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间自是有情痴:女词人张玉娘的传奇人生

 清风明月tbm5q1 2020-06-15


今日诗语:
中途成永诀,翠袖染啼红。

本文由长安处处有唐诗首发。

转载请留言联系授权。

滔滔江水拦不住相思之情,默默青山挡不住相爱的心。“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这,说的就是奇女子张玉娘。

张玉娘生于南宋末年官宦之家,自幼饱读诗书,聪慧绝伦。生前著有两卷《兰雪集》,与李清照、朱淑真、吴淑姬并称为宋代四大女词人。

0

1

青梅竹马定终身

张玉娘生于1250年,字若琼,自号一贞居士,松阳人。小时候的经历和所有传奇故事的情节相似:官宦之家,喜欢诗词歌赋,父母宠爱,捧若掌上明珠。相传,玉娘才学震惊一时,被人怜爱地称为“小班超”。

玉娘身边有两个侍女,一个叫紫娥,一个叫霜娥,还养了一只鹦鹉,玉娘管她们叫“闺房三清”。平日里打哈凑趣,闲来无事,和许多女子一样,喜欢用文字寂寥悠长的时光。

有词为证:“小莺弄柳翻金缕,紫燕定巢衔舞絮。欲凭新句破新愁,笑问落花花不语。”落花无语,美人浅笑,柳动絮飘,暖暖地盛满了一代才女的情趣,生动活泼、兴趣盎然。

哪个少女不怀春?在玉娘的心中也有一位风度翩翩、文质彬彬、风流倜傥的少年公子。他就是青梅竹马、情投意合的表哥,叫沈佺。

曾有人问,为何古代人的爱情总是那么多表哥表妹爱来爱去的,比如陆游、纳兰容若等等。殊不知,在那个封建时代,青年男女相识的机会太少,更别说自由恋爱了。能够在最美的年华,认识一个自己喜欢,对方也喜欢自己的人,总归是人生之幸,而玉娘和表哥就是那双幸运之人。

传说是不可靠的,但传说又总是如此迷人。

相传,表哥沈佺和玉娘生于同年同月同日,只是早玉娘几个时辰而已。话说那沈佺本是宋徽宗时状元沈晦的七世孙,算起来,两家也算是门当户对。加上二人自幼一起长大,两小无猜,芳心暗许,两家索性给他们定了亲,还互赠了信物。

这期间,两人鸿雁传书、互诉衷肠。玉娘对表哥柔情蜜意,沈郎亦对表妹情有独钟。玉娘还亲自为表哥缝制香囊,并在香囊上绣了诗一首:


珍重天孙剪紫霞,沉香羞认旧繁华。

纫兰独抱灵均操,不带春风儿女花。

这绣的不仅仅是诗,还是她的才华和情趣,更是她对表哥的爱意与思念。

可关于沈佺的记载并不多,他的感情、故事,甚至后人的评述,大多是穿插在玉娘的世界里。

0

2

金榜无名誓不归

表哥和表妹的神话破灭于沈家的衰微。据说是因为沈佺家道中落,日趋贫困,玉娘父母疼爱女儿,自然是不愿意女儿嫁给破落户,已有悔婚之意。以今天的眼光看来,门当户对虽然未必是最佳选择,但也不能否认玉娘父母的苦心。一个千金小姐如果真的落到寻常百姓家,生活未必能过得圆满。

能够像词人贺铸妻子那样,放下贵族女子的身份,情愿为夫君“挑灯补衣”的女子,古今能有几人?陷在爱情里的人自然觉得爱情是万能的,但真正进入婚姻生活后,才会体会出生活的艰辛。他可以买不起玫瑰花,但绝对不能买不起烧饼,基本的生活还是要有所保障。

可是,对自幼吃穿不愁的小姐来说,她怎么会明白甜蜜爱情与艰难生活间巨大的落差呢?试想,一个既养丫鬟,又养鹦鹉的小姐,即便她做好了吃苦受罪的准备,张家父母定然也舍不得她嫁过去吃苦。

可玉娘对表哥用情至深,不肯悔婚,还写下了诗句,表示自己的反抗和对沈佺的情谊:“憔悴卫佳人,年年愁独归。”

玉娘的文字似乎触动了父母,无奈,他们向沈佺提出“欲为佳婿,必得乘龙”的要求。沈佺为了爱情,为了玉娘,为了得到岳父岳母的认可,不得不别离玉娘,随父进京赶考。

八百年前的交通与今天便捷的交通不能同日而语。八百年前这一别,山山水水,渺渺茫茫,表哥表妹除了在心里无数次思念,梦里无次数相见,便再无他途。不能让爱情等候太久,沈佺揣着玉娘给的盘缠,踏上了大考的征途,他定要一番锦绣前程,不中金榜誓不回还。

0

3

一别生死两茫茫

“山之高,月出小。月之小,何皎皎!我有所思在远道。一日不见兮,我心悄悄。”

这首《山之高》大有上古《诗经》的遗风。这是饱受思念之苦的玉娘,写给沈佺的诗。她心比金坚,操比冰雪,情根深种,绝难更改。故而又云:


汝心金石坚,我操冰雪洁。

拟结百岁盟,忽成一朝别。

朝云暮雨心来去,千里相思共明月。

话说沈佺如期到达京城应考,在应考的时候,从容淡定,对答如流,而且不落窠臼,令主考官啧啧称赞。一时间“奇才”之名,轰动京城。他如鱼得水,顺利地通过了殿试,并高中榜眼,金榜题名。

