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旧与创新的激昂碰撞,哥特式建筑是如何敲醒黑暗中世纪的欧洲?

 千山小草 2020-06-15

引言

曾经有这样一个黑暗的时代,生活在那个时代中的人民愚妄无知,统治者荒淫无度,神权高于一切主权。那便是长达千年的欧洲中世纪时代。但是在这样一个时代中,却也诞生了很多人类文明的瑰宝,其中,人类建筑史不可磨灭的璀璨明珠——哥特式建筑,便是那星团中一颗闪耀的明星。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却不能掩盖刻在地面上的车辙,让我们迈步走进那黑暗的世纪,去触摸留存至今的美丽建筑,感受其中的历史韵味。

陈旧与创新的激昂碰撞,哥特式建筑是如何敲醒黑暗中世纪的欧洲?

“野蛮与放纵”——基督神学控制下的哥特式建筑

哥特来源于英语Goth,是哥特人的意思,哥特式建筑说的便是使用哥特风格建造的建筑。从人类学角度来看,哥特人说的是在公元3~5世纪侵略当时已经日暮的罗马并逐步蚕食瓦解罗马帝国的日耳曼民族。因此在“文明”的西方人眼中,哥特人便是野蛮人的代言词。

所以在涉及到艺术风格上以后,哥特式的风格便用以泛指恐怖,惊悚,结构怪诞。大约在公元12世纪前后,这种看上去不符合时代潮流的建筑风格开始席卷欧洲大陆。而且被广泛应用于教堂,修道院,神殿等宗教场所,一些贵族的城堡也是哥特式建筑肆意发挥的场地。

仿佛凛冬的寒风,哥特式建筑似幽冥般在极短的时间内席卷了整个欧洲大地。要知道当时的神权大于一切,就连皇帝也得给教皇行礼,所以这也从侧面印证了当时的教廷对于哥特式建筑的青睐。

陈旧与创新的激昂碰撞,哥特式建筑是如何敲醒黑暗中世纪的欧洲?

为何神秘,恐怖会成为中世纪的代名词呢?正是由于中世纪不开化的民风,教廷发现,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更好地摄取愚民的心智,让他们在走进教堂参加弥撒的一瞬间就呈出毕恭毕敬的谄媚模样,正是这种恐惧让神权显得更加至高无上。神权与王权在这个黑暗的时代主导着人的思想,禁锢住人们的步伐。

就像但丁在《神曲》中描述的那般,正是这种恐怖,让有能之士止步不前,神权描绘的欧洲天空,是昏暗的。也正是这种神学压制下的恐惧,叫人不敢开化,直到一批艺术家,作家站了出来,浩浩荡荡的文艺复兴运动由此展开。

陈旧与创新的激昂碰撞,哥特式建筑是如何敲醒黑暗中世纪的欧洲?

“瑰丽,复杂与颓靡”——哥特式建筑的浮夸风格来源于何处?

前文提到,哥特式建筑主要应用在教堂,修道院这类神学建筑之上,这也与当时欧洲的城市建设分不开,人口的迁移是每个时代发展的标志之一,从茹毛饮血的时代到今天的人类社会,都是如此。城市化到达一定程度之后,人口就会逐步迁入,那么教会的传教目标也就变得更集中,教众同样也需要一个相对集中的场所从事宗教活动。随之而来的就是慢慢的教堂变成了宗教与社会人群活动中心。当时的人们对于教堂的需求甚至高过对于自身的生活需求。

《西方文艺复兴史》中常常会提到哥特式建筑,让读者不禁为之感叹,这般建筑风格所要耗费的人力财力,在当时的那个时代背景下,是非常大的一笔开销。除了教廷,没有组织有这样的实力来开展这样大工程。

城市居民在教堂建设中也是主力军之一,在11~12世纪的欧洲,城市居民越来越多,为了让自己的城市脱颖而出,一座华美的教堂必不可少,像是伦敦,巴黎,里斯本这样信奉基督教的大城市,都会倾尽全城居民之力来建造一个哥特式教堂,以此来提升城市知名度。

陈旧与创新的激昂碰撞,哥特式建筑是如何敲醒黑暗中世纪的欧洲?

在这些教堂的“军备竞赛”中,教堂开始越来越多,风格也开始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尤其是英国地区的建筑风格,将教堂的穹顶机制发挥,无论是建筑的比例与尺度、风格的节奏与韵律都拿捏得当,可谓美感十足。

这种建筑风格以其独特的建造技术,飞扬,轻巧,宏大的艺术风格影响了欧洲4个世纪之久,这种影响力是欧洲建筑史不可多得的,有着非常特殊的地位,也对之后的欧洲各国关于宗教建筑的发展起到了指导和引路作用。法国作家热尔曼就在《艺术史》谈到哥特式建筑时就用了“处女般”来形容这种新兴的建筑风格。

哥特式建筑独特的建筑优势来源于它对于建筑独具一格的诠释,例如遍布在它其中的绘画、雕刻等等,一大批的艺术家的竭力创作,呕心沥血,只为在细节方面完善建筑的整体美感,他们的作品也受到了人们的尊重。时至今日,还是会有很多的游客在目睹到这些艺术作品时倍感惊奇。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哥特式建筑与希腊建筑罗马建筑中的一些思想不谋而合,但是它并没有完全承袭其他建筑的手法,而且取人之长,补我之短,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大幅度的创新,在综合了各个时期、各个地域的建筑的艺术特点,最终形成了其独有的特点,对后世欧洲建筑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陈旧与创新的激昂碰撞,哥特式建筑是如何敲醒黑暗中世纪的欧洲?

