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解《葛根黄芩黄连汤》(一)

 tjboyue 2020-06-14

仲景先生的《伤寒杂病论》,成书于东汉末年,当时并不为太多人所知,加之战乱频繁,原书散失不全,散落于民间,而“江南诸师秘仲景要方不传”,大家都将其视为秘典珍藏,不轻易示人。

晋代王叔和搜集该书遗卷,并整理和重新编次,更名为《伤寒论》。唐代孙思邈与王焘的也有所整理与收录,但直至宋代,才较为完整地校订、刊行了《伤寒论》。

此后,在宋本《伤寒论》的基础上,不断地出现对《伤寒论》的编繤、校勘、翻印。其它传本的也逐渐被发现,但基本内容相差不多。

宋代成无己在宋版《伤寒论》的基础上,全面作注,系统注解,开始了至今为止,无数经方家对《伤寒论》条文的注解工作,推动了这部伟大的经典医籍的在临床上的广泛运用。

但可惜的是,迄今为止,还是有一些条文的注解不是很清晰准确,例如长期以来,经方家们对34条的葛根黄芩黄连汤证的解读,一直就很令人困惑。

34条:“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广泛查阅资料,从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柯琴的《伤寒来苏集》,到近现代的伤寒著作,对此条文的解读大多基本相近。以下的某知名伤寒名家的解读最有代表性:

“本病为太阳病的桂枝汤证,医生误用下法,导致表邪内陷,引起变证。其下利不止,为表邪入里化热,热邪下迫肠道所致,当为热利。应有大便臭秽、肛门灼热、小便短赤等热性特征。肠热上攻,致肺胃郁热,故脉数,喘而汗出,汗出为里热逼迫津液外越的特征。”

这个解读的最大的疑惑在于前半段,一个桂枝汤证的患者,被庸医用了下法,于是出现身热汗出,大便臭秽、肛门灼热的下利症状。——这不仅与临床观察并不相符,而且在逻辑上也是说不通的。

桂枝汤证的本质,是脾胃虚弱或者脾胃虚寒,这是临床经方家的基本共识。桂枝汤证的患者,被误下后,最大的可能应该出现的是下利清稀的寒利,而不应该是大便臭秽的热利吧?

我们还是从《伤寒论》中寻找答案吧!看看伤寒163条:“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这才应该是桂枝汤证的患者,被误下后应有的症状表现。因其脾胃虚弱,误下后的下利,应为大便清稀的寒利,而且脾胃功能更加虚弱(心下痞硬)。如果还伴有表证未解,正确的治法应该是“桂枝人参汤主之”!

如果我们重新修改一下34条:“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桂枝人参汤主之;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仅仅是在“表未解也”的后面,加上了“桂枝人参汤主之”,34条文的解读就会完全改变!

34条文,其实是一个桂枝人参汤证的寒利,与葛根黄芩黄连汤证的热利,加以区别的一个条文。这个一分为二的鉴别诊断的条文,一直以来,却被硬生生地、合二为一地解读为葛根黄芩黄连汤的病机条文,难怪会令人感到牵强与逻辑不通。

为什么仲景先生要在这个条文中,要做个鉴别诊断呢?因为桂枝人参汤证与葛根黄芩黄连汤证,是有相似之处的。都可能会有:发热、汗出、下利、脉数。但二者的病机却是截然相反的。

桂枝人参汤证,可能会有如下基本症状:发热、汗出、怕风的表证,也有心下痞硬或腹痛绵绵,下利清稀的里证,舌淡苔白,脉浮而数,沉取无力。其基本病机为脾胃虚寒的协热下利(发热汗出的表证及寒利)证。

葛根黄芩黄连汤证,一般会有如下基本症状:发热、身热汗出的表证,也有下利急迫,大便臭秽或秘结、干臭,便后肛门灼热不爽,小便短赤的里证,舌苔黄腻,脉象滑数。其基本病机为肺胃郁热、肠道湿热的协热下利(发热汗出的表证及热利)证。


邱礼新,主任中医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眼中医科主任、中华中医药学会眼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眼科专业委员会理事会副会长。

专业特长:从事中医眼科临床30余年,精研《伤寒杂病论》多年,运用经方与时方相结合,治疗部分常见难治性眼病,有较好疗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