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尚书》注译《顾命》

 一空城旧梦一 2020-06-13

《顾命》

成王将崩,命召公、毕公率诸侯相康王,作《顾命》。

惟四月,哉生魄,王不怿。甲子,王乃洮颒水,相被冕服,凭玉几。乃同召太保奭、芮伯、彤伯、毕公、卫侯、毛公、师氏、虎臣、百尹、御事。

王曰:“呜呼!疾大渐,惟几,病日臻,既弥留,恐不获誓言嗣,兹予审训命汝。昔君文王、武王宣重光,奠丽陈教,则肄肄不违,用克达殷集大命。在后之侗,敬迓天威,嗣守文、武大训,无敢昏逾。今天降疾,殆弗兴弗悟。尔尚明时朕言,用敬保元子钊,弘济于艰难,柔远能迩,安劝小大庶邦。思夫人自乱于威仪,尔无以钊冒贡于非几。”

兹既受命,还出,缀衣于庭。越翼日乙丑,王崩。

太保命仲桓、南宫毛,俾爰齐侯吕伋,以二干戈、虎贲百人,逆子钊于南门之外。延入翼室,恤宅宗。

丁卯,命作册度。越七日癸酉,伯相命士须材。狄设黼扆、缀衣。

牖间南向,敷重篾席,黼纯,华玉仍几;

西序东向,敷重厎席,缀纯,文贝仍几;

东序西向,敷重丰席,画纯,雕玉仍几;

西夹南向,敷重筍席,玄纷纯,漆仍几。

越玉五重,陈宝。赤刀、大训、弘璧、琬琰在西序;大玉、夷玉、天球、河图在东序。胤之舞衣、大贝、鼖鼓在西房;兑之戈、和之弓、垂之竹矢在东房。大辂在宾阶面,缀辂在阼阶面,先辂在左塾之前,次辂在右塾之前。

二人雀弁执惠,立于毕门之内。

四人綦弁,执戈上刃,夹两阶戺。

一人冕执刘,立于东堂;一人冕执钺,立于西堂。

一人冕执戣,立于东垂;一人冕执瞿,立于西垂。

一人冕执锐,立于侧阶。

王麻冕黼裳,由宾阶隮。卿士邦君麻冕蚁裳,入即位。太保、太史、太宗皆麻冕彤裳。太保承介圭,上宗奉同、瑁,由阼阶隮;太史秉书,由宾阶隮,御王册命。曰:“皇后凭玉几,道扬末命,命汝嗣训,临君周邦,率循大卞,燮和天下,用答扬文、武之光训!”

王再拜,兴,答曰:“眇眇予末小子,其能而乱四方以敬忌天威!乃受同、瑁。

王三宿,三祭,三咤。上宗曰:“飨!”

太保受同,降,盥,以异同秉璋以酢。授宗人同,拜。王答拜。

太保受同,祭,哜,宅。授宗人同,拜,王答拜。

太保降,收。诸侯出庙门俟。

【题解】

《顾命》:《尚书·周书》篇名。言周成王将崩,召大臣命立康王事。天子之遗诏曰顾命,谓将死去回顾而为语也。

《史记·周本纪》“成王将崩,惧太子钊之不任,乃命召公、毕公率诸侯以相太子而立之。成王既崩,二公率诸侯,以太子钊见于先王庙,申告以文王、武王之所以为王业之不易,务在节俭,毋多欲,以笃信临之,作《顾命》。”

本章一直被学界首肯的内容是有关典祀的记叙,(典祀:官名,《周礼》春官之属,掌外祀。凡二郊五帝及百神之庙兆,皆其所典守。此言国家所定之祀典也。《国语》“凡禘、郊、宗、祖、报,此五者国之典祀也。”)成王去世之后,召公、毕公为康王君临天下举行了规模宏大的典祀活动,本章记言叙事的描写详尽生动,其叙述敷陈的方法有别于其他各章。

