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是如何读懂《经济学人》的?

 wenxuefeng360 2020-06-14

这篇不是捷径方法论,没有灵丹妙药。

我想和你分享一下我读《经济学人》的心路历程,希望对你的英文阅读也有所启发。

1.

最开始知道《经济学人》这份报纸,是从孟庆伟 Justin 的人人网上。那时候他写了一个「品《经济学人》,习上乘写作」的专栏,我觉得内容挺高大上,也跟着读。当时也就是把《经济学人》当成词汇书学习。

2015 年 10 月,我在潮南支教,为偿还读研的学费贷款我开始做英语学习社群。那时候「知识付费」这个概念还没有,我从 0 到 1 瞎折腾,赏析《经济学人》:每天一篇,讲字词句段到篇章结构。每篇会花至少三个小时读、解构、写、录音。

现在想想都不知道当初哪来的勇气。那时候功力尚浅,自己也有一些问题,只能硬着头皮逼自己现学现卖。两个月后,我赏析《经济学人》的功力大增。

2. 

现在我试着总结一下我读《经济学人》的学习历程,关键词有两个:模仿、践行

对,就这两个,没有什么奇淫巧技。

模仿,指的是模仿过来人,模仿高手。当初我模仿的就是孟庆伟 Justin。

我一直认为别人能做 90 分的事情,我努努力一定也可以做 60 分。抱着这种心态我可以观察、学习优秀人是怎么做的,主要观察这样几点:

  • 他注意到了哪些问题?这些问题对我们自己的学习有什么启发?
  • 他遇到了哪些难题?他是如何解决这些难题的?
  • 他的挑选/总结套路是如何?他这样的做的目的是什么?
  • 我从他的总结中学到了什么?我可以如何模仿?

我看重的并不是这个人做了什么,而是为什么会这样做。在我看来,掌握了他人的解题思路、工具,才是最重要的。

我还记得当初读 Justin 的人人网日志,我做过这样的思考:

  • Justin 为什么对英语如此感兴趣?

我的观察和总结:是因为他很早就体会到英语是「有用」的,对我的启发是英语要用起来,才能有持久的乐趣和持续学习的动力。

  • Justin 的英文是怎么练的?

我的观察和总结:他会主动用英语并且寻求母语人士的反馈,他会主动开设口语课、写作课以教为学,他会读很多书和文章。我买了并且读了他人人网照片里推荐的所有书,比如 On Writing Well。

  • Justin 还有哪些值得我学习的品质?

我的观察和总结:他愿意主动帮助别人,比如主动帮别人解决问题、主动分享自己的所学。也是在他的鼓励下,我 6 年前开始写这个公众号。

通过模仿一个 role model,我走上了一条捷径。上路了,我有了自己的具体问题和经验,也对别人的方法有了更深的认识。最终我把别人的方法改进,结合我自己的特色,我也有了自己的方法论和学习系统。

3.

读《经济学人》这几年,我从未向他人问过、纠结过这些问题:

  • 读懂《经济学人》需要多少词汇量?

  • 读懂《经济学人》需要什么水平?

  • 要精读还是泛读?每天要精读几篇?

  • ......

我不在乎读懂《经济学人》需要多少词汇量,也不再乎需要多少背景知识;我只知道不懂的就想方法弄懂,只知道不管是精读还是泛读,我都要读懂呀。

我至今也回答不了上面的这几个问题,因为在我看来是假问题。和我现在健身一样,在没有行动前想太多只能延迟自己的行动。比如:每天要做多少运动?有氧还是无氧?体重到达多少才适合 XX 运动?是早上运动好还是晚上运动好...? 先别想这么多,动比不动强,在这个阶段,完成比完美更重要。

我如今也有很多「读不懂」的时候,不过大多数情况下我都能自己解决,这是因为在我的践行中,我不断总结我的问题和解决方式。比如我会问自己:我为什么没读懂这句话?

是单词问题吗?

如果觉得是,就去查词典。在查词典的过程中我总结了一套词典方案:用欧路这样的词典加载各类词库,配合 Google 搜索,基本上可以解决 90% 以上的问题。

是语法问题吗?

我观察这句话的语法特点,然后找语法类工具书查它可能是哪一类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我读了许多像 Practical English Usage、English Grammar in Use 这样的工具书,也总结了一套不纠结术语、以实用为主的语法体系。

是背景知识问题吗?

别说读英文,读中文我也会有背景知识问题啊,所以我不也不急。都啥年代了,想了解背景知识动手搜一下就好。你可能觉得我懂得多,其实只是我平时多花了几秒钟搜了搜。

自己努力后还是没有解决的问题,我就问别人,然后我会反思:我为什么自己读时没读懂呢?是忽略了上下文语境、还是对某个词的用法没理解到位?我下次该如何独立解决这样的问题呢?

就这样一次一次,我久病成医,至今也敢出来教如何读《经济学人》。

4.

如果让我只给一条阅读建议,我会说:能自己动手的一定要自己动手。

在我看来,很多「打卡」「精读笔记」都被玩坏了。

我支持打卡的初衷:设立小目标然后坚持下去。我支持精读笔记的价值:作为自己的学习记录。但我强烈反对为了打卡而打卡,把别人的笔记当成依赖。

网上许多所谓的「精读笔记」大多是单词讲解加翻译。我不明白为什么要让别人替你查单词呢?为什么一定要翻译出来?为什么不自己动手查词典,然后把注意力放在「理解」上?只有完全理解了才能去翻译是不是?

优质的翻译和词汇讲解更像是「参考答案」,你需要自己做完题后再对答案。如果自己还没有做题就去看参考答案,到头来是不会有什么真正长进。

所以,亲爱的:请不要把让自己提升的学习机会拱手让人。

自己动手才会对所学的内容有物理记忆、有情感支持。你更容易体会到遇到问题的沮丧和解决问题的开心。而正是这些沮丧和开心,才让我们变得更好奇,更愿意行动下去呀。

猜你还想读:

· 聊聊读《经济学人》的方法和误区

· 有关订阅《经济学人》的问题的回答

· 读不懂《经济学人》怎么办?如何高效学习地道表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