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整体侧围外板拉深模零件型面偏差加工方案探讨

 宋洋sy 2020-06-12
整体侧围外板是目前汽车零件中普遍采用的结构,这种设计具有尺寸精度和强度高、制造周期短、生产成本低、设备和工装投入少等优点。但因其材料薄、形状复杂、多为空间曲面、结构尺寸较大等特点,成形性相对汽车其他零件有一定难度,为保证零件成形质量,处理数模型面时,需要考虑的问题较多。

图1 汽车侧围外板
图1所示为某轿车侧围外板,从曲率、成形、减薄、回弹以及与其他覆盖件的搭接到编程、机加工阶段,再到现场研合阶段,模具零件型面处理工作需要综合考虑避空、着色、成形性等因素对成形制件的影响,才能最终完成模具制件型面的设计。
模具零件型面偏差加工的目的
1
板料主要通过凹模和凸模作用而成形所需的形状,例如以凸模型面为基准,在凹模上加工一个制件料厚的间隙,板料在凸、凹模之间的间隙中冲压成形。模具零件型面偏差处理是对非基准侧型面实施不等间隙的加工方法,区分关键成形面和非关键成形面,使压力机压力根据凸、凹模的不同间隙重新分配,防止干涉,提高模具调试效率和板件成形的稳定性,达到缩短模具开发周期的目的。
模具零件型面偏差加工处理
2
侧围外板成形过程中拉深工序处理较重要,偏差加工一般体现在上模,压力面是控制板料流动的关键部位,设计偏差处理时需要考虑制件的成形性、拉深减薄率、机床滑块变形等影响因素,根据不同的制件造型、在模具零件相应位置设计不同的偏差值。
对拉深模零件型面进行偏差处理时,主要内容包括:①对前期数模进行整体膨胀处理;②凸模避让处理;③凹模变形补偿和型面不等间隙处理;④压边圈变形处理和避让处理。
拉深模零件型面处理方法
3

01


整体膨胀处理

图2 工艺数模放大处理
成形的制件经过拉深模拉深后,会产生塑性变形,回弹是难以避免的缺陷之一。当载荷卸载后,部分板料变形恢复,造成板料的形状及尺寸与模具零件工作表面的形状和尺寸不符。侧围外板尺寸较大,受变形和回弹的影响,拉深完成后的成形件,尺寸会小于后工序模具零件型面的尺寸,无法与后工序凸模型面贴紧,故会预先将工艺数模的型面做1.0005~1.0008倍的放大处理,如图2所示。

02


凸模避让处理

(a)凹圆角避让

(b)凹圆角避让前后对比

图3 凸模避让处理

(1)凸模作为基准型面,需将凸模数模中的凹圆角与凹筋做避让处理,如图3(a)中深色圆角处,做R3mm避让处理。避让后与工艺数模(浅色表示)对比效果如图3(b)所示。
(2)加工托刀面处理,如图4所示。

图4 托刀面
(3)处理完成后检查型面的光顺性、边界、负角以及A面的曲率。

03


凹模变形补偿和型面不等间隙处理

(a)模具结构

(b)CAE分析

图5 整体补偿

(1)整体补偿。主要根据模具结构的强度特点进行补偿,如图5(a)所示,CAE模拟分析如图5(b)所示。

(a)补偿区域

(b)补偿数值

图6 整体补偿

模具在位于压力机中间区域变形量最大,导致这一区域着色较差,为保证着色的均匀性,首先做整体补偿,补偿区域如图6(a)中深色线和点位置所示,补偿数值参考图6(b)所示。

(a)A 面

(b)A面拐角处

(c)上横梁上下边

(d)非功能区域避空

图7 局部不等间隙处理

(2)局部型面不等间隙处理:①补充面避空,上、下梁靠近补充立面处不能避空,防止成形时上、下边梁起波浪;②腰线处、油箱口处、A面(见图7(a))、A面拐角处(见图7(b)a、b、c、d处)、成形较深且形状复杂处(C柱门框A面处、前后门框中间的上下边梁、角窗)、上横梁的上下边(见图7(c))等位置需要强压处理;③根据CAE分析,对减薄较大的区域进行间隙补偿;④铰链孔与锁孔进行强压处理;⑤成形到底标记的处理要视到底标记所在位置而定,若其在制件型面上,则与周围模具零件型面一起做不等间隙处理;若其在需要避空的工艺补偿面上,则取到底标记边缘线向外偏置0~5mm的范围,保持原始面不处理,再与周围需要避空的面取0~20mm范围桥接;⑥凹圆角和凹筋按照规范避空0.5~0.7mm,要注意凹角避空充分,凸角按原大小处理。
注意小特征的细节处理,为了使待成形制件的成形性更好,而后工序无加工的部位可做避空处理,如图7(d)中间灰色面可做适当避空处理。
(3)处理完成后确认上述工作是否完成并进行型面的光顺性、边界、负角以及A面曲率检查。

04


压边圈变形及避空处理

图8 压边圈整体补偿
(1)整体补偿按图8所示,结合凹模补偿方法,对外侧大压边圈做负Z向变形补偿,2个小压边圈由于凹模在此处补偿较强,且后期现场可进行调配,不参与补偿处理,只进行管理面的强压处理。
(2)拉深筋的凹筋避空、凸角按原大小处理、非管理面加工成斜面避空处理及型面光顺性检查。
对于整体侧围外板拉深工序的偏差加工方案,是从以前数据中提炼得到,现场加工效果反馈良好。该方案对消除板料和后工序模具零件干涉、重要面着色差、次要面间隙紧、钳工研配工作量大、模具制造周期长等问题有明显改善作用。

▍原文作者:杨佳,郭志强,朱良辉,孙潺潺

▍作者单位:安徽江淮福臻车体装备有限公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