【书序】

成王将崩1,命召公、毕公率诸侯相康王2,作《顾命》。

【注释】

1.成王:周成王,武王子,名诵。即位时年幼,周公摄政,制礼作乐,营东都洛邑,周室之事大成,故谥曰成。崩:天子死曰崩。

2.命:教令也。大曰命,小曰令。此言诰命。召公:召公奭,周之贤臣,为太保。文王庶子,谥曰康,子孙世为王辅。周召公奭与周公旦,分陜而治,为二伯。召公食采于召,故称召伯。《诗》“召伯所茇”。毕公:周之贤臣。《尚书·泰誓中》“予有乱臣十人”。周武王谓自己有治乱之臣十人,毕公为其中之一。周公去世之后,召公与毕公为二伯。毕公高,周文王之十五子,武王克殷,封于毕,康王时以成周之众,命毕公保釐东郊,作《毕命》。率:带领。诸侯:封建时代侯国之君也。《易》“先王以建万国,亲诸侯。”相:助也。《易》“辅相天地之宜”。康王:周天子,姬姓名钊,成王之子,昭王之父。[按]周世系(共和以前),约公元前十一世纪~公元前八百四十一年,先后有十位君主(武王、成王、康王、昭王、穆王、恭王、懿王、孝王、夷王、厉王)称帝。《史记·周本纪》“太子钊遂立,是为康王。康王即位,遍告诸侯,宣告以文武之业以申之,作《康诰》。故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错四十馀年不用。康王命作策毕公,分居里成周郊,作《毕命》。”

【译文】

成王即将去世,临终前诰命召公、毕公,要他们带领天下诸侯辅助康王。史叙其事,作《顾命》。

【原文】

惟四月,哉生魄1,王不怿2。甲子,王乃洮颒水3,相被冕服4,凭玉几5。乃同召太保奭、芮伯、彤伯、毕公、卫侯、毛公、师氏、虎臣、百尹、御事6。 

【注释】

1.哉生魄:阴历每月十六日为哉生魄。哉,始也。

2.王不怿(yì ):谓成王因病不怿悦。怿,悦也。《尚书·康诰》“则予一人以怿”。

3.洮(táo ):盥也。颒(huì):洗面也。

4.相:摈也,主人使接宾客者。《论语》“愿为小相焉”。被:覆也;衣也。谓戴帽、穿衣。冕服:谓冠冕、朝服也。

5.凭:依倚也。玉几:谓饰玉之几案。几,案也。古人设于座侧,倦则凭之也。今谓大者曰案,小者曰几。如置茶具者为茶几。后文“皇后凭玉几,道扬末命。”言成王将崩而有训词也。

6.乃:于是。《尚书·尧典》“乃命羲和”。同:合会也。《论语》“宗庙之事如会同”。召:以手曰招,以言曰召。皆使之来就我也。太保奭:谓召公也。太保,官名,三公之一。位次太傅,历代皆置之。奭,召公名奭。芮伯:周之贤臣。《尚书·周书》“巢伯来朝,芮伯作《旅巢命》。”彤伯:周之贤臣,生平不详。毕公:毕公高,见前注。卫侯:周文王子康叔封于卫,后以卫为氏。毛公:周之贤臣。周武王母弟毛叔郑后,一云文王子毛伯明后,世为周卿士,食采于毛,其后因以为氏。师氏:官名。掌小学之官。《周礼》地官之属,掌以三德、三行教国子。《诗》“楀惟师氏”。《尚书·牧誓》“师氏,千夫长、百夫长。”虎臣:官名,周曰虎贲氏。为夏官之属,乃勇力之士。掌王出入先后仪卫之事者也。虎贲言如猛虎之奔,状其勇奋也。后为勇士之称。谓乘兵车之甲士也。《国策》“秦虎贲之士百馀万”。《尚书·牧誓》“虎贲三千人”。百尹:百官之长也。尹,官名,言众官之长,又天子之相称师尹,县令称县尹。《尚书·益稷》“庶尹允谐”。御事:谓治事之官也。御,统治也。《尚书·大禹谟》“御众以宽”。《尚书·泰誓上》“我友邦冢君,越我御事、庶士。”

【译文】

四月十六日,成王因病不太高兴。甲子日,成王盥洗、洁面,侍者给他披戴好朝服、冠冕,依倚在玉几上。于是召集太保奭、芮伯、彤伯、毕公、卫侯、毛公、师氏、虎臣、百官之长、御事之官到朝廷议事。

【原文】

王曰:“呜呼!疾大渐1,惟几2,病日臻3,既弥留4,恐不获誓言嗣5,兹予审训命汝6。昔君文王、武王宣重光7,奠丽陈教8,则肄肄不违9,用克达殷集大命10。 

【注释】

1.疾:病也。大渐:疾甚剧也。

2.惟:发端语辞。几:殆也,危也。《诗》“天之降罔,维其几矣。”

3.病:疾甚也。日臻:谓病情危急,及至于亡也。臻,至也,及也。《诗》“遄臻于卫”。

4.既弥留:已至于弥留之际,将不久于人世。既,已也。弥留,谓病日甚,久留于身而不瘳也。今谓病重濒死为弥留,本此。

5.恐:惧也,惊惶也。[温庭筠诗}“兕觥增恐竦,杯水失锱铢。”获:得也。《孟子》“耕者之所获”。《春秋·鲁哀公四十年春》“西狩获麟,孔子作《春秋》,至此而止。”[李白诗]“绝笔于获麟”。誓:命也。此谓受命也。言嗣:立嗣之言也。这一句话的意思是:成王因病危耽心大臣们不能获得受命于天子的立嗣之言而惶恐。