乘龙快婿愿望就要实现,从小到大盼望的爱情终于可以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眼看一段才子佳人的童话即将华丽登场……

可惜,命运的反复总叫人觉得世事无常。就在沈佺以为终于可以和玉娘团聚的时候,他不幸身染风寒,紧张的应考、长久的思念使他病倒了。玉娘听说表哥病了,书信急速而至,她对沈佺说“生不偶于君,死愿以同穴也”,以此来表达自己的忠贞之情。

可是沈佺的病情却不见好转,一天比一天重,在病入膏肓之际,沈佺勉强支撑病体,给玉娘回了一首五律:


隔水度仙妃,清绝雪争飞。

娇花羞素质,秋月见寒辉。

高情春不染,心境尘难依。

何当饮云液,共跨双鸾归。

沈佺自知此生恐怕难与玉娘团圆,谁能想到,这一别竟成永诀。

1271年,22岁的沈佺不幸病逝,带着业已铺开的锦绣前程和无法铺就的美好姻缘,离开了人世,而留给玉娘的则是一生无尽的悲伤。

0

4

此恨绵绵无绝期

日子漫随流水,在玉娘心头悄悄划过,留下了数不清的伤痕,从此玉娘的世界一片漆黑。

她在《哭沈生》二首中,这样写道:


中路怜长别,无因复见闻。

愿将今日意,化作阳台云。


仙郎久未归,一归笑春风。

中途成永诀,翠袖染啼红。

怅恨生死别,梦魂还再逢。

宝镜照秋水,明此一寸衷。

素情无所著,怨逐双飞鸿。

真真是:相爱相逢却相别,怨天怨人更怨命。

对于张玉娘的悲惨遭遇,词学大家唐圭璋给予了深切地同情:她短促的身世,比李易安、朱淑真更为悲惨。李易安是悼念伉俪,朱淑真是哀伤所遇;而她则是有情人不能成眷属,含恨千古。

沈生死后,玉娘终日以泪洗面,不是沈郎薄情寡意,实在是苍天无情不公。

父母疼爱女儿,劝他另择佳婿,玉娘说:“妾所未亡者,为有二亲耳。”父母长叹,只能看着玉娘痛不欲生的样子,苦苦地忍受着寂寞的煎熬。

0

5

生不一室死同穴

玉娘一年比一年憔悴,青春虽然没有闭幕,但欢乐已摒在幕外。此时的她,已经是“人未老,心先衰”的哀妇了。

五年后,也就是1276年,时逢正月十五元宵节。花市灯如昼,人约黄昏后。在古代,元宵节是最浪漫、最热闹的节日。玉娘的父母要她出去散散心,可她不肯。热闹是别人的,她什么也没有。

正当玉娘在黑夜中苦苦思念的时候,忽然,烛影晃动,帘幕轻挑,闪过一个人影。玉娘定睛一看,正是自己日思夜想的沈郎。沈佺对她说:“玉娘宜自重,希望不要背弃我们的约定啊。”话音未落,人不见了。玉娘悲痛欲绝,过了好一会才缓过神来,急忙追问:“沈郎为何离我而去?”

此后,她就病了,病情日益加重,父母找了很多当地的名医,也没有治好她的病。有位名医说,此为心病,非身体也。就这样,没过多久,玉娘凄惨地离开了人间,那一年,她二十七岁,正是女人的黄金年龄,一代才女就此香消玉殒。

玉娘忠贞不渝的行为感动了张沈两家,她的父母征得沈家同意,将玉娘与沈佺合葬于西郊枫林之地。

霜娥和紫娥两个侍女,在玉娘离世后,霜娥悲痛而死,紫娥也不愿独活,上吊自缢以殉主仆之情,更令人惊叹的是,就连玉娘生前养的鹦鹉第二天也悲鸣而死。张家便把这两个丫鬟和一只鹦鹉陪葬在玉娘和沈佺的墓旁,这便是松阳有名的“鹦鹉冢”。

0

6

“松阳梁祝”美名扬

南宋末年,正弥漫着硝烟和战火,朝廷自顾不暇,百姓活着尚且不易,人们哪有过多心思品味那凄惨绝美的故事呢。

尘埃漫过。

在其后的三百年时间里,张玉娘生前所著的两卷《兰雪集》就这样默默无闻着。

直到三百年后,明代王诏开始为玉娘立传,她的事迹才渐渐为人所知。及至清代顺治年间,方有剧作家孟称舜为她编写剧本,把她的故事搬上舞台。后来德高望重之人又发动乡绅给她修建墓祠,刊印《兰雪集》。至此,历史才缓缓揭开了披在这颗珍珠上的面纱。

张玉娘的爱情故事,被后人喻为“松阳的梁祝”,人们在对其爱情悲剧命运扼腕叹息的同时,更多的是怀着无比的敬意。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玉娘与沈佺的爱情故事,带着凄美的浪漫色彩,穿越了近千年的时空后,让我们依然感受到了爱情最动人的魅力。

张玉娘实在是位不可多得的奇女子!我们怜惜她的早逝,惋惜她的才华。她的才情就如深谷中的那株幽兰,散发着醉人的清香。




作者:蓝梅,文学爱好者,尤喜在唐诗宋词里徜徉,品味诗词的韵味和意境,体会作者的精神和情怀。擅写史话和散文,数篇文章在网络平台发表。

为你推荐小崔说史

历史、文学、时评、吐槽

轻松读文史,潇洒侃古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