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强迫行为≠强迫症,专家教你区别两者

 湖心书馆 2020-06-12

生活中很多人都说自己是强迫症患者,手机app的右上角一定不能有小红点,家里地面上一定不能留一根头发,所有物品必须分类摆摆好……最近,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接诊了多例这样的患者,中大医院心理精神科主治医师侯正华博士提醒,强迫行为不等于强迫症,科学区分是关键。

什么是强迫症?

所谓强迫症,就是“一个人自相搏斗”。广义的强迫障碍主要表现为:强迫回忆或者思考某些没有意义的事情;强迫怀疑自己是不是得了什么重病;害怕自己的眼神余光会看某些东西;因为担心怕脏而不停的洗手或者衣物;控制不住的书台阶或者电线杆;所有东西都要放整齐;睡觉总担心房子会塌;担心自己会伤害别人,或者控制不住地收集没用的物品,甚至是垃圾。另外,拔毛症和躯体变形障碍也被归入强迫症及相关障碍。

侯正华博士说,目前,强迫症是患病率仅次于抑郁障碍、酒精和物质滥用、社交恐怖障碍的常见精神障碍。全球大约存在不同程度的强迫症患者7000万,其终生患病率约3.0%,男性多于女性,通常于青春期或成年早期发病,首发年龄约为20岁,男性一般早于女性(男性6-15岁,女性20-29岁),强迫症与其他焦虑障碍的共病率高达55%以上,社会功能损害严重,疗效不佳,预后较差,且自杀率较高。

什么样的强迫行为会构成强迫症?

判断一个心理状态是否是疾病状态,要综合考量。一般情况下,包括症状的强度、持续时间,以及是否对自己的生活、工作或者社会功能产生损害。对于强迫症来说,主要有两大症状表现: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如果强迫症状占据了生活的大部分时间(比如每天超过1小时),严重影响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患者本人也为此苦恼不已,或者其本人没有察觉异常,但是周围人发现他的异常行为,比如反复关门或者洗手,这时候就要高度怀疑存在强迫症的可能了。另外,也可以通过耶鲁—布朗强迫症状评定量表进行自测,作为参考。

而生活中很多自称“强迫症”的人,他们往往只是表现为强迫症状,比如出门前再确认一次门有没有关,地上有头发想要打扫干净等,他们的强迫症状往往是为了让事情做得更完美一些,且并不会让自己感到痛苦,甚至影响生活工作。他们的行为更多地是反映出一种个人的焦虑,而非强迫症。

如何进行强迫症的自我调整?

侯正华博士说,强迫症就像只“纸老虎”,越是担心恐惧,他往往越会纠缠不放。所以,当心理上出现不良感觉,要学会及时宣泄。特别是强迫症患者,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进行自我调整。

顺其自然法。调整心态,凡事顺其自然,停止纠结。减轻和放松精神压力,做完就不再想它。

满灌法。简单地说,就是一下子让你接触到最害怕的东西。比如怕脏,那就接触最脏的东西。若确实很脏,你洗手的冲动会大大增强,这时你的助手将禁止你洗手,你会很痛苦,但要努力坚持住,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加,焦虑会逐渐消退。但此法适合意志力较强的人进行。

系统脱敏法。先学会放松,然后由易到难列出强迫性行为的次数和激怒情境,再对每种情境下的强迫行为逐渐进行放松脱敏。就洗手癖而言,应一步步地减少洗手时间,依次执行下去。

转移注意力。不要去纠结症状,想象强迫症状就像一个来滋事的“小混混”,你越是和他纠缠,越是难以摆脱,你若是随他折腾,不用管他,你的强迫思维自然会逐渐褪去。

需要提醒的是,如果各种自我调节不佳,建议还是要向正规医院心理精神科医生咨询,必要时进行系统的医学干预,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若多种保守治疗方法效果不佳,部分患者还可以选择深度脑刺激治疗。(王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