6.兹:此也。予:我也。审:悉也,详也。训:教诲也。

7.昔:前也。君:天子也。文王:周文王,周武王父,名昌。本为殷之诸侯,其后武王有天下,乃追尊为文王。当纣之时,国于岐山之下,施行仁政,天下诸侯多归之,为崇侯虎所谗,纣囚之于羑里,散宜生以美女、珍宝奉纣,纣释之,使专征伐,为西方诸侯之长,曰西伯,迁都于丰,遂有天下三分之二。武王:周武王,文王子,名发。时商纣暴虐,武王率诸侯东征,战于牧野,败纣师,灭殷,即帝位,都镐。宣:布也,散也。《尚书·皋陶谟》“日宣三德”。重光:谓其德重明也。[集传]“武犹文,谓之重光。犹舜如尧,谓之重华也。”

8.奠:定也。《尚书·禹贡》“奠高山大川”。丽:美好也,《汉书》“以道德为丽”。此言德政之美也。陈教:敷陈教化也。陈,布也。《诗》“陈馈八簋”。教,上所施,下所效也。《尚书·舜典》“敬敷五教在宽”。

9.肄(yì) 肄不违:谓后人效法学习先哲以德治国,劳而不违也。前一肄字,意为“习”也。后一肄字,意为“劳”也。《诗》“既诒我肄”。此言勤奋地效法先哲。不违,谓遵循前贤的嘉谋良言而不违背于天道之理也。

10.用:以也。谓以德治国。克:能也。达殷:谓通显于殷商之明君。像殷商开国的明君一样,以德政治理国家,而不背离天道。达,通显也。《孟子》“达不离道”。集大命:会集大人之命于身也。集,聚也,会也。《孟子》“孔子之谓集大成”。大命,大人之命也。(大人:有德者之称。《易》“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孟子》“有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尊长或有位者皆称大人。)这一句话的意思是:用德政治理国家,能够通显于殷商开国的明君,会集大人之命于一身。

【译文】

成王说道:“唉!我病情严重,很危急,且日甚一日,将不久于人世了,我因耽心你们不能获得受命于天子的立嗣之言而惶恐,于是召集大家到此,将立嗣的意见详尽地训告于你们。从前的君主文王、武王,他们都是践行美政、德高望重的明君,他们奠定德政、敷陈教化,效法学习先哲任劳任怨而不违背天理,他们以德治国,因此能够像殷商的开国明君一样,汇集大人之命于一身。

【原文】

在后之侗1,敬迓天威2,嗣守文、武大训3,无敢昏逾4。今天降疾,殆弗兴弗悟5。尔尚明时朕言6,用敬保元子钊7,弘济于艰难8,柔远能迩9,安劝小大庶邦10。思夫人自乱于威仪11,尔无以钊冒贡于非几12。”

【注释】

1.在后之侗(tóng ):谓文王、武王之后无知的君主。此为成王自谦之辞。侗,无知识也。

2.敬:恭也,在貌为恭,在心为敬。迓(yà ):相迎也。《尚书·盘庚中》“予迓续乃命于天”。天威:上天之威严也。《尚书·泰誓上》“肃将天威”(谓端严而不懈弛地秉承上天之威严)。

3.嗣守文、武大训:继承、捍卫文王、武王创下的宏大基业和他们的英明教诲。嗣,继也,续也,凡有统系而继承之者皆曰嗣。守,护也。《易》“王公设险以守其国”。训,教诲也。

4.昏:昧也,瞀也,乱也。《尚书·牧誓》“昏弃厥肆祀弗答”。逾:越也;过也。《汉书》“亡逾老臣”。

5.殆:近也;几也。将然之词。弗兴:不悦也。《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弗悟:不觉悟。悟,有所知觉之谓悟。《史记》“尚不觉悟”。

6.尚:庶几,希望之辞。明时朕言:明察我说的话。

7.元子:天子之嫡长子也。《尚书·召诰》“有王虽小,元子哉。”钊:康王,姬姓,名钊。周天子。

8.弘:大也;扩而大之也。此谓弘扬德政。济:渡也。艰:难也。《尚书·周官》“乃罔后艰”。

9.柔远能迩:言安远乃能安近。柔,安也。迩,近也。

10.安:安之也。如言安抚、安慰。劝:奖勉也。如奖劝、激劝。庶:众也。邦:国也。

11.思:虑也,以心绎理为思。《论语》“学而不思则罔”。夫:有所指之词。《论语》“夫二三子也”。人:指自乱于威仪者。乱,紊也,不治也,凡事物之不理皆曰乱。此谓乱臣贼子。威仪:容止也。《诗》“威仪棣棣”。《左传》“有威而可畏谓之威,有仪而可象谓之仪。”这一句话的意思是:你们要随时想到提防那些自以为是、损害天子威仪的乱臣贼子。

