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漳州记

 挑燈看劍r7wtm5 2020-06-13

漳 州 记

20200611

/////

///////

从厦门到漳州只有短短的几十公里,却让你感受到一种迥异的风情。

厦门我去过几十次,亲眼目睹了一个清纯女孩变成被涂抹成艳妇的过程。如今,厦门成了福建的一袭华丽霓裳。

漳州却是我第一次来,她的淳厚和朴实一下就吸引了我。就像个还不懂化妆的农家少女,连颊上的两朵腮红也是天生的。

来漳州之前,我对这里没有一点认识。之所以要来看看,只是因为在汕尾的一次酒宴上,偶然与海丰的朋友聊起他的一位乡党,没想到竟是他的曾叔祖。他为我讲了许多轶事传闻,我听得津津有味。

漳州是一个悠闲的城市,生活节奏很慢。我手拿一瓶加了片仔癀草的甘蔗汁,东走西看,走时慢慢走,看是慢慢看,踩着岁月流淌的石板,走过古朴的骑楼,才知道这里竟然还是林语堂的故乡。

买了一本介绍漳州新旧路名的小册子,然后对照着走,才知道今天的台湾路原来叫“始兴东路”,而厦门路原先叫“醒民路”。还有一些路,如永靖路、修文路、博爱道,似乎都已经没有了。

从这些残存的路名,似乎可以看到我那位朋友的曾叔祖当年计划实现模范小中国的理想折射。

对,他就是陈炯明。

漳州有他最纯情的政治青春梦。

漳州历史悠久,早在公元686年便已经建立了州治。最初州的领导班子在漳浦,后来因为看看还是漳州这里好,所谓大江南旋而东注,诸峰北环而西顾,山川形势极佳。领导肯定是哪儿好去哪儿,于是就在整整一百年后搬到了此地。

王朝更替,唐换成了宋,宋又换成了明。说实话,明朝还是给漳州的发展做了些贡献呢。明朝的皇帝是脑子进水的皇帝,当然,哪个朝代也是。明朝那时的世界正式大航海时代,明朝的皇帝却宣布禁海。一禁就是两百年。到了隆庆元年也就是1567年的时候,皇帝脑子里的水少了一些,取消了禁海令,并且在漳州治内的龙海开设“洋市”。只要跟洋人做贸易,经济立刻就腾飞。在洋市的带动下,漳州成了“百工鳞集,机杼炉锤”交响的新兴商业和手工业城市。

然后,大辫子王朝又取代了明朝。

压迫日甚一日,腐败日甚一日,愚蠢日甚一日。

现在该说潮汕人陈炯明了。

潮汕是一个一言难尽的地方,它不仅是两个汉字,不仅是一个名词,不仅是一个行政区域,我觉得它还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文化遗存,一种基因变异。

我去过潮汕的好多地方,包括天下驰名的海陆丰。我见过脖子上系着大金链子的潮汕年轻人骑着各式各样摩托车啸聚街头然后风驰电掣,我也曾在进入海陆丰的关卡接受过荷枪实弹的武警士兵的检查,也曾看见满大街关于禁毒的标语……从表面上看,这是一个没有什么禁忌的地方,对各种规矩不屑一顾,只崇尚冒险犯难、自由和发财。但时间久了,你就会发现这里其实有坚韧的宗教文明,初一十五拜老爷是雷打不动的。而且,除了拜老爷之外,一年里还要拜天公、佛祖、观音菩萨、土地公公、财神、月娘、门神……

特别忙。

1878年,陈炯明在海丰出生。陈炯明出生的时候,恰好他爹陈曦庭乡试得中的捷报到了,老爸遂给儿子取名陈捷。

陈捷的幼年跟潮汕的熊孩子一样,大概只是更顽劣一些。但到了少年时便突然性情大变,不仅刻苦读书,而且待人温文有礼。他虽然也中了秀才,但他却跟父辈不同,对八股取士的考试毫无兴趣。他先是把自己的名字改为“陈炯明”,寓意为要让黑暗的社会明亮起来。

