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走丨丽水,江南深处的隐世丽人

 昵称45109175 2020-06-15

很久以来,丽水是我心中的一片秘境

五月中旬,随着新冠疫情的缓解,我携同家人、相约朋友,终于开启了向往已久的丽水之行。

我们行程的起点是宁绍平原,一路向南,穿越金华盆地,再进入大山、丘陵为主的丽水境内。随着地貌起伏的加大,我的心情波动也在跟着加大。我想象,如果把浙江这片大地比喻为造物者的一幅兼工带写的大写意,那么,下笔的起点应该在杭州湾畔、宁绍平原,收笔处则在浙南。杭州湾畔的起始部分,舒缓、惬意,后面高潮渐起,到了丽水的那部分,浓彩重墨,恣意狂放!当然,这幅“作品”不仅仅只有逸笔草草的狂放洒泼,也有许多工整细致的笔精墨妙。写意部分的神采飞扬、荡气回肠,工笔部分的精致传神、惟妙惟肖,同样引人入胜、回味无穷。


古堰画乡是我们第一步踏进丽水的地方。“山也青,水也清,人在山阴道上行,春云处处生。”400多年前汤显祖给丽水山水所画的像,也正是丽水给我的第一印象。古堰画乡位于莲都区西南郊。瓯江的上游龙泉溪流经云和县进入莲都区后,在大港头镇与松阴溪汇合,被称为大溪。此处,江面变得开阔、平静,是古代浙江重要的航运集散地之一。大溪两岸形成了集千年古樟群、古街、青瓷窑址、古碑刻等历史遗存于一体的景观带,昔日的繁华依稀可寻。

1500年前首创的拱形水坝——通济堰,与通济闸、石函、渠道、概闸及湖塘等组成一个复杂的调剂系统,最大限度地满足防洪和农田灌溉的需要,显示了古人的智慧和大自然面前不轻易逆来顺受的精神。两岸青山倒映在清澈可鉴的一江碧水里,凭借独树一帜的旖旎风光,这里已经成为国内著名的美术写生、摄影创作和油画生产基地。


古堰画乡往东北20余公里,是丽水的主城区。这是一处相对开阔、平坦的河谷地,处于括苍山、洞宫山、仙霞岭三大山脉中间,山清水秀,气度非凡。因周围的环形山脉状如莲瓣,故称莲城,丽水建市后定名为莲都区。这里历来是州治、府治的所在地,从地理上看,此处处于丽水的中心,完全具有辐射、掌控全域的容量和气概。


离开了莲都区,我们沿长深高速继续向西南前行,驱车约120公里到达龙泉市。一路上,感觉山体更加高大雄险,隧道更密更长,显然我们是在向着浙闽隆起的深部行进。龙泉市区,规模不大,街道上的建筑外观很多停留在上世纪末的水准上。
穿城而过的龙泉溪就是瓯江的上游,水势并不浩大,但宽阔、坦荡,很有一种包容的气度。据说,千百年来,正是依靠这条河流与外界建立的联系,让宝剑、青瓷、各种物资和心怀天下的龙泉人走出大山、走向世界,也让龙泉接纳外面的文明、聆听世界的声音。


传说龙泉宝剑始于春秋时期,越国铸剑大师欧冶子受楚王之命来到龙泉秦溪山铸剑。《越绝书》记载:欧冶子凿茨山,泻其溪,取山中铁英,作剑三枚:龙渊、泰阿、布工。晋代以龙渊之名在欧冶子铸剑地设立龙渊乡,唐朝为避李渊讳改名龙泉,唐乾元2年(759年)置龙泉县。龙泉宝剑自此名扬天下。

火花四溅,千锤百炼,百般磨砺,最终凡铁变神兵,寒光一闪,削铁如泥。龙泉宝剑,以“锋韧锐利,刚柔并寓,寒光逼人,纹饰巧致”四大特色成为剑中之魁。剑,是古代的一种重要兵器,本来是无情之物,如今已升华成为一种精神符号,是力量、担当、豪气、侠义的象征,历代百姓希望它用来除暴安良,扶正祛邪,杀敌卫国。