12.冒:蔽也。贡:陷也。谓陷入于非义也。非几:非道之几也。几,读如“知几其神”之几。

【译文】

在他们之后,我这个无知的君主,以恭敬之心(端严而不懈弛地)秉承上天的威严,继承文王、武王开创的宏大基业、牢记他们的英明教诲,不敢冒昧地逾越成法。如今,上天降下疾患,几乎使我高兴不起来,对国家大事也无所知觉。希望你们能够明察我说的话,以弘扬德政来渡过这个艰难的时期,安远乃能安近,要安抚、奖勉大大小小的侯国。还要随时想到提防那些自造罪孽、损害天子威仪的乱臣贼子,你们不可以使姬钊被恶人蒙蔽,而陷于(反道败德)不义的境地。”

【原文】

兹既受命1,还出2,缀衣于庭3。越翼日乙丑4,王崩。

太保命仲桓、南宫毛5,俾爰齐侯吕伋6,以二干戈、虎贲百人7,逆子钊于南门之外8。延入翼室9,恤宅宗10。 

【注释】

1.兹:此也。既:已也。受命:谓群臣领受天子所赋之命也。《尚书·咸有一德》“克享天心,受天明命。”

2.还:返也。

3.缀衣:谓幄帐也。庭:堂阶前也。《易》“不出庭户”。

4.越:发语词,于也。《尚书·高宗肜日》“越有雊雉”。翼日:谓明日也。《尚书·武成》“越翼日戊午”。亦作“翊日”。

5.太保:太保奭,谓召公也。命:使也,使人为事谓之命。仲桓、南宫毛:二贤臣名。南宫,复姓,周武王臣有南宫适,或言文王四友南宫子之后。

6.俾:从也。《尚书·武成》“罔不率俾”。爰:与也。吕伋:齐侯。五等爵之第二等曰侯。

7.干戈:古战时用干戈,因以干戈为武器之总名。《礼》“能执干戈以卫社稷”。虎贲(bēn):勇士也。

8.逆子钊于南门之外:言使仲桓、南宫毛与吕伋于南门之外共迎康王。逆,迎也。《尚书·吕刑》“尔尚敬逆天命”。

9.延入:进入。延,进也,纳也。《汉书》“开东阁以延贤人”。翼室:路寝旁左右室也。

10.恤宅宗:接受抚恤,居忧而为天下主。恤,怜悯也。如抚恤之类。宅,居,谓宅忧(居忧)也。《尚书·说命上》“王宅忧,亮阴三祀。”宗,主也。以之为主人也。《论语》“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译文】

群臣接受成王遗命之后退出王宫,在堂阶前设置幄帐(随时候命)。第二天乙丑日,成王病逝。

太保召公命仲桓、南宫毛各执干戈,齐侯吕伋率虎贲勇士百人作随从,在南门之外共迎太子钊。将他迎入路寝旁室,接受抚恤,居忧而为天下之主。

【原文】

丁卯,命作册度1。越七日癸酉,伯相命士须材2。狄设黼扆、缀衣3。

牖间南向4,敷重篾席5,黼纯6,华玉仍几7;

西序东向8,敷重厎席9,缀纯10,文贝仍几11;

东序西向,敷重丰席12,画纯13,雕玉仍几14;

西夹南向15,敷重筍席16,玄纷纯17,漆仍几18。

【注释】

1.命作册度:《尚书正义》“命史为册书、法度,传顾命于康王。”从经文内容看,有左史安排祀典活动的内容也有右史记载顾命之言的内容。册,简也。度,法制也。如法度、制度。谓有程式限制而与人比较量度也。

2.伯相:召公。伯,长也。士:官名,三代时,天子诸侯皆置之,分上中下三级。须:与“需”通,资用也。《南史》“有所资需,皆就典者请焉。”材:木可取以制造者曰材。《孟子》“材木不可胜用也”。

3.狄:古之贱官。《礼》“狄者,乐吏之贱者也。”犹言属吏、下官。王国臣僚称下官,即执事左右之人也。设:施陈也;陈设完备也。《史记》“居处兵卫甚设”。黼扆(fǔ yǐ):画斧之屏风也,朝廷天子之位设之。《文心雕龙·诏策》“渊默黼扆”。缀衣:谓幄帐也。

