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具有三大特色的远交近攻军事战略,是秦国统一天下的决定性战略

 人之意 2020-06-12

秦始皇帝嬴政,生于公元前259年正月,死于公元前210年。他在位期间,凭借着秦国强大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先后击灭了战国末期的其它六国,结束了从西周到战国800多年诸侯割据的局面,把幅员辽阔的中国统一起来,建立了规模宏大、亘古未有的统一帝国,嬴政本人则成为千古一帝。而远交近攻的军事战略是秦国统一天下的决定性战略。

秦国远交近攻军事战略的形成与实施,是有它的历史渊源的。

自从秦孝公重用商鞅实施变法以后,秦国迅速强大起来。《史记》记载: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而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这种气势,使其它诸侯国受到极大震动,看到了潜伏着的巨大危险,出现不联合抗秦的趋势。此时,从师于鬼谷先生的苏秦、张仪来到了中原,这两位谋士有所谓“纵横家”之称。

苏秦起初欲投秦王,“秦王不用其言”,于是投奔燕国,从此便开始了他的“合纵”生涯,受到除秦国以外的其它诸侯国君的欢迎,得到了赵国的爵位,还被齐国任用为丞相(另一说苏秦曾同时兼任六国丞相)。《史记》记载他极力促成诸侯各国联合起来对抗秦国,果然大小九个诸侯国

“常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

另一位纵横家张仪起初则奔向其它诸侯国游说,得不到重用,滞留在楚国。苏秦设计将张仪逼入秦国。企图让张仪“能得秦柄”,以助苏秦的合纵大计得以成功。张仪入秦后。得到秦王的器重,从此以后这位纵横家就专干起“连横”的“勾当”来了。所谓连横,就是要拉拢或压服一个或几个诸侯国与秦国结成同盟,在合纵阵营中禊入亲秦势力,达到分化反秦联盟的目的。在战国后期的几十年里,诸侯各国的军事行动就是围绕着合纵与连横进行的。

连横的成功曾经使秦军取得了一连串的重大胜利,不过其中有不少胜利却并未给秦国带来实质性的好处。其主要原因在于军事战略目标飘移不定,常常越过邻近的诸侯国去进攻敌对国家。这种劳师袭远的军事行动不仅增大了军事费用,更主要的是不能为秦国增加一尺一寸的土地。对于这一点,逃往秦国的魏人范雎看得非常清楚。《资治通鉴》记载他向秦王提出:

“今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也,得尺亦王之尺也。”

这是发生在公元前270年的事情。由此可知,在秦始皇帝出生前11年。远交近攻的军事战略便已诞生了。

远交近攻战略较之一般意义上的连横战略,已是大进了一步。在以后的三十几年里,秦国军事行动的打击重点始终放在近邻韩、魏、赵三国上,所战多胜,秦国的疆域一年比一年扩大,国力一年比一年强盛。到秦始皇亲政时,东方六个诸侯国中已经没有哪个能单独与秦国抗衡了。

秦国虽然强大,也还是要时刻防备六国形成新的合纵。从单独的诸侯国来看,秦国是唯一的一流强国,其余六国均属二三流之列,但是六国假如联合一致对付秦国的话,合纵的力量却还是大大超过秦国。秦国国尉尉缭十分担心这一点;原来是吕不韦的亲信、后来受到秦始皇帝器重的李斯也认为,秦国之强大,完全可以消灭各个诸侯国,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但一旦“诸侯复疆(强),相聚约从(纵)”,那么秦国就很可能失去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李斯提出:“先取韩以恐他国”;韩非向秦王提出的战略更为具体:“破天下之从(纵),举(灭)赵亡韩,臣(和)荆(楚)、魏,亲齐、燕,以成霸王之名。”他并且进一步分析:“赵国灭亡则韩国也无法存在,韩国一亡则楚、魏两国就不能自立,楚、魏一旦不能自立,则是攻伐这两国的极好时机,同时也可削弱东方的齐国和燕国。”应当说,尉缭、李斯、韩非的这些策略,既继承了远交近攻的军事方略,并且又发展了它,使得这一方略的实施更为周密和稳妥。秦始皇基本全盘采纳了这些建议。从统一六国战争的全过程来看,秦始皇实施远交近攻战略很有一些特色。

