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阻断胃癌的发病原因,从根源上防止胃癌

 NIUZHONGYUANyh 2020-06-13

国内胃癌高发,死亡率高,针对癌症,重在预防!胃癌预防也分三级预防,其中胃癌的一级预防旨在降低胃癌发病率,又分为病因学预防和发病学预防,本文着重介绍胃癌的病因学预防。

来源:微信公众号 王伯军大夫谈消化

作者:王伯军 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

阻断胃癌的发病原因,从根源上防止胃癌

国内胃癌发病率、死亡率高居恶性肿瘤第二,包揽了全球40%,且发病年龄越来越年轻化。针对癌症,重点在于预防,据研究1/3癌症是可以预防的,1/3癌症如能早期诊断是可以治愈的,1/3癌症可以减轻患者痛苦,延长寿命。积极做好胃癌的三级预防可以阻击胃癌!

一、何为胃癌的三级预防

胃癌一级预防,就是针对胃癌的病因学及发病学预防,目的在于降低胃癌发病率。

胃癌二级预防,就是“三早”,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目的在于降低胃癌死亡率。其关键是胃镜筛查,只有胃镜筛查,才能大大提高发现早期胃癌的机会。

胃癌三级预防,是指对胃癌患者采取积极措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促进患者康复。目的在于提高胃癌的生存率,提高生活质量。

胃癌三级预防中一级预防很重要!这是防止胃癌的发生。一级预防,包括:病因学预防、发病学预防,今天就与大家聊聊胃癌的一级预防之病因学预防

二、胃癌的病因学预防

就是针对胃癌病因采取预防措施,消除或避免致癌因素,这对预防胃癌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胃癌的发病原因到目前为止还不十分清楚,一般认为胃癌是多因素、多步骤、多阶段发展过程,由遗传因素、地理环境因素、饮食因素、幽门螺杆菌、精神因素等等多种因素引起,其中环境因素、饮食因素、幽门螺杆菌是引起胃癌的主要因素。

但对个人来讲,遗传因素、地理环境因素难以改变,饮食因素、幽门螺杆菌、精神因素能够自我控制,尤其要注意改善饮食,根除幽门螺杆菌。

1、改善饮食习惯预防胃癌

1)低盐饮食

据研究高盐饮食是诱发胃癌的不良饮食因素中的第一位因素。

高盐食物可直接损伤胃黏膜;使胃酸分泌减少,并抑制内源性前列腺素(胃黏膜的重要保护因子)的合成;刺激胃黏膜,使胃黏膜细胞经常分裂,增加形成胃癌的几率;高盐及盐渍食物中含有大量的硝酸盐,在胃内被细菌转变为亚硝酸盐,与食物中的胺结合成亚硝酸铵,这具有很强的致癌性。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成人盐摄入量<5克/天,但2016年统计国民膳食盐的摄入量为13.51g,是WHO推荐摄入量的2.5倍多。因此,我们应尽量减少盐腌食品的摄取,控制腌菜、酸菜、咸菜、咸鱼、咸肉、腐乳、各种酱料等盐渍食物,还要重视那些看不见的高盐食品,如鸡精、话梅、面包、面食、糕点等等。

2)戒烟、戒酒

香烟中尼古丁可通过多种机制损害胃黏膜(刺激胃黏膜下血管收缩和痉挛、胃运动功能失调、促进胃酸分泌、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等等)。

烟草中除含有尼古丁等外,还有相当量的致癌物质,如假木贼尼古丁、二级胺、二乙胺等。这些物质在体内可以合成亚硝酸基正尼古丁和亚硝基假木贼碱。亚硝胺类物质是众所周知重要的致癌物质,对多种癌症有明显的促发作用;吸烟又能降低人体的免疫力,所以,吸烟可诱发多种癌症,对胃癌的发生也有明显的促发作用。

酒精的化学成分主要是乙醇,乙醇能溶解胃粘液和生物膜,削弱胃黏膜保护屏障;促进胃酸的分泌;并可直接损伤胃黏膜。

3)避免烟熏、油炸和烘烤食物

这类食物制作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多环芳烃污化合物,其中很多都具有强弱不同的致癌性。食物以红烧,清炖为好。