4.牖(yǒu ):窗户。间:室也。[杜甫诗]“安得广厦千万间”。

5.敷:陈也,陈设也。重:复叠也。《礼》“天子之席五重,诸候之席三重,大夫在重。”篾席:桃枝竹席也。篾,竹名。

6.黼:《考工记》“白与黑谓之黼”。纯:缘边也。《礼》“冠衣不纯素”。

7.华玉:饰美玉也。华,美观也;文饰曰华。仍几:众几也。仍,犹言仍仍,《广雅》“仍仍众也”。几,几案也。前文“凭玉几”。

8.西序:夏之小学也。《礼》“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西序在西郊,周谓之虞庠。(国老:谓卿大夫致仕者。《礼》“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左传》“国老皆贺子文”。庶老:国老之对称。自庶士以下暨庶人之老者是也。言于四郊小学行养老之礼也。《王制》“周人养庶老于虞庠”。)

9.厎(zhǐ )席:柔席,蒲席也。马云“青蒲也”。厎,与“砥”通,柔石,此喻平滑如砥也。 

10.缀纯:以布帛做缘边。缀,连也,缉也,缝布帛之类,使相连属也。《礼》“纫箴请补缀”。

11.文贝仍几:以美贝饰几也。文,美也,善也。贝,贝类,有天然美观的纹理,外壳为石灰质,颇坚硬,古人以为货币。《尚书·盘庚中》“具乃贝玉”。

12.丰席:莞席也。[传]“丰,莞也。”郑玄曰“丰席,刮冻竹席也。”《诗》“下莞上簟”。

13.画纯:用彩绘做缘边。画,作图曰画,此谓在莞席边沿施以彩绘,用作装饰。

14.雕玉仍几:以刻玉装饰几案。雕,刻玉也。《尔雅》“玉谓之雕”。

15.西夹南向:宗庙的户室坐北朝南。西夹,为家庙中藏祧主之室也。(祧:远庙为祧。《左传》“以先君之祧处之”。[注]“诸侯以始祖之庙为祧”。又宗庙之数,依贵贱而有定制。远祖世次逾定制以上,则迁主于祧,故迁庙曰祧。《周礼》“守祧掌守先王先公之庙祧”。[注]“迁主所藏曰祧”。)夹,夹室也。(夹室:家庙中藏祧主之室也。高祖以上,亲尽则祧。由昭祧者,藏之东夹室;由穆祧者,藏之西夹室。八品以下至庶士,无夹室者,祧主埋于墓。见《清通礼》。(昭穆:庙序也。古宗庙之制,太祖之庙居中,二世、四世、六世居左,谓之昭;三世、五世、七世居右,谓之穆。《礼》“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诸侯五庙,二昭二穆,与太祖之庙而五;大夫三庙,一昭一穆,与太祖之庙而三。”又“宗庙之礼,所以序昭穆也。”成王为文王、武王之后,故宗庙居右为西夹。[按]周世系(共和以前),约公元前十一世纪~公元前八百四十一年,先后有十位君主。他们分别是武王、成王、康王、昭王、穆王、恭王、懿王、孝王、夷王、厉王。家庙:《通礼》“品官家庙,立于居室之东,三品以上庙五间,中三间为堂,左右各一间,隔以壁。北为夹室,南为房,庭东西庑各三间。四品至七品庙三间。中为堂,左右为夹室,为房,东西庑各一间。八品以下庙三间,无夹室及两庑。”)

16.筍席:以弱竹所编之席。筍,同“笋”。

17.玄纷纯:用黑色涂抹缘边。玄,黑色。纷,纷纭、纷纷也。有渲染之意。

18.漆仍几:以漆漆几案做装饰。漆,以漆髹之曰漆。《国策》“漆身为厉”。

【译文】

第三天丁卯日,召公命史官为册书法度,安排祀典。于第七天癸酉日,召公命士官准备好资用的木材。命属吏将天子座旁的屏风、幄帐陈设完备。

天子的户室坐北朝南,设置五重桃枝竹席,用白色和黑色的绢缯做缘边,以美玉装饰几案;

国老的户室(西序)坐西向东,设置三重蒲席,用布帛做缘边,以美贝装饰几案;

庶老的户室(东序)坐东向西,设置三重莞席,用彩绘做缘边,以刻玉装饰几案;

宗庙的户室坐北朝南,设置两重青竹席,用黑色涂抹做缘边,以漆髹装饰几案。

【原文】

越玉五重1,陈宝2。赤刀、大训、弘璧、琬琰在西序3;大玉、夷玉、天球、河图在东序4。胤之舞衣、大贝、鼖鼓在西房5;兑之戈、和之弓、垂之竹矢在东房6。大辂在宾阶面7,缀辂在阼阶面8,先辂在左塾之前9,次辂在右塾之前10。 