特色之一:避强击弱,务求必克。

秦始皇帝的最初决策,是“先取韩以恐他国”。因为韩国是六国中最为虚弱的国家,强秦击灭弱韩,确实是易如反掌之事。后来事态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意外,统一战争不是从攻韩,而是从攻赵开始的,这个变化仍然贯彻了避强击弱的策略,因为赵国大举伐燕,国内兵力空虚,确实成了弱敌,若不是赵王急速调回边将李牧,秦军很可能席卷整个赵国。李牧尽管挡住了秦军的攻势,但赵国已经丢失了不少领土,军队遭到了重大损失,而秦国“沿黄河南北形成腰斩六国之势,使山东六国以绝从(纵)亲之要(约)’,难以互相支援策应。”

另外从全局看,比起楚国、齐国来,赵国仍属较弱之国,秦军移师赵国,并未违背避强击弱、先弱后强的策略。在以后的战争中,秦始皇坚定地实施避强击弱、务期必克的策略便越来越明显:灭赵受挫后,及时移师韩国,只用一年多时间便彻底灭亡了韩国;然后,趁赵国突遭天灾人祸,国力极度衰弱之际,没费大力又击灭了这个敌国;击灭燕、魏仅用两年时间;攻楚的第一回合,秦始皇由于轻敌而受到挫折,但第二个回合便击灭了这个南方大国;灭齐时,秦军已成摧枯拉朽之势。

特色之二:由近及远,稳扎稳打。

这是由远交近攻战略方所决定的。秦军首先击灭的韩、赵两国,是并邻与秦国东部接壤的国家,位于中原地带。而秦国的东部物产丰富,人口众多,是理想的战争基地。秦国从这里开始统天下的战争,既有利于秦军补充兵员、粮草,又能一举从腹部完全割断其余四国的联系从根本上断绝这几个国家重新联合起来对付秦国的可能。秦军随后的打击方向相继选在燕国和魏国,仍然是贯彻了由近及远的策略,同时也是巩固已得赵地、韩地的必要之举。等到秦军兵临楚、齐二国时,齐国已陷入重重包围之中,而楚国也无力自保了。

秦始皇这种由近及远、稳扎稳打的策略,使得秦军得一城便可稳定一城,得一国便可巩固一国,因为这些城堡和诸侯国在被击灭之后迅速与秦国的本土连在一起,秦国的接收工作与军事胜利几乎同步进行,其强有力的政治控制如油渍四溢般地迅即蔓延,诸侯国贵族的残余势力妄图卷土重来的任何企图终如一枕黄粱而已。

特色之三:集中兵力,各个歼敌。

秦始皇帝的统一战争开始以后,山东六国的“纵亲之约”便从此绝迹了,这充分说明秦国的远交近攻战略运用得十分成功。在这种情况下,秦始皇帝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在兵力使用上贯彻了集中兵力各个歼敌的指导方针。纵观整个战争过程,秦军在一定时期内的战略打击目标通常只有一个。单个诸侯国的力量是无法与秦国抗衡的,秦国每次只选择一个打击目标,就确保秦军总能取得战略上的压倒优势,达成战争的速战速决。另一方面,这一方针的顺利实施,也从客观上起到麻痹其它诸侯国的作用。

试想,假如秦国在同一时期内选择两个以上的战略打击目标,就有可能同时触及两个甚至更多的诸侯国,这些诸侯国为了自身的命运,便会抛弃一切成见,而重新形成合纵,这对秦国是非常不利的。秦国只选择一个战略目标,使得暂时未遭打击的诸侯或心存侥幸,或慑于秦国的强大,或见二虎相争,暗自庆幸,而袖手旁观,这就便宜了秦国,使它不必担忧可能陷入两线、三线作战的困境。等到秦国的兵锋突然转向另一个诸侯国时,这个诸侯国只能悔之已晚。秦军也偶尔有同时在两个方向上作战的情形,即使如此,它的主要目标也只有一个,另一个方向上的行动,要么是起牵制、阻击或试探性的作用,要么是在大功已经告成后完成一些善后事项。

结束语:

总之,秦始皇在击灭六国的过程中,其战略步骤是环环相扣,井然有序的,犹如演出了一幕紧凑、精彩的影视大片。

在实施远交近攻战略的过程中,秦始皇在决策方面也曾出现过一些失误,这些失误主要是他的轻敌所致。秦军首先攻赵,虽取得重大胜利,但未达成击灭之目的。更主要的是浪费了好几年的时间,这是由于秦始皇对赵国尚有较强的实力,特别是还有李收这样的优秀将领等实情估计不足。如果秦国能贯彻既定方针首先灭韩,然后图赵,则胜利的步伐可能更快些。公元前225年的南下击楚,秦始皇以为只用20万大军便能将楚击灭,未曾料到反遭惨败,其中教训除了秦军领兵元帅李信举止失措之外,兵少也是原因之一。好在秦始皇能立即发觉自己的失误并采取补救措施,才使得这些失误基本没有危及全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