1906年,他考入广州的广东法政学堂。两年后,以“最优等生”成绩毕业。

三年后,陈炯明担任了广东咨议局议员。他立刻提出了一系列提案,我们只要看看他提案的标题,就能体会到与当今一些提案的差距——《革除衙署积弊案》《废除就地正法案》《禁绝一切赌博案》《筹办城镇乡地方自治案》……

注意这个“自治案”,自治后来成了他一生的追求。

1909年,陈炯明加入同盟会,两年后参加黄花岗起义,失败后流亡到新加坡。此时,孙中山重组了中华革命党,要求每一个党员都必须画押宣誓效忠孙中山个人。一贯追随孙中山的陈炯明第一次表现出了风骨,他拒绝宣誓效忠个人,宁可不入。

1911年武昌起义,陈炯明在广东组织武装力量响应,被推举为东江起义军总司令。

袁世凯称帝,陈炯明以广东大都督兼讨袁军总司令名义发表布告,历数袁世凯破坏共和罪行,讨袁护法。

1917年,孙中山就任海陆军大元帅,决定任命陈炯明为援闽粤军总司令。1918年4月,陈炯明兵分三路进攻福建,经过百余场战斗,于9月1日占领漳州及闽西闽南27个县,开始了他的辉煌人生。

话说当初黄花岗起义失败,陈炯明流亡香港,结识了一位名叫刘师复的安那其主义思想家。安那其主义,后来译作无政府主义,宗旨是一无政府,二无宗教,三无家庭,各尽所能,各取所需,老有所养,幼有所依,百姓互助,没有贫穷,也没有剥削。陈炯明觉得刘师复简直就是对他精神布道,而且许多地方都与他的政治理念契合,例如自治。

如果说陈炯明随便遇到一个什么人便受其影响,那就太小看这位潮汕干才了。刘师复是中山人,也是同盟会成员,他如今的标签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此人1904年赴日本留学,1907年在广州策划暗杀满清广东水师提督李准,1911年在东江组织民军响应武昌起义。

刘师复的理论引起了陈炯明的强烈共鸣,于是,在香港的阴暗阁楼上,陈炯明完成了他的“自治、联省、联邦”的理想设计。

如今,闽南26个县已经在他掌握之中,他急不可待的开始实现自己的梦想。

2008年的《国家历史》杂志介绍了陈炯明在漳州的政绩——

他建设了第一座钢筋水泥桥梁、第一条四车道石板马路、第一个现代公园、第一个城乡公路网、第一家银行,还建设了贫民工艺厂、迎宾大旅馆,在公园的门口,立着高大的石碑,四面分别篆刻着“博爱、自由、平等、互助”。

他还在广大农村设立现代学校,每一个乡都有一所学校。他在禁绝私塾的同时建立了各种师范学校、普通中学、工读学校、平民夜校、妇女家政讲习所。后来又增办了女子师范和女子工读学校,并有夜校90余所。

在一个自由的天地里,最活跃的应该就是媒体了。陈炯明主政的漳州,各种报纸杂志纷纷出现。首先是《闵星》半周刊和《闵星日刊》诞生,紧接着,《闽南新报》《闵锋周刊》《军事日报》《云中周刊》等先后创办。

陈炯明还在全国大力延揽人才,希望能帮他一起办教育,筹办大学。

漳州首先引起了两个国家的注意,一个是美国,一个是苏俄。

1920年,美国驻厦门领事凯利顿来漳州实地考察后,给白宫写了一份报告。报告里说:陈氏施行各种改革,他用的手段近乎革命,但成效极佳,人民都感到满意。这令这个人看到,事可办成而不必需要过度辛劳和重税。

凯利顿还特别提到了漳州宽广的道路,良好的治安,公园、公共菜市场、屠宰场、河堤以及漳厦公路。

同一年的4月,列宁的信使波达波夫来到漳州会见陈炯明并转交了列宁的信。波达波夫告诉陈炯明,列宁希望他注意开展群众运动。会见后,波达波夫携带由朱执信起草陈炯明签名的《致列宁函》《致苏俄中国工人兄弟书》离开漳州。那时的苏俄就懂得要钱,陈炯明给了波达波夫两千块港币,还派秘书李瑞珍送他经厦门赴香港回国。