【注释】

1.越玉五重:于天子户室列美玉五重。越,发语词,于也。玉有五德,《礼》“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坠,礼也;孚尹旁达,信也。”古代帝王多以五德配五行,为王者受命之运。《尚书·甘誓》“有扈氏威侮五行”。[疏]“五行,谓水、火、金、木、土也,分行四时,各有其德。”

2.陈宝:陈历代帝王所宝之玉器,以歆享于祖也。陈,布也。《诗》“陈馈八簋”。宝,宝器,谓大器也。《左传》“重之以大器,寡君敢辞玉。”《周礼》“凡国之玉镇大宝器藏焉,若有大祭,则出而陈之,既事藏之。”祀典之禘祫皆循此礼也。

3.赤刀:郑玄云“赤刀者,武王诛纣时刀,饰以赤,周之正色。”大训:《尚书》纪三代帝王事迹,有典谟训诰誓命。训辞惟有《伊训》一章。大训即此训词也。弘璧:大璧。弘,大也。琬琰:谓琬圭、琰圭也。《孝经序》“写之琬琰,庶有补于将来。”(琬圭:圭之宛转其首为圜形者。《周礼》“玉人琬圭九寸而缫,以象德。”言诸侯有德,王命赐之,使者执琬圭以致命也。琰圭:圭之锐上者。《周礼》“琰圭九寸,判规以除慝,以易行。”言诸侯有为不义,使者征之,执以为瑞信也。

4.大玉:大玉石。郑玄云“大玉,华山之球也。”夷玉:王肃云“夷玉,东方之美玉。”天球:玉名。雍州所贡之玉,色如天者。河图:伏羲氏王天下,龙马负图出于河,遂则其文以画八卦。其文一六居下,二七居上,三八居左,四九居右,五十居中。

5.胤(yìn):古国名。《尚书·胤征》“胤侯命掌六师”。舞衣:谓舞者之衣。大贝:美贝也。《尔雅疏》“西伯既戡黎,纣囚之羑里,散宜生之江浦之间取大贝,大如大车之渠,以赎其辠。”鼖(fén)鼓:大鼓也。《周礼》“以鼖鼓鼓军事”。鼖,亦作贲。《诗》“贲鼓维镛”。

6.兑之戈、和之弓、垂之竹矢:兑、和、垂皆古之巧人也。分别以善制戈、弓、矢闻名于世。

7.大辂(lù):大车也,即殷路。亦作大路。《礼》“大路,殷路也。”宾阶面:谓宫殿西阶之下。宾,谓以宾礼相亲也。《尚书·舜典》“宾于四门”。

8.缀辂:谓天子座驾也。阼阶面:宫殿东阶之下。阼,主阶也。阼阶,东阶也。古者宾主相见,宾自西阶,主人东阶。见《仪礼·乡射礼注》。因答酢宾客,故曰阼阶。

9.先辂:谓国老、尊长者之辂。《孟子》“疾行先长者”。塾(shú):门侧堂也。

10.次辂:亦作次路,大车也。庶老、尊长者之辂。

【译文】

于天子户室列美玉五重,陈历代帝王所宝之玉,以歆享于天地神祇。赤刀、大训、弘璧、琬琰陈列在西序;大玉、夷玉、天球、河图陈列在东序。胤地的舞衣、大贝、鼖鼓陈列在西房;兑氏之戈、和氏之弓、垂氏之竹箭陈列在东房。大路车停放在宫殿西阶之下,天子的座驾停放在宫殿东阶之下,国老们的先辂车停放在左门侧堂之前,庶老们的次路车停放在右门侧堂之前。

【原文】

二人雀弁执惠1,立于毕门之内2。

四人綦弁3,执戈上刃4,夹两阶戺5。

一人冕执刘6,立于东堂7;一人冕执钺8,立于西堂。

一人冕执戣9,立于东垂10;一人冕执瞿11,立于西垂。

一人冕执锐12,立于侧阶。 

【注释】

1.雀弁(biàn ):与“爵弁”同。制如冕而无旒。其弁版亦广八寸,长尺六寸,惟冕版后高而前下。弁版前后平,色赤微黑,如爵头然,故谓之爵弁。刘昭《后汉志》谓爵弁之制,尤古于冕。雀,言其色如雀也。如雀弁、雀饰。弁,冠名。古吉礼之服用冕,通常礼服用弁。状如两手和抃时,故名。有皮弁、爵弁之分,皮弁为武冠,爵弁为文冠。执:持也。《尚书·武成》“执豆笾”。惠:亦作“鏸”。三隅矛谓之鏸,侍臣所执兵也。

