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汉银铜猪"收藏录

 溧眼观印 2020-06-12

       “猪入门,百福臻”,猪是能给人带来福气的使者,深受人们的欢迎。

       中国历代先人以猪为造型,制作了很多精美的猪形器物,有陶猪、玉猪、铜猪、青铜猪、银铜猪等等,国内许多博物馆有收藏猪形的出土文物“猪”,丰富了博物馆的收藏,增添了参观者的兴趣,特别是小朋友们往往在“猪”跟前驻足流连,不忍离去。

       2019年是农历己亥猪年。金猪拱福,早在新石器时代河姆渡文化的陶钵上,就出现了猪的形象。此后数千年的漫长岁月中,历代和猪有关的文物数不胜数。湖南博物馆收藏的商晚期豕尊,已是国宝级文物;在四川博物院,同样馆藏有多件和猪有关的文物,甚至五代前蜀皇帝王建墓中,也出土了镀银铜猪。

       在甲骨文上,“家”字直接就是在房子下面有一头“豕”,这个“豕”就是猪。猪的形象,在六七千年以前就已经出现在人们的生活器皿中。浙江博物馆有一件猪纹陶钵,1973年出土于余姚河姆渡遗址,陶钵上栩栩如生地刻画了长嘴、长鬃的猪的形象。此时的猪,看上去更像野猪,当时正处于从野猪向家猪的过渡时期。

       到了商周时期,猪的造型同样被用在各种青铜器上。湖南博物馆收藏的一件商代晚期豕尊,是一件以野猪形象作为整体造型的器物。这是一件祭祀礼器,距今已有3000多年,猪尊獠牙外露,双耳直立,鬃毛竖起,两眼圆睁,栩栩如生,野性十足。商代人祭祀频繁,将猪的形象作为礼器,说明猪已是当时家庭的重要家畜。

       在四川博物院,和猪有关的文物多为汉代以来的随葬品。憨态可掬的陶猪、做成极似猪造型的猪圈、刻成长条形的玉猪。馆藏的汉代玉握猪呈黄白色玉质,用浅浮雕手法,刻成屈肢俯卧、体态肥壮、憨态可掬的造型,颇为生动。

        四川博物院还有馆藏的五代镀银铜猪,呈黄色,长11.3厘米,高3.2厘米,由左右两部分猪身扣合成为一个整体。铜猪蜷卧,猪头置于前蹄上,眼睛、耳朵、嘴部清晰可见,工匠还錾刻出全身一根根细密的猪毛,栩栩如生。

       2019年7月,本人在境外跳市上(地摊)上也看到了一头栩栩如生的铜猪,猪身上没有任何文字,但猪前身有缠枝图腾,从生殖器上判断,是一头雄性猪。后来,本人携带铜猪找到擅长青铜器鉴赏的华人刘先生,刘先生不仅精通医术,而且对青铜器及瓷器多有研究。他反复观看并多次用手掂量后说,你可能淘到好东西了,这应该不是铜猪,如果是纯铜猪,手感分量会更轻一些,由于银和铜的比重不一样,掺入银成分后手感会重一些,刘先生判断这是只银铜猪,从他掌握的知识来判断,这是只东汉的银铜猪。猪前身绕缠枝莲并有脖圈,说明这已经是“家猪”而不是“野猪”了。

       将这只“银铜猪”带回国内后,我又多次上网查询及翻阅有关书籍,发现五代开始就有了镀银铜猪的铸造及錾刻工艺,出现了如上文提及的川博馆藏。所以刘先生初步结论是东汉银铜猪不无道理,也让我对刘先生渊博的知识更加钦佩。

       等退休后,如果有机会见到哪位国内鉴定专家,确认是“东汉银铜猪”的话,本人十分愿意让它安身到哪个有收藏“文物猪”的博物馆,让它成为“猪队友”中的一份子,好让更多观众特别是小朋友们看到它的可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