青瓷,被称为瓷之源,以线条明快流畅、造型端庄浑朴、色彩纯洁而斑斓经久不衰。龙泉并不是青瓷的发源地,但无论在质量还是规模上,是南宋时期的龙泉将青瓷推向了巅峰。鼎盛年代,龙泉境内瓯江及其大小支流的怀抱里几乎都布满着青瓷窑场。烧制出来的产品,再通过八百里瓯江流向世界,形成所谓的“青瓷之路”。瓯江的“瓯”,字典上解释之一为杯、盅、盘,即龙泉青瓷,可见瓯江与青瓷互相成就,密不可分。随着青瓷走向世界,各种赞誉纷至沓来:日本陶瓷学家三上次男在《陶瓷之路》中说,从五代到宋朝,龙泉青瓷以其精湛的品质独步于世界。具体地说,这个时期“生产青瓷的中心转到了龙泉的地方,这种瓷器的青色,其清澈如秋高气爽的天空,也如宁静的深海”。在世界的其他地方,龙泉青瓷甚至被赞为“是人们所发现最美的东西,看起来比金银、水晶更可爱”。
龙泉,是一块以宝剑和青瓷闻名于世的土地,是侠义和诗情画意的美妙结合。剑和瓷,都以龙泉本地的资源为依托,走出崇山峻岭,长久独步世界,但如果没有心怀天下的侠义和“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的诗情画意,资源也只能是藏在山间的砂石和泥土。

看完了剑和瓷,带着对这块神秘土地以及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先辈们的敬仰,我们从龙泉折返,来到那个“祥云缭绕、平安和顺”的云和,去约会“海市蜃楼般的农田美景”——云和梯田。


梯田景区位于云和县崇头镇,离县城10公里。为了这场“约会”我们先在山脚下的民宿住了一晚。住宿的地方是在网上预订的,由于信息不对称,所订民宿的设施条件有很多缺陷,完全不是我们所期待的。但民宿主人是一对十分憨厚的夫妻,他们刚刚从菇农转变为民宿经营户,资金不足,经验缺乏。还由于民宿一哄而上,揽客不易。他们的诚恳博得了我们一行人的谅解和同情,对于硬件的不足也就不再责备。从晚餐时间开始,天不时下起了阵雨。晚餐后,乘下雨间隙,我们坐在简陋的农家小院里纳凉聊天,周围的一片蛙鸣虫唱更加衬托出山村的恬静,时间仿佛倒流到了儿时。这样的体验算是这次旅游途中得到的意外收获。

第二天用完早餐,我们根据当地村民的指点,沿着盘山公路直奔观赏梯田的景点。上山的道路迂回曲折,由于头一天晚上下过雨,天空如洗,山上苍翠欲滴的植被与雨后产生的“江南烟雨”相映成趣,有如仙境一般。在“九曲云环”的景区,我们所站的位置好比是在超大的露天体育场的高层看台。眼前的画面一下子把我们吸引住了,一条条田埂是绘在大地上的等高线,弯曲而流畅,由近及远顺着山体伸展,和周边的山水融合在一起。灌满了春水的梯田像一小块一小块天空之境映出蓝天白云,让视野里的景色更加斑斓,而且,使梯田的山光水色随着天色的变化而变幻。弥漫在山间的白雾像诺大的幕纱,时开时合,让远处的山水如同含羞少女展示出“犹抱琵琶半遮面”般的姿势,显得更加妩媚诱人。


