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鲍元恺《炎黄风情》之《走西口》余隆指挥

 阿里山图书馆 2020-06-14

《炎黄风情——中国民歌主题24首管弦乐曲》是鲍元恺先生的代表之作,这部由六个组曲组成的大型管弦乐作品,以脍炙人口的中国民歌旋律和绚丽多彩的西方管弦乐色彩,展示了一幅幅汉族人民的生活图景。

从1995年起,经教育部审定,《炎黄风情》陆续进入中国大陆各地中小学的音乐课本,成为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教材。2006年,《炎黄风情》被收入人民音乐出版社首批“中国当代作曲家曲库”,出版总谱;2008年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炎黄风情》的钢琴谱;2012年入选国家出版集团《中国百年音乐作品典藏》;2013年列入中国文学艺术联合会《中国当代文艺名家名作译介工程》。

该作品于1991年10月13日,由王钧时指挥天津交响乐团在天津音乐厅首演,后风靡大江南北,传及五洲四海——通过国内外乐团在世界各地的频繁演出,使《炎黄风情》成为近年来在海内外演出率最高的中国管弦乐作品。今天为大家选取的就是其中的第六组曲《太行春秋》中的走西口,由余隆指挥,请大家欣赏!

《炎黄风情》曾经以《中国民歌主题24首管弦乐曲》作为首演,以《中国风》之名出版了录音的大型组曲,在1994年深圳音乐会上,正式定名为简洁易记的《炎黄风情》,并由设计师陈栋玲设计了专用图标。排练期间,陈澄雄约鲍元恺写一首在演出时能够表示他来自台湾的短小曲目。17日夜,鲍元恺把《阿里山的姑娘》,编写成一曲管弦乐小品《高山青》。

《炎黄风情》的成功满足了天时、地利、人和。《炎黄风情》的“天时”在于它出现在这个断代式的空白时期,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它的“地利”则在于历经了从深圳(1994)到香港(1995),再到台北(1996),最后返回北京(1997)的多次多地的修改。至于“人和”,《炎黄风情》沿着这条线路一路走来,得道多助。基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两岸四地的有关机构、民间团体、社会贤达所给予的有力支持,是前所未见的。


鲍元恺,1944出生于北京,中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1957年就读于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学生,1967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1973年到天津音乐学院任教。1991年就任天津音乐学院教授,2005年成为厦门大学特聘教授。现任厦门大学艺术研究所所长、厦门爱乐乐团艺术顾问、厦门演艺协会艺术顾问。历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创作委员会副主任、《音乐研究》编委、金钟奖音乐作品评委。是首批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2005年获文化部区永熙优秀音乐教育奖,2012年获厦门大学“南强奖”。其作品成为在海内外演出率最高的中国管弦乐作品,被收入到国内九年制义务教育各个年级的音乐课本作为欣赏教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