2.毕门:路寝门也。

3.綦(qí)弁:冠名。苍艾色皮弁。綦,苍艾色也。《诗》“缟衣綦巾”。

4.执戈上刃:四人持戈,上刃向外而立。

5.戺(shì):堂廉曰戺,谓阶之两旁自堂至地斜安一石,掩阶齿而辅之者。

6.冕:大夫以上冠也。邃延、垂旒、紞纩。刘:兵器名。

7.东堂:东厢前堂。

8.钺(yuè):古兵器,大斧也。《尚书·牧誓》“王左杖黄钺”。

9.戣(kuí):古代戟一类的兵器。

10.垂:与“陲”同,堂之尽处近阶者也。东垂:犹言东边。指堂之东边也。

11.瞿(qú):兵器,戟属。亦作“戵”。

12.锐:兵器,矛属。上述七种兵器,皆为长兵器。

【译文】

二人头戴雀弁,手持三隅矛,站立在路寝门之内。

四人头戴綦弁,手持长戈上刃向外,在堂廉石阶前侍立。

一人头戴冠冕,持刘,立于东厢前堂;一人头戴冠冕,持钺,立于西厢前堂。

一人头戴冠冕,持戣,立于东堂尽头;一人头戴冠冕,持瞿,立于西堂尽头。

一人头戴冠冕,持锐,立于侧阶。

【原文】

王麻冕黼裳1,由宾阶隮2。卿士邦君麻冕蚁裳3,入即位4。太保、太史、太宗皆麻冕彤裳5。太保承介圭6,上宗奉同、瑁7,由阼阶隮;太史秉书8,由宾阶隮,御王册命9。曰:“皇后凭玉几,道扬末命10,命汝嗣训11,临君周邦12,率循大卞13,燮和天下14,用答扬文、武之光训15!”

【注释】

1.王:康王。麻冕:缁布冠也。以三十升布为之,升八十缕,细密难成者。《论语》“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黼裳:黑白相间的衣裳。裳,下帬也。《诗》“绿衣黄裳”。

2.宾阶:西阶也。隮(jī):与“跻”同,登也。

3.卿士:春秋时官名,有二义。(一)泛指卿、大夫、士而言者。《尚书·洪范》“谋及卿士”。[疏]“郑玄云:‘卿士,六卿掌事者。’然则‘谋及卿士’,以卿为首耳,其大夫及士亦在焉。”(二)专指执政者。《左传》“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注]“卿士,主卿之执政者。”邦君:诸侯也。蚁裳:以色玄如蚁,故以蚁名之。

4.即位:就席也。

5.太保:官名,三公之一。位次太傅,历代皆置之。贾谊曰“保,保其身体。”一说,保,保安天子。太史:官名。三代为史官及历官之长。又即左史,为记动之官。秦汉至南朝,太史并属太常,隋置太史监,唐改监为局,元曰太史院,与司天监并立,明清以来,以天文占候之事,归钦天监,史馆事亦多以翰林任之,故俗称翰林为太史。太宗:即大宗伯也,古六卿之一。《周礼·春官》有大宗伯。《尚书·周官》“宗伯掌邦礼。治神人,和上下。”旧称礼部尚书为大宗伯,侍郎为宗伯。彤裳:红色衣裳。彤,丹饰也,赤也。

6.承:奉也。介圭:大玉也。《诗》“锡尔介圭”。

7.上宗:即太宗。奉:敬以持之也。同、瑁:同爵、玉瑁也。同,酒器,爵名。周有五同。见《辞源》。瑁,天子所执玉,以合诸侯之圭者也。因冒于其上,故曰瑁。通作冒。《周礼》“天子执冒四寸”。

8.秉书:执先王顾命册书。秉,执也。《诗》“士与女,方秉蕳兮。”

9.御王册命:向康王进奉册命。御,进也;凡进奉于天子皆曰御。册命,符命也。封爵所受之文曰册。

10.皇后凭玉几,道扬末命:言成王将崩而有训词也。皇,大也。后,君也。凭,依倚也。道扬,宣扬也。末命,临终之遗言也。

11.嗣训:继承遗训。

12.临君周邦:君临天下、统治周邦。临,居上视下也。《诗》“上帝临女”。君,尊也。

13.率循大卞:循由祖宗之大法。大卞,大法。率,循也。循,由也。率循也。《礼》“卿大夫以循法为节”。

14.燮(xiè)和天下:谐和天下万邦。燮,和也。《尚书·周官》“论道经邦,燮理阴阳”。

15.用:以也。答扬:报答、弘扬也。答,报礼曰答。如答拜。扬,发也,显也。《易》“扬于王庭”。光训:谓英明伟大的教诲。光,光明也;广也,大也。训,教诲也。《尚书·周官》“仰惟前代时若,训迪厥官。”

