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叫“周而不比”和“比而不周”

 背后国文 2020-06-14

《论语·为政篇第二·一四》,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钱穆译】先生说:“君子待人忠信,但不阿私。小人以阿私相结,但不念信。”

【杨伯峻译】孔子说:“君子是团结,而不是勾结;小人是勾结,而不是团结。”

【傅佩荣译】孔子说:“君子开诚布公而不偏爱同党;小人偏爱同党而不开诚布公。”

《说文》曰:周,密也。比,密也。段本《说文注》,其本义谓相亲密也。余义俌也,及也,次也,校也,例也,类也,频也,择善而从之也,阿党也,皆其所引申。二人为从。反从为比。

从上面看,“周”的解释各不相同,“比”的解释基本一致,偏爱,勾结,阿私等。如果从“比”倒推过去,就应该不难发现“周”如何解释了。因为二者互为相反的关系,比是勾结、偏爱,那么“周”应该是周全、普遍的意思。

朱熹在《论语集注》中注道:周,普遍也。比,偏党也。皆与人亲厚之意,但周公而比私耳。君子小人所为不同,如阴阳昼夜,每每相反。然究其所以分,则在公私之际,毫厘之差耳。故圣人于周比、和同、骄泰之属,常对举而互言之,欲学者察乎两闲,而审其取舍之几也。是说“周”是为了公,“比”是为了私。君子与人团结在一起,是出于公心,而不为私。小人反是。

由本章形成了现代汉语的二个词语,一个是周比,是指结党营私。另一个是比周,它可以指结党营私,也可以是指集结、联合,也可以作亲近讲。

举几个例子来说明一下“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颜渊篇第十二·五》,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司马牛很忧愁,说:“别人都有兄弟,就是我没有。”子夏说:“我听到的说法是:‘死生各有命运,富贵由天安排。君子态度认真而言行没有差错,对人谦恭而往来合乎礼节,那么四海之内的人都可以称兄道弟。’君子又何必担心没有兄弟呢?”君子为什么能和四海之内的人都可以成为朋友,是因为出于公心,依礼遵义行事。

《卫灵公篇第十五·一七》,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孔子说:“君子以道义为内心坚持的原则,然后依合礼的方式去实践,用谦逊的言辞说出来,再以诚信的态度去完成。这样做,真是个君子啊!”什么是君子?是因为君子有为人处事的原则,坚守义,依循礼,言语谦逊,行为诚信。

再如《里仁篇第四·十O》,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孔子说:“君子立身处世于天下,无所排拒也无所贪慕,完全与道义并肩而行。”君子行事完全按照道义,这是最基本的原则,至死不渝。

然而小人恰好相反,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篇第四·一六》)孔子说:“君子能够领悟的是道义,小人能够领悟的是利益。”小人心里时刻考虑是利益,所以才会有结党营私。

也因为君子和小人行为相左,所以他们的表现也迥然不同。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篇第十三·二三》)孔子说:“君子协调差异,而不强求一致;小人强求一致,而不协调差异。”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子路篇第十三·二六》)孔子说:“君子舒泰而不骄傲,小人骄傲而不舒泰。”

最终虽然他们生活在同一社会中,出现的结局就是“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述而篇第七·三六》君子心胸光明开朗,小人经常愁眉苦脸。一目了然,想掩饰都掩饰不了。

平常我们看人识人,判断一个人是否为君子,就看一个人的胸襟,一个人的修养,有胸襟,修养高,说明这个人秉持的是公心,坚守的是道义,行事“周而不比”和“和而不同”,表现“泰而不骄”和“坦荡荡”。如果一个人时刻只想着自己,做任何事都只考虑自己的利益,当然是非君子,也非小人莫属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