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邢台老沙河城街巷系列》之 扫帚街

 社会学者胡顺安 2020-06-14

喜欢请点击上侧的关注

《邢台老沙河城街巷系列》之 扫帚街

胡顺安

  扫帚街,位于沙河城北街北段的路东,东西走向,长260余米,宽约五米左右。西自南北主道,东达一片低洼空地,这片空地俗称东园畦(畦,当地人读xi)子,与陈家巷西端的西园畦子相对应,是县城内胡氏族人在民国之前的一块可以浇灌的农田之一(顺便说一句,沙河县古城池设计,状似金龟北卧,南衔沙河流水,名以金龟探水,或金龟戏水。城池内的四隅均称畦子,为城内雨季平时排洪蓄水之地,喻供金龟四足踏水之用)。

据考证,扫帚街西高东低,初步形成于明朝,早期系沙河城北街胡氏长子部分住宅侧间的一条雨季排水宽道,两侧没有正门。因为胡氏的早期住宅全部是坐东面西、朱门临街的多进四合套院。北街自古乃县城的风水宝地,按照堪舆学理论,路东又是上乘方位。故此,作为明清时期沙河县城内名门望族的胡氏住宅全部坐落在北街北段的路东,且多以石基的砖木瓦房建筑为主,宏伟庄重。

  胡氏住宅的这个排水通道一方面主要用于宅院的雨季泄洪,一方面兼作胡氏家人去东园畦子耕作的便路。由于雨水的长期冲刷和背阳多阴,这里极其坎坷难行。冬季,冰雪迟不消融;夏日,积水成洼,泥泞不堪,被称为沙河城内最难走的一条街。

坊间传说,清朝中晚期,北街胡氏长子后裔的第十五世某人因无嗣传承,位于水道东段北面的房产年久失修,日渐倾圮,成为废墟空地。城内胡氏族人商议在此建立小型宗祠,以便城内族人祭祀先辈等。

清末民初,沙河城周边农民经常进城出售一些自产的小商品。由于城内主道两侧的空间紧张,部分农民就借用胡氏这个相对宽绰的排水道沿途摆摊设点,售卖货物。这些农家产品以各种扫帚、条帚和芦苇编制的建筑席子为主,间或有手工鞋底、笊篱、筐子、餐具、炊具等其他日常生活用品。久而久之,人们以这里主售扫帚这个特色产品,而称之扫帚街。

    清朝末期,几个基督教徒购买了扫帚街东段路北的几间民房,改建成小型基督教堂。义和团运动爆发后被毁坏若干,剩余三间主房,权作活动场所。上世纪八十年代,基督教徒通过赎买,原址复建了基督教堂。

      1946年春,沙河县政府决定在扫帚街东部方位的古城墙挖开一个豁口,当作通往东边乡村的主路。扫帚街两侧的大片胡氏住宅被化整为零,按户分割给贫农。之后,为了行走方便,这些农户陆续沿路开门。而变化和影响相对最大的是,位于扫帚街东端路南的龙王庙后殿区域辟设文盲识字班和初等小学;北边部分民居倒塌之后的废墟建成沙河县邮电局(最东端),耶稣教堂改作沙河县简易医院(邮电局西邻),胡俭让旧宅设为沙河县防疫站,胡勤经院落南端一部分辟作养老院,北段一部分收作沙河县武装部。扫帚街逐渐成为沙河城往东出行的主要通道,一时间车水马龙,熙熙攘攘,每逢庙会集日尤其热闹。

  扫帚街两侧的早期建筑普遍是砖木结构的瓦房,近年来都翻盖成全砖墙壁,水泥外裱,混凝土整体浇筑顶部的平房,而且基本上都朝扫帚街临路开门。木头结构的房子,在扫帚街已经成为历史。

  

  2014年,怀有浓厚故乡情结的沙河城籍驴友达人苑卫红设法筹资,将多年泥泞难行的扫帚街路面全部水泥硬化,同时做好下水道排水,获得赞誉。如今的扫帚街可是旧貌换新颜,平坦好走,卫生整洁。无论是路面质量,还是街道外貌,扫帚街都堪称是沙河城街巷建设的标杆。

搜索关注微信公众号shunanhu,阅读更多内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