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细思恐极!我们的宿命在幼年就已成型?这13种“人生脚本”请对号入座!

 乐康居 2020-06-12


麦子导读:

你相信吗?我们的“人生脚本”在幼年时就已经写好,而且无时无刻不在努力保持不偏离既定的轨道……是谁赋予了我们的角色?我们又该怎样才能突破?

    文 | 孙志超  授权发布

1

A从小功课就名列前茅,在大学入学考试那天却重感冒,结果只能进入第二志愿的学校。找工作的时候也是一路过关斩将,却在最后一关的面试迟到,跟梦想中的公司无缘。工作上也是,看似一切都很顺利,却总是在紧要关头搞砸。

A认为是自己运气不好,每次在关键时刻就会失败。

为什么A就是无法一帆风顺呢?真的是运气太背?还是天生就是虎头蛇尾的个性?

B从小就乖巧懂事,大学毕业后在大企业上班,婚后就辞职在家当贤妻良母。丈夫是知名企业的精英,生了一个小孩,生活幸福美满。但是B却被发现外遇,夫妻争吵多时后离婚,美好的家庭一夕之间崩塌。

周围的人都很吃惊:“这么认真又乖巧的人,怎么会……”

为什么B会亲手毁了自己的幸福?是对家庭有什么不满吗?还是出现了更理想的男人?

关于A、B,无需对号入座。但他们的境遇不是偶然,而是必然。

“我身上才不会发生这种事!”你可能这么认为。

但是,人生脚本是在你不知不觉中写成的,而你无法逃离。如果写下充满不幸的脚本,很遗憾的,人生也只能照着脚本演下去……

“人生脚本”是美国心理学家Eric Berne提出的,他也是沟通分析理论(Transactional Analysis,TA)的创始人。

人生脚本当然不是真的脚本,而是人在各种体验中所得到的感受,在心中写下“自己一定会这样过一生”的脚本。这一切都是无意识的,你完全没有发觉,然后人生就照着脚本发展。

人如果抱着某种想法或信念,就会无意识的配合行动,结果就变成现实,这在心理学上称为“自我实践预言”。

就像听到算命说“你一个星期内会发生事故”,而无意识的配合行动,让事故发生,应验占卜结果。或是听到“血型A型的人是这种个性”,就表现出那种个性的样子。


人生脚本可以说是你的“人生预言书”,你会在不知不觉中,依循着预言行动。

也就是说,认为“自己运气不好”的人,是因为写下了运气不好的脚本;而觉得“自己运气好”的人,是写下了运气好的脚本。觉得自己“经常成功”或“关键时刻就会失败”,都是自己写下的脚本。

实际上,机运不佳并非偶然,一切都是自己创造的故事。

2

“人生脚本”在七岁以前就开始撰写。

来源可能包括来自父母“将来要出人头地”的训诫,或是周围的人“XX总是安静不下来”的评语,以及学校教育。

在学校被同学、朋友赋予“被欺负”、“搞笑”等角色,就会拚命的印证,自己的行为举止会为了配合角色而改变。受到同学欺负的孩子,大多从小就被欺负。在无意识中配合周围的环境演出角色,是因为配合演出比较不辛苦。

脚本就如同“角色”,被赋予角色的孩子,就会配合这个角色来度过人生。

幼年时期写下的人生脚本无法轻易逃离,如果你的生活方式没有符合人生脚本,也会在无意识中配合脚本自动调整。人生脚本就是如此强而有力。

例如一开头提到的A,有可能是幼年时期事情做得好也不得到赞美,因此写下了“自己不可以有始有终”的人生脚本。所以,一切都很平顺的时候反而很焦虑。

而外遇的B,有可能是幼年时期家境清苦,所以写下了“自己不能拥有温暖的家庭、不能得到家人的爱”的人生脚本。好不容易创造了美满的家庭,内心也无法满足,所以才会自己破坏幸福,回到原本的脚本上。

唯有发现人生脚本的存在,并加以改写,才可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不管是哪种人生脚本,只要能给自己的人生加分,就是好脚本。但如果是会让自己不幸的脚本,即使再耗神费力也应该要改写。


那么,人生脚本真的可以改写吗?当然,人生脚本十分顽强,很难改变也是事实。但是,只要有“这是人生脚本在作祟”的认知,就会产生巨大的效应。也就是说,不要沉浸在脚本里,以超然的观点,冷静看待“这只不过是脚本”,光是这样就大有帮助。

