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傅雷家书》:从伟大父爱的另一面探讨当下父母与教育

 君先生的书屋 2020-06-12

《傅雷家书》最早的一版于1981年问世,它的问世在当时是轰动性的文化事件,并且三十多年来一直畅销不衰。《傅雷家书》曾增订过几次,目前最为完整的版本是2014年江苏教育出版社的《傅雷家书全编》,内容是傅雷夫妇给傅聪、傅敏以及儿媳弥拉总计255封信。

傅雷的信在文革时期遗失了,那时候,傅家家产尽数被抄,除了傅雷的信,傅聪的信也未能幸免。十几年后,在上海音乐学院的一个四平米的小屋中发现了傅雷的一些遗物,其中有一个黑纸包裹的小册子,标题是《聪儿家信摘录》。傅聪在后来得知此事后,坚决不同意发表,因为他觉得自己年轻时的思想和文字过于稚嫩,无法与父亲相提并论。因此,我们能看到一些老版本的《傅雷家书》,都是傅雷一个人的独白。

《傅雷家书》:从伟大父爱的另一面探讨当下父母与“中国式”教育

这些家书从头到尾,力透纸背的都是傅雷对傅聪满满的父爱,他有一个才华横溢的儿子,他关心他的一切,他的爱情、音乐、看的书、吃的东西,如果一口气读下去,总是会有人因为这样的父爱而落泪的,但是我却看到了这种近乎无敌的父爱的另一面。本篇文章将从另一个角度看待傅雷对儿子的爱,并通过这段父爱探讨当下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以及“中国式”教育。

伟大父爱的另一面——傅雷的另一个儿子傅敏

除了傅聪,傅雷还有另外一个儿子,但是在家书中,却寥寥数笔,要是读书读得快的人,恐怕都不会留意,顺手就翻过去了,好像书中没有提到过这么一个人似的,这让我莫名的难过。

傅聪出生后,全家人都倾注于这个长得粉嘟嘟的男孩身上,找最好的老师教他学弹琴,送他去最好的地方、最好的环境以实现最好的发展。对于这家人来说,一切都好到了极致,直到另一个儿子出生了。

《傅雷家书》:从伟大父爱的另一面探讨当下父母与“中国式”教育

傅敏

傅敏也想像哥哥一样学习音乐,可是父亲不准他学。于是,傅敏偷偷地和父亲的好友学习小提琴,他对于音色把握的精准令友人惊叹,友人劝父亲说,“傅敏很有天赋”,可是父亲依旧不准他学。父亲说了一堆说辞,大概意思是说,我们家已经有一个傅聪了,我们并不需要另一个傅聪,你去当一个老师吧。

一个父亲要多么无情才能让一个孩子在十一岁的时候,就给他下达定论:你不适合做音乐,你适合做老师。作为一个旁观者,父亲的做法是难以理解的,甚至是令人愤怒的,可这是当事人傅敏自己的人生,他选择了接受。后人说,傅敏在教育方面也是很有天赋的。当我在书中看到一张傅敏与学生一起看书其乐融融的样子时,我却很难受,那时候他还不知道,后面将迎接他的是连绵数十年的坎坷不平。

在傅雷走向绝望的结局之前,陪在他身边的不是他最心爱的儿子傅聪,而支撑这个家走下去的,却是那个在家书中都不怎么提到的傅敏。故事的结局,傅敏在1979年去伦敦探望自己的哥哥傅聪,所有人都以为他会呆在哥哥身边安逸的生活,但是他没有。1980年,傅敏回国继续做中学教师,并向学校表示,终身不升,要做一辈子的中学教师,直到现在,傅敏仍是一个中学教师,一位非常优秀、颇有心得的好老师。

《傅雷家书》:从伟大父爱的另一面探讨当下父母与“中国式”教育

无法想象,坐在房间中整理傅雷家书并将其出版成书的傅敏,有着怎样的决心与情怀,整整的一本书中只有序提到过自己的名字。我想,傅敏做成这件事的时候,他大概是喜悦与舒畅的。傅敏做着旁人眼中不合时宜的事情,但是他知道什么才是适宜的。

或许我们很多人,都在心里默默地感到人群中的孤立,在喧闹中沉默,做着不合时宜的事情,可是我们知道,会有那么有一条路,我们走下去,就一定能走到天亮的时候。或许整个世界都认为你是一个失败者,但是当我们把自己放到时间的大道上,走到最后,大概我们都能成为赢家。

傅聪在《望七了》写过这么一段,他说有次回国,无意中跟弟弟比手,发现自己的手其实并不适合弹琴,他的手非常硬,但弟弟的手能够张得很开,又非常柔软,这些都是好的弹奏必备的条件,这才是天生的好胚子。

《傅雷家书》:从伟大父爱的另一面探讨当下父母与“中国式”教育

当看到这一段话的时候,我莫名的心酸。在伟大父爱的另一面,其实也有它残缺的部分,而那部分是永远也无法弥补的。

从傅雷与儿子傅聪的生活状态中探讨当下父母与孩子的生活交集

正常的父子关系应当是关切而不是亲密。而对于傅雷来说,儿子(傅聪)的一切问题都是他的问题,他对儿子说:“多用理智,少用感情”、“学问第一,艺术第一,真理第一,爱情第二”。每一封信都写满了他对儿子学业、情感、为人、生活以及思想的介入,想要为儿子遮风挡雨,开辟捷径。

