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86年,时值宋太宗雍熙三年,赵光义通过总结高粱河北伐惨败的教训,精心谋划一场规模更大的伐辽大业。宋辽之间原本没有深仇大恨,所有矛盾的根源无外乎宋朝历代帝王念兹在兹的“幽云十六州”。 宋朝的伤——幽云十六州中原尚处于五代十国时,后唐河东节度使迫于末帝李从珂的压制,决定扯旗反抗后唐。由于石敬瑭偏据河东,与整个后唐的朝廷军实力相差太远。唯一的出路便是找靠山,当时能够起到钳制中原力量的只有雄据北方的契丹辽朝。石敬瑭便将目标锁定辽朝,以出让赵德钧所在的幽云十六州为条件,获取辽朝的支持。这里要注重说明,幽云十六州不是从石敬瑭手里,而是在赵德钧的掌控内,石敬瑭属于慷他人之慨。 石敬瑭用赵德钧的幽云十六州给自己谋取后晋的建立。石敬瑭自己没有想到,他的这份慷慨举动将宋朝带入无边苦海。从此中原地区的北方门户洞开,游牧民族再想侵扰中原便可以长驱直入。太祖太宗都是马上天子,结束五代十国建立赵宋后,希望能够携灭北汉之余威,一举攻下幽云十六州。结果两次北方,一次高粱河战役,宋军惨败;一次是雍熙北伐;还是宋军惨败。杨业便是在雍熙北伐的过程中,弹尽粮绝被俘后,绝食而亡以明志。 出卖杨业的主角是监军王侁雍熙北伐一共分为3路,主力有名将曹彬率领,直奔幽州城牵制辽军主力,打算与辽军决一死战。再由米信率领奚族人和潘美、杨业的偏师以幽云十六州周边小城为突破口配合曹彬。结果曹彬的主力还没到达幽州城下,由于缺乏粮草只好下令全军在宋辽边境安营扎寨。中路军的处境也很惨烈,因为米信独断专行,造成战略失误,中路军米信一部也全部败退下来。 三路大军中,唯有潘美、杨业、王侁的西路军进展顺利,一举拿下幽云十六州中的4个州郡,包括:云州、应州、寰州、涿州、朔州。西路军一举长驱直入,深入到辽朝控制的区域。按照原计划,将来西路军要与曹彬东路主力、米信中路共同会师幽州城下。然而,战事发展到现在,很明显宋太宗的作战计划可以宣告失败,太宗赵光义急忙给西路军下令,让潘美杨业赶紧撤兵。 撤兵没有问题,此时辽朝在西路的兵力很少,不具备与宋军决战的程度,辽朝的主力基本上以顶住曹彬东路为主。潘美也是一代名将,完全有能力组织退兵。但是,宋太宗给西路军一个附加条件:带着云州、应州、寰州、涿州的汉人百姓一同撤回宋境。 宋太宗给西路军的撤军条件实在太难。宋军主要以步兵为主,辽朝以骑兵为主。双方原本在兵种的机动性上存在很大的差距,步兵撤军若是谋划不周全,很容易被骑兵咬上追着打,何况再带上四个州郡的百姓,那么此时宋军的行军速度变成乌龟慢爬。 潘美很纠结,召集副将杨业和监军王侁一起商讨如何执行诏令。杨业不愧为一代名将,他认为:四城百姓全部保全实在太难,但圣上的诏令不能违抗,最保险的策略是梯次撤退,四个州郡由南往北的排列顺序是朔州、寰州、应州、云州。杨业建议宋军先去寰州,让朔州的百姓收拾撤退;再去应州设防,让寰州百姓撤退;最后直奔云州,掩护应州百姓撤退。最后大不了只有云州百姓无法撤退,西路军也算是完成四分之三的任务。 监军王侁听后,立即跳出来反对,战场上非赢即输,哪有完成四分之三的说法,此时应该去找辽军主力决一死战。因为杨业是北汉降将出身,所以监军王侁随即讽刺杨业“莫非有他志”。杨业内心无法接受,叹息说“监军要治业于死地,业唯有以死明志”,转身向潘美索要8000精锐前去与辽军决战。临行之际,杨业对潘美说,主力千万不要出城,我带领8000人马前去拖住敌人,且战且退,你们作为后援在陈家谷一带设下强弓劲弩,一击打退辽兵。 潘美允诺,杨业率军出发。半晌过后,王侁不见辽军的踪影,以为杨业成功击退辽军,为了抢点功劳,王侁率领陈家谷的伏兵主动出击,结果刚出谷口便被辽军杀得大败而归,又看到一些宋兵负伤而归,王侁以为杨业战败而亡,便怂恿潘美赶紧撤军。潘美没有经得住潘美的唆使,带领西路军撤回宋境。等杨业拼死战到陈家谷时,不见宋军一兵一卒,知道自己成为宋军的弃儿。 杨业仰天长叹,奋勇杀敌直到人困马乏被擒。最终,身处辽营三日不食、以死明志。 杨业后人的去向杨业的后人不像评书演义说的那样有“七龙八虎”。杨业的儿子除杨延昭与杨延玉以外,基本上都不具备带兵打仗的将才。二子杨延玉在雍熙北伐陈家谷一战中,不幸战死沙场。 长子杨延昭原本陪伴父亲共同进退,结果让杨业训斥,让他带领随从退回宋境向朝廷禀报陈家谷的经过,为自己昭雪沉冤。杨延昭返回朝廷后,太宗得知内情大怒,主帅潘美连降三级,监军王侁革职充军用不续用。 杨延昭后来,接替父亲杨老令公的官职,一直戍守边疆,官至保州巡检使。特别是澶渊之战时,杨延昭率领部众取得遂城大捷。后来宋辽达成澶渊之盟,宋辽再无战事,杨延昭调任高阳关副都部署,大多相当于文职工作。 杨业的另外还有5个儿子,分别是杨延浦、杨延训、杨延瑰、杨延贵、杨延彬,此兄弟5人都是供奉官和殿直等闲散官职。杨延昭以后,杨家基本上淡出历史舞台,不再过问兵事。南宋时期,岳飞部下曾有一员名将叫杨再兴,历史传闻是杨家将的后人,但缺乏史记文献家谱支持,也就无从考证。 后人曾有词评价杨家将说:三代保国血战,雁门外,故道悲鸣。满门皆忠烈,百姓记浊清。足以见得,杨家将虽然过去多年,满门忠烈的事迹一直备受后人追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