那些失败、不幸(或是幸福),不是“运气”,而是“脚本”造成的,只要知道这一点,你就有操控人生的余地。

3

知道人生脚本的存在,你就能了解,以往认为“反正我不会出人头地”、“反正我不会受欢迎”等等的命运而自暴自弃的人生,其实只是自己无意识中演出的一出戏。

那么脚本是怎么完成的?其实,一切都来自于“禁止命令”,顾名思义就是“不可以XX”的命令。

每个人在孩提时期,应该都接收过“不可以跟陌生人走”、“晚上十点以后不可以看电视”等等的禁止令。

也有非语言的禁止令。例如妈妈总是告诫孩子“饭前不可以吃零食”。某天,晚饭前孩子耍赖要吃零食,妈妈很罕见的答应:“如果那么想吃,就吃吧。”但却是一副愤怒的神情,语气也很冷淡。

这种状况下孩子也察觉到“不准吃”的信号,忍耐着不敢吃。孩子观察父母真正心意的能力,绝对超乎想象。

像这样非语言的因素,也就是双亲的态度、表情、动作等等,传达出“不可以”的信号,也是一种“禁止令”。不只是直接说“不行”、“不可以”,父母也会对孩子下达非语言的信号。

被育儿、家事搞得团团转的时候,孩子还一直问:“这是什么?”父母可能会不自觉的冷冷回答:“不知道。”这个时候,孩子接收到的不只是“不知道”这个信号而已,还会被父母的态度吓到,感受到爸妈发出“不要靠近”的拒绝信号。

于是,孩子给自己“不可以靠近”父母的禁止令,命令自己“不可以”。为了不让父母不开心,孩子心里会想是不是不要撒娇比较好,有的孩子还会察颜观色,跟父母保持距离。

这就是孩子的“成见”。通过限制自己的行动,来获得双亲的爱,这是生存本能。孩提时代形成的成见,长大成人后也不会消失。

有着“不可以靠近”禁止令的孩子,长大后就不擅长跟其他人沟通,过着总是一个人行动的人生。


但不是所有的孩子都会自己制造禁止令。有的孩子跟父母撒娇嬉闹,即使听到父母说“等一下”,被拒绝也不以为意,马上投入别的玩乐。每个人的认知方式都不一样,父母的反应,孩子会怎么接收也有很多种情况。

4

下面就来介绍典型的十三种禁止令,你可以思考一下自己是否有受到影响。

1、 不可以做任何事

这个禁止令容易发生在父母管教严格、过度保护、过分注意细节的家庭。

“不可以爬树,很危险!”“不可以踢足球,会受伤!”“不可以跟那个小孩玩!”像这样规范各种行动,会让孩子形成“什么都不要做比较好”的禁止令。

有这种禁止令的人,一直当乖小孩的结果,长大成人后可能会欠缺积极性,容易顺从别人的意见。

职场上,等待指令型的员工,可能就是受到这种禁止令的影响。从小就顺从父母说的去做,没有自己思考、行动的习惯。因此,如果没有主管或前辈的指令,自己就不知道该做什么。

2、 不可以做自己

“本来想要女孩子的……”“女儿就是赔钱货啊……”像这样经常被父母否定自己的性别或人格,很容易会产生这种禁止令。

身边很多异性朋友,同性朋友却没半个;或是对于社团、足球队这类只有同性的团体很不在行的人,受到这个禁止令影响的可能性很高。

这个禁止令会让人对自己的性别或自我没有自信。缺乏自信,所以很容易受到外在评价、常识、社会氛围所左右。

3、 不可以孩子气

“你是哥哥,要有担当一点!”“你已经是姐姐了,不可以哭!”下有弟妹的人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而产生禁止令。

聚餐时拚命帮大家挟菜、斟酒,一直忙着照顾大家,自己完全没有享受到的人,有可能是受到这种禁止令的束缚。

有这个禁止令的人,早早被催促着要长大,孩提时期不能自由自在的生活,性格上容易太过认真。“自己不做不行”的责任感过剩,也会成为一种累赘。

4、 不可以长大

跟上一种情形相反,“妈妈什么会帮你做好。”这种禁止令容易出现在被过度保护、宠溺的幺儿身上。

这个禁止令会让人觉得“永远都当个孩子,什么都不会做比较好”。所谓的“恋母情结”就是这种情形。

长大成人后还无法脱离“不可以长大”的禁止令的人,最近是越来越多。由父母代替孩子参加联谊、帮孩子决定结婚对象的状况,也时有所闻。

5、 不可以有情感

跌倒了,因为疼痛忍不住哭泣,却被父母责骂:“不可以哭!”被迫要忍住。无法坦率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感的人,可能就是有这种禁止令。

