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季节一到,天气闷热又多雨,“湿邪”又卷土重来了,人体特别容易感受外界的湿邪;再加上夏季阳气开始闭藏,人体内的湿气就不容易运化出去,使得身体内外湿气交困。 一说到祛湿,很多人最先想到的就是红豆薏米。二者的确是祛湿的法宝,且早在《神农本草经》就有记载,薏苡仁能健脾胃、消水肿,久服可以轻身益气;红豆能利水、消肿、健脾胃,养炎夏火旺之心。 但是想除湿,仅仅有它们是不够的,需先分清类型,再对症解决! 湿气也分寒湿和湿热 中医专家表示,湿邪很少单独作战,既可以与寒邪作伍,成为寒湿;也可以与热邪勾结,变成湿热。 它们的威力则都不容小觑——轻则有损容貌、精力,如起床后四肢无力沉顿、头晕、皮肤油腻、爱长痘痘;重则会引起一系列疾病,如感冒、关节炎、糖尿病、高血压等。 而想祛湿却不知道自己是哪种湿气,寒湿的人用了湿热的方子是雪上加霜,湿热的人用了寒湿的方子则是火上浇油! ①看舌头:舌苔黄厚腻提示体内有湿热;舌苔白厚腻提示体内有寒湿、脾虚。 ②看尿液颜色:湿热体质的人小便发黄、味道重,或者会尿赤尿痛;寒湿体质的人尿液清,但尿量多,排尿次数也多。 ③看排便:湿热的人腹泻和便秘常常交替进行,拉肚子时也是迅猛无比,不腹泻时便便则比较黏马桶; 寒湿的人常常在吃了寒凉之物或者过于油腻的食物后拉肚子,而且小腹通常是凉凉的。 ④看脸色:湿热体质的人容易出油,脸上会有青春痘、痤疮等;而寒湿体质的人面色灰暗,眼睛比较容易浮肿。 ⑤闻体味:湿热体质的人容易出汗,且体味重,甚至有狐臭、脚臭、口臭等;寒湿体质的人即使出汗身上也没什么味道。 寒湿、湿热,如何针对性祛湿? “十人九湿”,简单分清自己的湿气类型后,接下来就是怎么祛湿了: 湿热体质的人少烟酒;少吃辛辣刺激的食物,如辣椒、生姜等;羊肉等大热大补的食物也不宜多吃;苦瓜、丝瓜、冬瓜、芹菜等清热泻火的新鲜蔬果可以多吃。 另外,专家认为对于湿热之邪,要升清降浊、调畅气机,也就是畅透之法除之。 日常畅透小方 【药材】 佩兰10克——除陈气,芳香、醒脾、化湿; 竹茹、陈皮各10克——理气燥湿、清热化痰; 荷叶6克——升清阳,利湿、解暑; 绿茶6克——清热解毒、清心除烦、醒脑提神。 【用法】直接泡水,作为代茶饮即可,早晚各泡一次,对于体内有湿热的人,一周左右就能见效。 有寒湿的人平时一方面要避开寒凉饮食,做好防寒保暖,另一方面可以适当多吃些生姜、大枣、山药、陈皮等食物。 生姜砂仁茶 【药材】 砂仁3克——化湿醒脾、行气和胃; 陈皮3克——理气健脾、调中燥湿; 生姜5克——温阳散寒。 【用法】先将生姜、陈皮加水煮开,再加入砂仁煮5分钟,代茶饮。 若有些执着的人一定要用薏米祛湿,也不是不可以——湿热之人可以用生薏米祛湿;寒湿之人则更适宜用炒薏米。 炒薏米与生薏米相比,少了一分寒,多了一分温涩,温脾、健脾的功效更为明显。 强五脏、扶正气,祛湿效果翻倍 祛湿,除了利水,其实还需要强五脏、扶正气: 湿气除了和脾胃相关,其实和肺、肾、肝等都有关,如肺气不宣,水液不得通调,滞留体内;肾阳不足,无法暖脾,水湿也会内停;肝郁气滞,同样会侵犯脾胃,进而水湿也无法运化…… 因此调好五脏,能使祛湿效果加倍! 和中茶 【配方】 山药6克——健脾止泻利、健肺润皮毛、补肾治腰疼; 枸杞9克——滋补肝肾; 玫瑰3克——疏肝和胃; 陈皮3克——运化脾胃湿气。 此茶对于脾胃不和,或是肝郁肾虚的人都适合。 不仅是湿、热、寒邪,还有风邪、燥邪等之所以侵体致病,归根结底还在于自身正气不足,而脾胃又是维持人体气血充足的源头。 因此,健脾胃、扶正气,方能保证不招致各种外邪,维护身体强健。 理脾补肾糕 【材料】 党参1份:补脾益气,扶正气; 莲子1份:补脾利湿,养心安神; 薏苡仁1份、山药3份; 补骨脂1份:温阳补肾; 糯米粉3份:补益脾气,治虚汗; 粳米3份:健脾和胃; 蔗糖适量:调匀作用。 【做法】把材料放在一起打碎,用蔗糖把粉粘在一起。 【作用】和胃,健脾,补肾。 |
|
来自: 可爱的欢欢乐乐 > 《我是大医生(B丅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