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个总让你等的人,即便再爱,也请离开

 雪落无尘X 2020-06-12

文/雪落无尘

01

“等我三年,我就嫁给你。”

“抱歉,我等不起。”

一位读者给我发来这两句话,说这是他跟女友之间昨晚的对话。说完这些之后,他们彼此拉黑了对方,从此再无瓜葛。

两个人的相识在半年之前,电光火石之间,他对女友是一见钟情。于是,便展开了一段浪漫又温馨的追求之旅。

对方在他的眼里,是一个近乎完美的女人。似乎就在那么一瞬间,就让他心动不已,极为主观的就认定,对方就是自己想要找的人。

在知道了彼此都是单身,对方独自带着一个孩子之后,他更是欣喜若狂。以为这是上天在眷顾自己,离婚五年之后,遇到了一段如此令人心旷神怡的姻缘。

他想尽一切办法接近那女人,对方在他心里是如此的闪闪发光,他甚至有一种自惭形秽的感觉。所以,在追求的过程中,因为心底里的自卑,他更是倾其所有的对她好。

女人对他的态度,一直是平平淡淡的,接不接受,也不拒绝。有一次,一起带孩子出去玩的时候,他忍不住给她了一个拥抱,她并没有躲闪,像是已然接受。

那天过后,两个人便开始了一段正式的交往。

只是在交往的过程中,大部分时间都是他在主动,而对方只是默不作声的相伴。那种感觉就好像,有他也行,没有他也不为过。

02

在交往的第三个月,女人开口问他借钱,说是为了孩子的补习班。为了证明自己对她的感情,当然也是为了显示自己的大方,他豪爽的拿了钱出来。

再然后,女人问他要钱的次数多了起来,不再以借的名义,而是直截了当的伸手要。只有在这种时候,他才感觉到了自己被需要,找到了存在感。

趁着这股热乎劲,他跟女人谈到了婚姻的问题。没想到对方却跟他说,自己属于慢热的人,需要时间来适应。然后又说,让他等她三年,如果没有什么变故,她会嫁给他。

一句话就承诺到了三年之后,可是,三年意味着什么?

他在心里打起了鼓,这才相识了短短几个月,女人从他这里已然拿走了几万块钱,这若是相处三年的话,还不知道需要用多少钱,来维系这段感情。

人财两空,他忽然就想到了这个词。甚至觉得,对方不过是个物质的女人,拿一个那么遥远的承诺,让他稀里糊涂的付出。

一番思量过后,他确实没信心冒这个险,试探着让女人给他一个,更近一些的承诺。结果,两个人直接谈崩了。

互相拉黑之后他才听说,原来对方并没有跟他说实话,所谓的单身也是假的,其实她还没有离婚,这才有了“等三年”这样的一个借口。

原来,真的是自己的一厢情愿,虽然心里有万般不舍,虽然心里还是喜欢着对方,可他还是很庆幸,关键时刻保持了理智。

03

一个总让你等的人,即便再爱,也请离开。

如果这份等待,需要三年五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那么让你等的这个人,多半是有私心的,又或者并不是那么爱你。所以,才会有如此遥不可及的诺言。

之前,闺蜜爱上的一个男人,也是一张口就让她等五年。

并不是经济条件不允许,又或者男人忙于打拼事业之类,只是因为,对方是一个有家庭的人。所以,需要五年的时间,等待孩子长大,等着他处理好家里的事情。

闺蜜是个经历过一场不幸婚姻的女人,遇到这个男人的时候,确实体会到了久违的被体贴与温暖的感觉。为此动心之后,感情便战胜了理智。

她真的如男人所说,就这么痴痴的等待着,而且真的等了五年之久。

可是,五年之后呢?她并没有等来男人兑现诺言的那一刻,反而是彼此间关系的日渐冷落,以及男人一拖再拖,需要她一等再等。

五年对于一个女人来说,意味着衰老以及青春的逝去。如果说五年之前,她因为心里爱着这个男人不舍得,那么五年之后,她的处境就更为尴尬了。

虽然她心里清楚,男人对她的承诺,恐怕已经没有实现的可能。可是,她却实实在在的等了他那么久,又如何能就此甘心,潇洒的转头离去呢?

以至于到了现在,男人恐怕也已经看透了她的心思,知道她怕失去,愈加的肆无忌惮。不但不再提承诺的事情,而且还对她爱答不理的。

有一次,她因为男人的态度闹了脾气,男人无比恼火的跟她说,能在一起就好好在一起,不能在一起就趁早拉倒。

从前有多么深情,那么此刻,便有多么无情。

她看透了这个男人所有的心思,可就是因为不甘心,依旧死死攥在手里,不肯松开。独自承受着被忽视,被冷落,以及随时被弃之不顾的可能。

04

如果你爱一个人,一定别爱在等待里。

等待其实是最磨人的,你不知道那些等待的日日夜夜过后,最终的结局是不是早已经面目全非。等待的尽头,也许只有失望等着你。

一个真心爱你的人,又怎么舍得,让你等那么久呢?

所谓不得已,所谓没办法,不过是一些漂亮的借口罢了。就算不是借口,可若是等得太久,那份爱的炙热,也迟早会被等得冰凉如水。

《甄嬛传》里有这样一句话:有些事,如果一开始就明知道不能善终,就不要痴心妄想,去勉强强求一个善果。

爱你的人,不会让你等;总让你等的人,其实是不值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