这个禁止令会让人压抑自己的情感,对事物漠不关心、毫不感动,不会痛哭流涕,也不会勃然大怒,声音没有抑扬顿挫、表情贫乏的人,可能就是受到这个禁止令的影响。

6、 不可以思考

“不要跟父母顶嘴!”“安静听我说!”不少父母会这样威吓孩子。在父母歇斯底里怒骂下成长的孩子,容易有这种禁止令。

这个禁止令会让人放弃思考,无法进行逻辑思考、冷静判断。盲目迷信、相信卜卦算命的人,可能就是受到“不要思考”禁止令的支配。


7、 不可以靠近

“我现在很忙,等一下再说!”“安静一点!”父母总是这么说,很少有机会可以亲近父母,被迫跟双亲保持距离的人,容易会有这种禁止令。

这个禁止令会人逃避和父母说话,不会说心事给父母听。长大成人之后,也不会跟别人诉说自己真正的想法。

即使工作上有烦恼,也不跟主管或同事讨论,自己一个人埋头苦干;即使遇到讨厌的事情,抱着“只要自己忍耐就好”的想法,都可以说是受到这个禁止令的影响。

8、 不可以成功

做得好的时候没有得到赞美,失败了反而能受到安慰和鼓励,这样的经验不断重复,就容易产生“不可以成功”的禁止令。

父母对孩子的成功毫不关心,只有失败的时候才能得到父母的关心,孩子就会被灌输“不可以成功”的想法。

还有,听到父母叹着气说:“这孩子每次在关键时刻就出包……”孩子就会认定自己是“无法成功的人”。

不管创业几次都会失败的人,可能就是受到“不可以成功”禁止令的束缚。

9、 不可以有欲望

小时候因为生病或受伤造成父母亲经济负担,或是单亲家庭、看着父母亲为了子女一直含辛茹苦,就很容易产生这种禁止令。

无法坦率说出自己想要什么,不仅如此,还会把机会让给别人,或是自己破坏幸福。

薪水很少、自己省吃俭用,却还要供养男友或女友的人;或是朋友开口说“借我钱”就无法拒绝的人,都有可能是受到这个禁止令的影响。

和朋友喜欢上同一个人,却还帮朋友告白,也是受到这个禁止令的影响。

10、 不可以健康

只有生病时才能随心所欲的吃点心、喝果汁等享受自己喜欢的东西,或是看到父母只照顾体弱多病的兄弟姐妹,就容易产生这种禁止令。

这个禁止令会让人通过生病或受伤博取同情,也会借由突兀的行为或奇怪的发言来引人注目。健康检查出一堆问题也不改变生活习惯、不断暴饮暴食的人,可能就是认为“自己不能身体健康”。

11、 不可以重要

考试得到好成绩被老师称赞,孩子很高兴的告诉父母,如果父母只是说声“嗯”,反应冷淡,孩子会因为没有得到认同而备受打击,长久下来就会觉得“自己不可以成为重要的人”。

有这个禁止令的人,经常会费心让自己不要太醒目,也讨厌背负责任。喜欢朴素的打扮,话很少、说话声音也很小的人,可能就是因为这个禁止令的关系。

有些人当下属或队员很优秀,但是一旦当上主管、队长就无法发挥实力,也可能是受到这个禁止令的影响。当有机会升迁时,会因为“不可以成为重要的人”的心态,自己就停下脚步,不愿意使出全力。

12、 不可以有归属感

父母帮孩子选择朋友,“不要跟那个孩子玩。”或是帮孩子答辩,“这个孩子很害羞。”这种例子屡见不鲜,这会让孩子和同世代的人接触的机会就越来越少。

有这个禁止令的人总是单枪匹马,无法融入团体或职场中。团体出游或公司旅行时,虽然跟一群人一起出去玩,却总是在不知不觉中变成自己单独行动,还有总是回绝聚餐邀约的人,有可能就是因为这个禁止令。

13、 不可以存在

这是最痛苦的禁止令,幼年时期遭受虐待,或是听到父母说:“要不是因为你,我早就离婚了。”被父母视为不幸原因的孩子,就会有这个禁止令。

因为否定自己的存在,变得不爱惜自己的身体和生命,酗酒或药物成瘾的人,有可能就是因为这个禁止令。

以上各种禁止令,有没有刚好说中你的情况呢?

当然,孩子的认知方式是因人而异,并不能简化成“如果父母说了这些话,孩子就会变成那样”。但是,对于判断这世界“什么好,什么不好”,父母的禁止令有很大的影响。

一句话总结:

幼年时期的禁止令,形成我们的“人生定位”,是我们认知、判断的基础,也决定了我们会如何看待这个世界,难道还不算细思极恐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