梯田是千年生命接力的产物,是人类向大自然求爱的结晶。“九山半水半分田”,在云和,农田最为宝贵。聪明勤劳的农人先祖,创造了“筑田岸,铲田坎”的方式,在高低起落的坡地上,经年累月日复一日,开垦出一小块一小块、一小片一小片的田地。据介绍,景区的梯田总面积50平方公里,核心区20平方公里,是华东地区最大的梯田群之一。云和梯田海拔在200米~1400米之间,垂直高度1200米,水气循环异常活跃,云遮雾罩带来的朦胧之美是此处梯田吸引游客的一大看点。据说,清晨,在云雾的“助演”下,在云和梯田看日出是一场特别唯美的视觉盛宴。云和梯田号称中国最美的梯田,观赏云和梯田也可被当成是一场与白云的浪漫约会。


梯田旁边,有一个孪生的景点——坑根石寨。从梯田景区下来途中拐入一条岔路,不久就见到了她的真容。这是一个江南典型的火山峡谷,古道迂回、飞瀑高悬,一条小溪从谷底潺潺流过,两侧层层叠叠的房舍,清一色的泥墙黑顶。小巷上下蜿蜒,阶梯是石块垒的,房屋的墙基是石块砌的,门前的场地是石块磊的,围墙也是石块垒的。寨子的边沿还有翻涌的竹海,高处云遮雾罩。这个古村落,已有800多年历史,开始是为了开采银矿形成的聚居点,像世外桃源,也像一幅“云中画卷”。据说,在明朝景泰前后一百多年间,云和曾经大量开采银矿。这些银矿附近往往“伴生”许多梯田,梯田实际上是银矿就近建立的供应系统。据清同治三年版《云和县志》记录:“云以前,土广人稀,天多荒芜,谷贱伤农,粮多逮欠……自坑冶盛,人亦日众。由是垦辟众而田土辟也”。


走在坑根石寨,像观赏一部黑白电影,能感受到年代久远的民居散发出来的岁月气息。如今这些古寨、古村落,很多已经作为历史、文化的“化石”被保存起来,有的还作为旅游景点向后人展示民族的智慧和毅力,但当年生活在这里的先民所扮演的无疑是最悲哀、最微不足道的蚁蝼般的角色。按照明朝的法律,他们只能世世代代继承相同的职业,养家糊口,繁衍生息。他们存在的目的就是源源不断为朝廷提供维持奢靡生活需要的某一种产品。


……
像千年古堰——通济堰让奔腾的八百里瓯江放慢脚步一样,丽水这座偏安岁月深处的城市也让我的思绪放慢脚步。虽然我们的行程只有三晚四天,只能在丽水的山水间匆匆穿行,但这片神秘的土地已经让我魂牵梦绕,至今不曾从我的脑际离去。

崇山峻岭,生活不易,但世世代代的丽水人并没有止于生活的苟且,而是在生于斯长于斯,与山水和谐共生的同时,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特色文化。

沿着瓯江,一路向东,庆元、龙泉、云和、松阳、遂昌、缙云、莲都、景宁、青田,一个个很文艺的地名,就令人敬佩历代先民的素养。在丽水的山水间,散落着类似河阳古村一门八进士这样的励志故事,说明生活的艰难并没有消磨掉历代学子走出大山、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理想的抱负。丽水人不仅在宝剑、青瓷制造的技艺上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还创造了木结构桥梁中技术含量最高的木拱廊桥营造法、世界首创的香菇生产的“砍花法”等实用技术,体现了惊人的生存智慧,也体现了对生活的不懈追求。他们甚至连对美食的追求都丝毫不比外面的人马虎,缙云烧饼、黄米粿、安仁鱼头火锅、敲肉羹等等特色美食,无不就地取材,依靠代代传承的技艺,精心烹饪制作,化平凡为神奇,无一不是心血的结晶。


丽水,像一位隐世丽人,偏安在江南深处,但她既有独一无二的自然生态优势,又有个性鲜明的文化特色,一直“藏在深闺人未识”。如今恐怕已经到了如南宋丽水诗人叶适所写的那样“春色满园关不住”的时候了。

在本公众号发布的作品,同时会在腾讯内容开放平台【企鹅号】、【360图书馆】、【头条号】、【百家号】等主流平台网页版同步刊出。敬请作者前往关注并收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