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反思“喂食”现象,探寻“教学”真谛!

 木香草堂 2020-06-13

                         反思“喂食”现象,探寻“教学”真谛!

 

      陶行知在武汉大学演讲:“我认为,教育就像喂鸡一样。先生强迫学生去学习,把知识硬灌给他,他是不情愿学的。即使学也是食而不化,过不了多久,他还是会把知识还给先生的。但是如果让他自由地学习,充分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那效果一定好得多!”

      现实生活中,婴儿不能自己进食,父母先嚼碎后再喂给他吃。随着年龄的增长,父母拿着筷子将食物直接送到婴儿口中。最后,孩子自己用筷子获取食物。在整个变化过程中,逐步实现了有全喂到少喂,最后是不喂。

    反思我们的教学,低年级学生知识基础薄弱,需要教师吸取知识后再传给学生。随着年级的增加,教师讲得减少,学生自学增多。最后,达到自学占绝大多数,讲解几乎为零。逐步实现了由多教到少教,最后是不教,达到了教是为了不教之目的。

     仔细分析父母、孩子和食物这三要素,类似教学中教师、学生和知识。在教学中教师站在何处?充当什么角色?

     好的先生不是教书,即教师不能只念课本;不是教学生,即教师不能当知识的二传手,把知识转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即让学生和知识直接建立联系,教师只是一名旁观者,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看”学生如何学,“找”学生何困惑,“帮”学生解疑惑,“使”学生学会学。

     可见,学习如吃饭,首先要明确谁吃饭?谁学习?教师和父母站在何处?学生是否需要帮忙?何时帮?如何帮?吃饭的是孩子,学习的是学生,教师和父母只是助手!

     何时帮?教师之教,相机诱导。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手,在学生学有困难时就要出手相助,而且仅仅是一个帮字,不能“替代”。

    如何帮?帮学生找疑点,找堵点,找混点,帮学生拨云见日,指点迷津,点石成金。

      喂是为了不喂,旨在培养会吃饭的能力;教是为了不教,旨在培养学生会自学的能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