在陈炯明的治理下,漳州一跃而成全国的首善之区。但是,他的理想并不在此,他要首先在广东,然后在全国实现他的理想。

他率师进入广东,开始在全省92个县推行自治,县长及县议员均由人民推选。他还邀请陈独秀来广东主持教育,创立公办学校,施行教育免费。

1921年,陈炯明建立了中国城市史上第一个建制市——广州市。

广州的勃勃生机就此开始,建立了图书馆、第一公园、儿童游戏场、公共体育场、美术学校,各种运动会和美术展览纷纷举行,马路上安装了电灯,还建筑了新式住宅小区,每天有上千名环卫工人打扫街道,还逐家逐户派发宣传卫生的小册子。

此时,陈炯明开始他理想的第二步:联省。

很遗憾,孙中山回来了。

陈炯明和孙中山

孙中山先生是不讲究言必信的,他在进广州之前对陈炯明承诺说:“粤事由陈君主持,中山回粤不过是恢复前日被逐之颜面。”——找面子来了,没别的意思。

然而,回到广州没多久,他就宣布要召开非常国会,选举非常大总统。

呵呵,醉心于联省自治平等博爱的陈炯明与斗争性和权力欲都一样强的孙中山迎头撞上了。

其实孙中山是很欣赏陈炯明的,他曾经感慨的说:“陈炯明不好女色,不要舒服,吃苦俭朴,我也不如。”

他说的很对,陈炯明一生就娶了一个媳妇,也没有任何沾花惹草的事情。这一点孙中山不能比。陈炯明崇尚俭朴,这一点孙中山亦不能比。

这两个人的分歧暴露于世人面前,就是因为这个非常大总统选举。

那时的国会议员是参议院274名,众议院596名,总共870名。

而来到广州参加非常大总统选举的议员只有两百多名。

两百多人通过了《中华民国政府组织大纲》,选出了孙大总统并且规定了总统权限——所有政务、军务、内阁任免均由大总统一人决定。

陈炯明是很拘泥的人,不懂的特事特办。他认为依照总统选举法,总统应由两院联席选出,而出席的议员至少要达到全部议员的三分之二即580人才能举行总统选举。而且本来是无记名投票,孙中山硬改成记名投票。陈炯明质疑说:“这和之前北方毁法,有什么不同?”

陈炯明反对孙中山就任总统,拒绝参加就职典礼。

其实,陈炯明与孙中山的分歧已经旷日持久。

政见与理念的不同,决裂是早一天晚一天的事。

孙中山的理想是武力统一中国,消灭北洋政府。

陈炯明的理想是联省自治,先在广东实现民主,然后仿照米国建立联邦来谋求和平统一。

1921年6月,孙中山任命陈炯明为援桂军总司令,去和广西军阀开战。陈炯明抗命,他认为此刻各省民众甚苦,不能再轻易发动战争。

1922年3月21日晚,陈炯明的爱将邓铿因公务由港返穗,在大沙头广九车站遇刺。

随后,陈炯明因表示拒绝北伐而被孙中山免去粤军总司令、广东省长、内务总长各职,仅保留陆军总长。

1922年6月12日,孙中山举行记者会,不点名的指责陈炯明“反对北伐”

1922年6月12日,陈炯明炮击总统府。

友尽。

1925年,孙中山病死在北京。陈炯明写了这样一副挽联——

 唯英雄能生人杀人,功首罪魁, 留得千秋青史在;

 与故交曾一战再战,私情公谊, 全凭一寸赤心知。

    1933年9月22日,贫病中的陈炯明死于香港。

那天,我站在漳州公园的博爱碑前想了很久,先是想到胡适之先生那句名言:历史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我觉得这话又可恶又有道理,陈炯明才离我们多远啊?已经面目全非了。继而又想到秀才出身的陈炯明也是颇有诗才的,在那个波谲云诡的时代,他曾写下这样一首白话诗——

地中海的风浪平了,大西洋的风浪又起,起时无数平民哭声高,落时几个帝王卷入波涛去。这场祸水,正惊魂甫定了,谁知道汪汪的太平洋,耐不住波平如砥,东边的大陆,中间的岛国,望着潮头,说是早晚必至……

                                 --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