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广战绩,无法跟卫青、霍去病比,但为什么后世诗人更喜欢李广?

 袁载誉 2020-06-14

 已经专业科普历史10年了 

文案策划、监制:袁载誉;文案:马靖红

《木兰诗》中有一句是这样说的,“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自古以来,戍守边疆的士兵和将军们都肩负着重要的责任,生活艰苦,朝不保夕的同时,也免不了“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思乡之愁。

古往今来,对于这些驻守边疆的将士,总有诗人忍不住感怀。而在汉朝的诸位名将中,比起卫青和霍去病,李广好像更容易引起他们的怀念,王昌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高适“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但是就功绩和地位而言,李广却及不上卫、霍二人。那么,为什么后世诗人更多地在诗词中感怀李广呢?

抵不过的功绩

李广、卫青和霍去病三人都是西汉时期的名将,在三人中,李广最年长,霍去病年纪最小。

相比卫、霍二人,李广成为武将是有家学渊源在其中的。战国末期击败燕国太子丹的李信,就是李家的先祖之一,而李家世代也以武学传家,其中箭术尤甚。作为李家子孙,李广的箭术也是数一数二的,《史记·李将军列传》就说他,“用善骑射”。而卫、霍二人任武官则是因为身世地位低下和后来成为外戚的原因。

虽然,李广从小习武,又有家学渊源,但卫、霍二人的武艺也不在他之下。在功绩方面,李广虽然是三朝元老,但却比不过后来居上的卫青和霍去病。

公元前129年,匈奴大举南侵,汉武帝分派四路人马迎击。其中,卫青和李广分别率领了一路人马。李广带领士兵从雁门出发,打算击退匈奴。谁曾想,他们不仅没有完成既定的目标,反而被人多势众的匈奴打得七零八落,身为将军的李广更是被生生活捉。

《史记·李将军列传》记载,“广以卫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匈奴兵多,破败广军,生得广。”

被擒的李广只得假装死亡,蒙骗敌军,趁匈奴迷惑不注意时骑马逃走。然而,李广虽然逃离了匈奴的营寨回到汉,却不得不面对战败被擒,将士因他指挥不力而死伤众多的惩罚。朝廷判他“当斩,赎为庶人”。

反观卫青,这次战役虽然是他第一次带领这么多士兵,第一次上战场,但他的表现可谓是可圈可点。在一起被派出的四路人马中,只有卫青这一支大获全胜,给匈奴以迎头痛击。《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载,“青至茏城,斩首虏数百。”相比被贬为庶人的李广,卫青则被封为关内侯。

而霍去病的功绩则更不用多说,年纪轻轻地他第一次出征就斩杀匈奴贵族高官甚众。《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有言,“剽姚校尉去病斩首虏二千二十八级,及相国、当户,斩单于大父行籍若侯产,生捕季父罗姑比”。

不仅如此,相比兢兢业业为汉朝征战几十年的李广,霍去病仅凭十几二十岁的稚龄,花费几年时间就令匈奴失掉了大片土地,退守漠北,不敢来犯。

总的来说,相比卫青和霍去病,李广虽然为汉朝据守边塞多年,击退匈奴多次,但他的功绩确实比不上卫、霍二人。那为何后世诗人多在诗词中怀念李广而不怎么推崇卫、霍呢?

屡被怀念的原因

其实,严格来说并不是后世诗人在诗中提及李广比提及卫、霍二人多,相反,他们的诗中不乏这二人的身影,只是比较起来,他们对于李广的慨叹和感触总是更深一些。

王昌龄的《出塞》感慨,“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高适的《燕歌行》写着,“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严武的《军城早秋》中说,“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这些诗句,无一不表达着后人对李广的敬佩与赞叹,刻画出他的英姿与情态。而纪念卫、霍二人的诗句多是点到即止,引述他们的事迹,如“不拣花朝与雪朝,五年从事霍嫖姚”等。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是因为比起卫、霍二人因功获封,顺心顺意的人生,李广要悲惨许多。

他为大汉半生戎马,征战无数,但人生却大起大落,虽然也做官,但并未封侯拜相。他荣耀过,也落魄过,他做过太守,也被贬为庶人过,他有因战功而被嘉奖的时候,也有因失败而被贬斥的时候。而最终,他满腔的报国之情无处安放,甚至在大漠中迷路,没有参加战斗还要被论罪。为此,操劳半生的他因羞愤而自刎。

两相对比,李广的人生经历更容易引发世人的感慨,也更容易引起郁郁不得志、有才无伯乐、不被重用的后世诗人共鸣。故而,后世对于李广的感慨于怀念更深重一些。

参考资料:百科词条“李广”、“卫青”、“霍去病”

七十列传·李将军列传

七十列传·卫将军骠骑列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