一个有经验的人是依靠不断地跌倒积累出来的,一个成功的人也需要在困境中学会稳重、隐忍、成熟与智慧。恋爱的失败会升华一个人的情感,事业的失败会增强一个人的技能,一个年轻人应该去接触外面的世界,并由他自己决定,是自强不息还是自生自灭,是自己选择的,生活需要切身地感受,而不是需要老一辈人时时刻刻在身后跟着。

《傅雷家书》:从伟大父爱的另一面探讨当下父母与“中国式”教育

傅雷

《傅雷家书》中有一段:

“你素来有两个习惯:一是到别人家里,进了屋子,脱了大衣,却留着丝围巾;二是常常把手插在上衣口袋里,或是裤袋里。这两件都不合西洋的礼貌。围巾必须和大衣一同脱在衣帽间,不穿大衣时,也要除去围巾,手插在上衣袋里比插在裤袋里更无礼貌,切忌切忌! ”

人应当有礼仪常识没错,但是诸如此类小事也要长篇大论一番,那么儿子究竟能不能独立起来?有没有自己对社会的认知?人生在世,有些“亏”是非吃不可的,要不然怎么叫生活呢?傅雷与妻子总会因为想念儿子而常年落泪,信中有这么一段:

“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可是没一天不想着你,每天清早六七点就醒,翻来覆去的睡不着,也说不出为什么。”

抛开那个时代的影响,傅雷和妻子对远方儿子的思念与如今的父母对待自己远去的孩子的思念是一样的,很多父母离开了孩子就没有了自己的生活。多余的思念会产生孤独感,而孤独感来自空虚,空虚就是没有生活。我没有看低伟大亲情的意思,但是中国式的亲情太极端了,孩子就是父母的生活,离开了孩子就很难再开始自己的生活了。一方面原因是年龄,另一方面便是强烈的心理暗示。

《傅雷家书》:从伟大父爱的另一面探讨当下父母与“中国式”教育

随着孩子的成长,如何调节自己与孩子的生活交集是每一位父母需要去思考的。反过来就是,孩子(成年)需要思考是否过度依赖父母的问题。无论是孩子,还是父母,都要有自己的生活。

从傅雷的教育方式中探讨“中国式”教育

傅雷对儿时的傅聪管教十分严厉,让他闭门苦读,若是违背,就会打骂。因此傅聪的童年是乏味的,不曾拥有过其他孩子的快乐。后来他出国深造,在艺术方面有了成就,此时傅雷才明白,自己壮年时不懂该怎样做父亲,在信中忏悔道:“有些罪过只能补赎,不能洗刷!”这本是一句致歉的话,却好像在说,有些错误只能承认,不能改过,意思就是回到壮年的时候依然会选择同样的教育方式。

关于对孩子的惩罚与严厉,很多家长都知道是不对的,还总说,“这是没办法的”,十几年前的傅雷采用了“正确”的方法,十几年后,他说出了大家认同的理论,儿子成才了,父亲明白了,若是没成才,他会不会后悔当年怎么就没多踹几脚呢?

《傅雷家书》:从伟大父爱的另一面探讨当下父母与“中国式”教育

傅聪

很多人都有这样一个观念,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并且都希望自己的生命延续得更精彩。但是欲望高了,虚荣心大了,就会发展成把孩子作为完成自己人生成就的工具。说着为孩子着想、为孩子的前途,但是不“严格”教育,自己的孩子就会一无是处?在快乐和谐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就要变成小偷流氓?棍棒下的孩子就是人中龙凤?

在教育孩子上,究竟有几个父母想到了孩子的感受与幸福,为了所谓的“出息”,就要牺牲孩子的快乐,用孩子的肉体与精神的痛苦换来父母的虚荣。如果孩子成长为一个工薪阶层,但是快乐的生存,只是无法让父母在左邻右舍中夸赞,给自己脸上增添光彩,满足不了虚荣带来的快感,哪位父母可以拍着胸脯说自己的孩子是蓝领反而一点也不在乎?

棍棒教育确实有效果,就像对待驴子,用鞭子就能提高拉磨的效率,不打就会懈怠,但是孩子不是驴子。怎样教育好孩子,不论要顾及孩子的感受,还要教育他们有健全的人格,父母一定需要付出很多的努力与心血,但是有多少父母懒得付出?

《傅雷家书》:从伟大父爱的另一面探讨当下父母与“中国式”教育


结语

傅雷不算是糟糕的父亲,至少他以身作则,是一个学有所成、人品高洁的学者,天下有太多的父母拿自己的孩子去实现自己都达不到的人生目标,来弥补自己的人生错误。

抛开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在中国很多面向孩子的、具有教育意义的影片中,会发现其中的教育矛盾。《大闹天宫》让大家明白要打破封建制度,要追求自由平等,但是之后呢?被压在五指山下又让大家明白做人要本分,不能违反规矩。

所以无论为人父母,还是对子的女教育上,没有对错可言,在这种矛盾中,无论怎样逃脱,都不能脱离历史的地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