖ 需要安静和休息的患者 ❖ 有血液系统疾病,严重皮肤病,血管疾病,传染病急性期和发热病人 ❖ 严重心律不齐,如房颤患者做不出来 通过动态血压监测揪出背后的元凶 一般都能做,只有下列人员暂不利于做动态血压: ❖ 新近发现的高血压,有无靶器官损害证据 ❖ 诊断“白大衣”高血压、隐蔽性高血压、波动大的高血压 ❖ 了解血压昼夜节律,识别严重高血压、未控制的高血压 ❖ 查明体位性低血压相关性晕厥 ❖ 顽固性高血压 ❖ 继发性高血压 还有哪些“BOUNS”? ❖ 评价抗高血压药物及指导治疗,计算降压药的作用持续时间 ❖ 动态血压测定尤其是夜间收缩压,联合HBP及OBP,可用于预测接受抗高血压治疗患者的靶器官(心、肾)损害变化 ❖ 通过ABPM我们还可以发现,正常人血压一天有“二峰一谷”的规律,即表现清晨6-8时和下午6-8时为高峰,凌晨1点为最低谷。高血压患者总体血压水平增高,血压波动幅度更大,而且高峰后延1-2小时,低谷时血压下降不明显。 ❖ 通过动态血压监测我们还可了解到“清晨高血压与心血管事件高峰一致;夜间高血压与靶器官损害程度相关”,在以后的课程中我们详细阐述。 ▲血压的波动类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