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使者赶到巡游边塞的隋朝车队传达紧急情报,隋炀帝:快改变行程

 读史思悟 2020-06-13

晴天霹雳

公元615年秋天,在汾阳宫度完暑假的隋炀帝杨广正在巡游大隋的北方边塞。这一天,一位风尘仆仆的信使飞马赶到熙熙攘攘的皇帝车队,送来了一个令隋朝君臣大惊失色的消息。

“突厥始毕可汗亲率大军数十万,准备袭击陛下的车驾。”

信使是和亲突厥的隋朝义成公主秘密派来的。这位出身隋朝宗室的女子虽然已经成为了突厥始毕可汗的妻子,但仍是一直心向祖国。在突厥,作为可汗的妻子“可贺敦”,义成公主有参与军政大事的权力,由她送来的信息,其可信度值得信赖。

黑云压城




隋炀帝及群臣得到消息后大为震惊,连忙改变行程,率部赶到雁门凭城固守。

不久,铺天盖地的突厥大军便将雁门重重围困。望着黑压压一眼望不到边的敌军,隋军上下深感“黑云压城城欲摧”,顿时人心惶惶。
更糟糕的是,雁门只是一座小城,城中守城器械短缺到需要拆民房来弥补的地步,粮食只够十几万军民吃二十天左右。如果始毕可汗沉住气长围久困,城池的陷落只是时间问题。
城中窘迫,外面的突厥大军攻势又极为凶猛,丝毫不给隋炀帝这位万乘之君一点面子。突厥人的箭支一度都射到了隋炀帝的面前,吓得他抱着儿子赵王杨杲不住地哭泣,把眼睛都哭肿了。危急时刻,他甚至还萌生了率一支骑兵弃城突围逃走的荒唐念头。

劫后余生




幸运的是,纳言苏威、民部尚书樊子盖等人一针见血地指出,隋军仍有余力守城而突厥人擅用轻骑,若是隋炀帝草率奔逃出城则容易陷入狼狈的境地,到时候后悔也晚了。隋炀帝自然也怕出城后被突厥人追捕,只得设法激励将士拼死守城,并按大臣建议向义成公主派出使者求助,同时诏令天下募兵勤王。

最终,依靠义成公主向始毕可汗谎报突厥北边有敌情,加上隋朝勤王援军的陆续到来,始毕可汗决定撤围,使隋炀帝逃过了一劫。

胆小懦弱是为何?




值得注意的是,此战中隋炀帝的表现实在是令人大跌眼镜,不但“大惧”,还有抱着孩子痛哭甚至意图弃城逃亡等种种胆小怯懦的窝囊表现,与他此前那种意气风发、雄心勃勃的形象反差极大。是《隋书》《资治通鉴》等史书在刻意贬低、丑化他,还是征伐高句丽屡屡失败、国内群雄蜂起的现状令他意气消沉、胆略尽失呢?

后朝所编的史书,贬抑前朝在所难免。若是抛开史书的倾向性不提,我想隋炀帝的窝囊表现大致可以归罪于放纵享乐与挫折的打击
一方面,隋炀帝在夺太子位时长期压抑本性,为了讨好父母,天天伪装成生活俭朴、不好女色的贤明形象。等到身居帝位时又逢太平盛世,正可以放纵自己骄奢淫逸、享乐无度。他大兴土木、搜刮珍宝、四处巡游、广聚美人,在纸醉金迷的温柔乡里无法自拔。到了统治后期,昔日的雄心和意志在声色犬马之中早已消磨殆尽,精神和胆气在养尊处优的环境下也萎靡不堪,自然便失去了面对艰难困苦时的冷静和从容。
另一方面,早年平定江南、攻破吐谷浑的顺风顺水变成今日征讨高句丽的大败、贵族(如楚国公杨玄感)反叛和农民起义的大爆发,巨大的挫折和反差令好大喜功的隋炀帝在心理上难以接受,逐渐失去了面对现实的勇气。
此后,他用不理政务、严酷打击进言者等手段来麻醉自己、逃避现实,进一步加速了精神世界的崩塌,以至于在大难面前情绪失控,丧失了昔日的帝王气象。
放纵享乐与挫折的打击使隋炀帝杨广从即位后豪情万丈、征伐四方的英武之君沦为面对敌袭胆小怯懦、威严尽失的窝囊人物,在让我们扼腕叹息的同时,更需要我们引以为戒。

想看更多的历史感悟和有趣故事吗?↓按住下面扫一扫就可以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