【译文】

康王头戴麻冕,身着黑白相间的黼裳,从西阶进入宫殿。公卿大夫及诸侯头戴麻冕,身着黑色的蚁裳,进入宫殿就席。太保、太史、太宗皆头戴麻冕,身着红色的彤裳。太保手持介圭,太宗手持同爵、玉瑁,从东阶入殿;太史手执先王顾命册书,从西阶入殿,向康王进奉册命。说道:“伟大的先王临终前手凭玉几,宣布了遗言,诰命大家要您继承他的遗训,君临天下,统治周邦,要卿大夫以循由大法为节,谐和天下万邦,以德政报答和弘扬文王、武王英明伟大的教导!”

【原文】

王再拜,兴1,答曰:“眇眇予末小子2,其能而乱四方以敬忌天威!3”乃受同、瑁。

王三宿,三祭,三咤4。上宗曰:“飨5”。

太保受同,降,盥6,以异同秉璋以酢7。授宗人同,拜8。王答拜9。

太保受同,祭,哜,宅10。授宗人同,拜,王答拜。

太保降,收11。诸侯出庙门俟12。

【注释】

1.兴:起也。

2.眇眇:细也,末也。《汉书》“朕以眇身,护保宗庙。”予末小子:康王谦辞。古者天子自称曰“予小子”。周公亦自称予小子旦,皆对于先王而言。后世平人亦有自称小子以示谦者。《尚书·汤誓》“非台小子”。

3.其:庶几,希望之辞。能而乱四方:谓万民顺习而天下大治也。能,顺习也。《诗》“柔远能迩”。敬,恭也,在貌为恭,在心为敬。忌,敬也;惮也。《左传》“民之有辟,则不忌于上。”天威:上天之威严也。

4.三宿:《孟子》“予三宿而后出昼,于予心犹以为速。”《后汉书》“浮屠不三宿桑下,不欲久生恩爱,精之至也。”后因用三宿以表恋恋不舍之意。[元好问诗]“结习尚馀三宿恋”。宿,留也。停留也。三祭:三为祭酒。古时会同飨燕,必尊长先用酒以祭。故凡同列中以齿德相推者,曰祭酒。如齐宣王时,荀卿三为祭酒。见《史记本传》。祭,祀神、祀祖皆曰祭。三咤(zhà ):三奠爵。谓三次奠爵于神前也。咤,奠爵曰咤。

5.飨:与“享”通,享受也。此谓神明歆享之也。

6.太保受同,降,盥:谓太保接过同爵,退出,盥洗。洁祀之礼也。

7.以异同秉璋以酢:以另外的同爵、半圭用作酬酢,答谢天子。天子以同、瑁,太保以同、璋。璋,半圭曰璋。《周礼》“大宗伯以赤璋礼南方,又玉人有大璋、中璋、边璋等,大小厚薄不同,因所用之事而异,亦以为瑞信之物也。酢,客酌主人也。《诗》“酌言酢之”。

8.授宗人同,拜:然后,将同爵交给同族之人,拜手致谢。授,付也,谓以手付与之也。宗人,同族之人也。《礼》“宗人授事”。《后汉书》、《明史》皆称皇族为宗人。拜,拜手也。先以两手下拱至地,乃以头顿至手。头不至地而至手,故曰拜手。又谓之空首。《尚书·洛诰》“周公拜手稽首”。(稽首:至敬之礼。稽,拜首至地。)

9.答拜:不受其拜而答之也。《礼》“君于士,不答拜也,非其臣则答拜之。”

10.哜(jì ):谓既祭而尝之也。宅:居也,谓退居于席位也。

11.收:结束曰收。如文曰收笔,事曰收场。

12.庙门:殿门,路寝门也。庙,王宫之前殿曰庙,如廊庙、庙堂。俟:待也。《礼》“在官不俟履,在外不俟车。”

【译文】

康王面对先王册命,行至敬之礼,起身,回答道:“我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天子,希望能够顺应民意而治理天下,以赤子之心敬畏于上天之威严!”于是,接受太宗奉上的同爵、玉瑁。

成王恋恋不舍地三次停留,三为祭酒,三次奠爵于神前。太宗大声呼道:“歆享”。

太保接过同爵,退出,盥洗,以另外的同爵酌酒持半圭答谢成王。再将同爵交给同族之人,对康王拜手致谢。然后康王答拜。

太保再接过同爵,酌酒祭祀成王,品尝之后,退居于席位。再将同爵交给同族之人,对康王拜手致谢。然后康王又答拜。

太保退出,结束典祀。诸侯亦退出殿门迎候康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