4)避免霉变食物

环境潮湿食物易发霉,真菌毒素污染为强致癌物质。

5)要按时进食

要按时进食,进食八分饱,细嚼慢咽,不宜进食过于粗糙和过于刺激食物。

6)多食用新鲜蔬菜、水果等

多食用新鲜蔬菜、水果、豆制品、牛奶、大蒜、绿茶(注意:但已有胃病患者不宜喝绿茶)等等有助于预防胃癌,与胃癌发病率呈负相关,是预防胃癌的理想食品。因为这类食物含有的胡萝卜素、维生素C、A、E或酚类,具有抗癌性、抑制胃肠道肿瘤的作。富含维生素饮食的有益作用似乎在早期叶酸和硒缺乏的情况下特别明显。

2、根除幽门螺杆菌

2019年《中国幽门螺杆菌根除与胃癌防控专家共识》明确指出: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我国胃癌的主要病因;再次强调除非有抗衡因素,对所有的感染者均应予以根治;根除幽门螺杆菌应成为胃癌的一级预防措施。

大量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胃癌发生的先决条件、必要条件;幽门螺杆菌对胃癌发生的影响强于任何环境因素,是目前预防胃癌最重要的可控的危险因素;根除幽门螺杆菌就能明显降低胃癌发生率。近期发表一项荟萃分析显示根除幽门螺杆菌后胃癌发病率下降为0.53。国内大陆大样本研究显示根除幽门螺杆菌可使胃癌发生率总体降低39% 。

公认根除幽门螺杆菌最佳时机是在胃黏膜萎缩出现之前,这几乎可完全消除肠型胃癌(占极大多数胃癌)发生风险。

已发生胃黏膜萎缩、肠化生者根除幽门螺杆菌只能部分逆转萎缩、肠化生,但对大多数人的萎缩和肠化生尚能稳定,可避免病情进一步加重,由此可减少胃癌发生。因此,即使胃萎缩后再除菌仍然可获益。

近期香港一项队列研究显示:60岁或以上人群,根除幽门螺杆菌仍然可以降低胃癌发病风险,这个作用在10年后会更加明显。

研究搜集了香港医院管理局的数据库,纳入从2003年1月至2012年12月接受克拉霉素根除治疗的幽门螺杆菌感染者73237例,并对纳入人群的胃癌发病率与当地的预期发病率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与一般人群相比,接受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的60岁或以上感染者的胃癌风险显著降低。当根据幽门螺杆菌治疗的时间对数据进行分层时,在根除治疗10年后甚至更长时间内,40~59岁组和60岁或以上组的胃癌患病风险显著低于一般人群。

即使已患有胃癌的患者根除幽门螺杆菌也能显著降低以后胃癌的再发生。

胃癌以后再发生胃癌,医学上叫“异时性胃癌”,就是距第一个胃癌发病时间超过6个月的,发生在胃另外一个部位的第二个原发胃癌。

韩国一项前瞻性、双盲、安慰剂-对照的随机试验,共纳入470例患者,所有患者均因早期胃癌或高级别腺瘤行内镜下切除术后接受了抗生素或安慰剂的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结果表明,中位随访期5.9年内,抗生素治疗组患者罹患异时性胃癌的比例显著低于安慰剂组。我国香港人群干预研究结果表明,根除幽门螺杆菌可降低异时性胃癌、胃癌发生风险约50% 。

因此,根除幽门螺杆菌可预防胃癌的发生,当然越早根除获益越大,在萎缩肠化发生以前根除,可以预防极大多数胃癌;即使在萎缩肠化发生以后、60岁以上老年人、甚至已患胃癌的患者根除幽门螺杆菌也能减少胃癌、异时性胃癌的发病率。

3、精神因素

精神心理因素也是诱发胃癌的一项重要危险因素。精神过度刺激、好生闷气者易发生胃癌,这可能与降低自身免疫功能有关。

调查显示,压抑、忧愁、思念、孤独、抑郁、憎恨、厌恶、自卑、自责、罪恶感、人际关系紧张、精神崩溃、生闷气、压力过大等会使胃癌危险性明显升高。而开朗、乐观、活泼者危险性最低。

因此,保持心情愉快、减少压力,对防止胃癌也很重要。

总之,虽然胃癌发病因素目前尚不十分清楚,但饮食因素、幽门螺杆菌、精神因素可以确定是胃癌发病的重要因素,并且是可控因素,对其进行针对性防控是能够明显降低胃癌的发病风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