“美好与崇高”——上帝之手成就的哥特式建筑

第一座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在法国巴黎修建的圣丹尼大教堂。它是教堂建筑史上一次很大的革新,首先它采用了大量的彩色玻璃窗,在修建时一反常态的突出了十字架的橫翼部分,新增了更多的礼拜室。最关键的是它别出心裁的建造方式,竟然给困扰当时建筑师很久的肋架拱顶结构问题提供了一个解决方案,所有这一切,在当时的建筑史上都是很伟大的进步。

在法国巴黎的市中心,还有着一座哥特式建筑的集大成者。同样它也是人类建筑史上不可多得的珍贵遗产之一,它就是巴黎圣母院。在人类艺术史上有着这样一本著作《巴黎圣母院》,它的作者雨果就曾经对巴黎圣母院有过细致的描写。

巴黎圣母院以其哥特式的建筑风格,遍布各个细节之处的精美雕刻和高超的绘画艺术,闻名于世。最不可得的是在其中所珍藏的13~17世纪的大量艺术珍品。这些都仿佛上帝的眷顾,世上再也找不到这般美好的建筑。

陈旧与创新的激昂碰撞,哥特式建筑是如何敲醒黑暗中世纪的欧洲?

现存于世的有名的哥特式建筑还有比利时的安特卫普大教堂(圣母大教堂);德国的科隆大教堂;西班牙的布尔戈斯大教堂;捷克斯洛伐克的圣维特大教堂;英国的威斯敏斯特修道院等等,这些都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哥特式建筑,在历经千年的时间洗礼下,它们都经受住了考验,让来访者叹为观止。

“鬼斧神工与妙手天成”——让人惊叹的哥特式建筑结构

从高空俯视一座哥特式建筑,你会发现它好似一个拉长的十字架形状,这也是教会对与传教的需求所在。十字架的前段就是大厅部分,主要是用于教徒们做礼拜和忏悔用。在教堂的顶端,则有一对或者几对钟塔,对称的美感展现无疑。

此外,谈到哥特式建筑,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它高大的穹顶,这也是其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一般来说,建筑用料是需要进行规划的,因为要考虑到总体造价的问题,而哥特式建筑的存在就是为了美观,给人一种视觉上的冲击。所以它并不需要考虑这些。

必须的拱门,肋形拱顶,有的还要加上飞拱,这些看上去多余的建筑零件,实际上把整个上部串联成一个整体,分担了建筑的重量,所以才能有长久的保存时间。这与神学中的经院学派的观点不谋而合,所以哥特式建筑中也有着罗马建筑的优点。

陈旧与创新的激昂碰撞,哥特式建筑是如何敲醒黑暗中世纪的欧洲?

在与之前盛行的希腊建筑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哥特式建筑摒弃了一些希腊建筑中的短板,虽然希腊建筑也以宏大公正著名,但是在实际使用中我们发现它显得那么笨重,空间狭小,让人十分压抑。

哥特式建筑则完全冲破了这一束缚,首先它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架构方式,使得整个拱顶变轻,之后再加的拱顶重量也被分摊到各个立柱之上,顿时教堂之内空间豁然开朗,光线也更加充足。以德国科隆大教堂为例,它的穹顶净空为43米,外侧的双塔高达161米,这种高大的建筑,也给当时的人带来了心灵上极大的震撼,正符合教会的教义,通天之道。

虽然哥特式建筑大多为宗教建筑,但是它体现出了欧洲劳动人民的智慧,也表达了当时的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憧憬。

陈旧与创新的激昂碰撞,哥特式建筑是如何敲醒黑暗中世纪的欧洲?

结语

两座高耸如云的高塔,外延的穹顶,米白的墙色。步入其中,映入眼帘的是由红蓝两色组成的玫瑰窗,目光所能触及之处,无不透露着肃穆与庄重。当我们走近巴黎圣母院,走近威斯敏斯特修道院,我们不仅可以欣赏这种几百年前的建筑带来的历史感,闭上眼睛,仿佛能听到百年前在其中忏悔的人们,诵读圣经的声音回荡在金碧辉煌的大厅之中。抚摸历史,倾听历史,感受历史的美丽。

参考文献:

《西方文艺复兴史》

《浅析哥特式建筑的结构与其轻盈向上的气质》

《哥特式建筑,上帝之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