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日一星|胡亚美:把一切的爱献给孩子

 老沈阅览 2020-06-15

在胡亚美的相册里,始终保存着这样一张照片:她怀里抱着两个刚出生的婴儿,笑得那样开朗、那样深情,看到康复的患儿喜得贵子,她笑称自己又多了两个孙子。

胡亚美在房山看望痊愈患者李春华喜得双子

胡亚美,中国工程院院士、儿科血液学专家,她将自己的毕生精力都奉献给了孩子,被誉为“儿童守护神”。她像母亲般关怀着每一位患儿。

胡亚美接受“终身成就奖”

年少立志学医

1923年,胡亚美出生在一个富商家庭。

从小,安徒生、鲁迅和巴金的作品,使胡亚美强烈地感受到人间的不平,她想依靠平等博爱精神去拯救人民。幼年的胡亚美身体弱,经常因生病去医院。在治疗的过程中,她很羡慕医生们能给病人解除病痛,深受病人的拥护和感激。从此,在她幼小的心中埋下了学医的种子。

1941年,胡亚美进入燕京大学学习,后转入了北京大学医学院。1947年毕业后,她进入北平私立儿童医院工作。在丰富的临床实践中,胡亚美掌握了扎实的基本功,医学理论、医疗技术日益精进。20世纪50年代,她开始对当时危害儿童健康和生命的疾病进行了不懈的研究和治疗,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成绩。

1954年10月,胡亚美成为了一名母亲。但她不仅是自己孩子的母亲,还是千千万万个患儿的母亲。

挑战权威,敢于发声

1975年,怀孕七个多月的一位孕妇早产了一对龙凤胎。这对小姐弟体重加起来才七斤多,在协和医院妇产科的暖箱里用滴管喂养了一个多月才回家。此时正值秋末冬初,全家生怕孩子生病,给小孩穿着绒衣、棉衣,盖着毯子,还用棉被包裹得严严实实。后来,小儿子由于不明原因突发高烧,家人便请来了一些著名的儿科专家会诊,这次胡亚美也参加了。当时的她还只是北京儿童医院的内科主任,而其他专家大多是各专科领域的顶尖权威。大家给孩子认真检查后,胡亚美还仔细查看了孩子的小便和奶渣,甚至把孩子的粪便凑在鼻孔前仔细闻。孩子的大便非常臭,胡亚美却毫不在意。她嘱咐家长,靠牛奶喂养的孩子,大多消化不良,需要增加牛奶的蒸煮时间。检查完毕重新落座后,专家们慎重地提出治疗方案,推荐给孩子使用一种国外新出品的广谱抗菌素,副作用小、很安全。最后发言的胡亚美却有不同意见,她说:“不需要任何抗菌素。”

她分析孩子发烧是因过度保暖引起的,建议家长每天给孩子洗几次温水澡,不捆棉被,给孩子穿柔软又透气的棉布衣服。这建议出乎所有人意料,但她讲的道理却令人信服。告别时,胡亚美对家长说:“越是先天不足,后天越要锻炼。不要怕,孩子的生命力是很顽强的。”后来,小儿子又得了中毒性秋季腹泻,深夜被紧急送往医院。中毒性秋季腹泻是婴幼儿死亡率很高的急症。经胡亚美连夜抢救,第二天清晨,孩子终于从昏迷中苏醒过来,胡亚美这时才松了一口气。为了能及时治疗孩子,她还写下家里的地址给家长,嘱咐她:“以后如果孩子夜里发病,可以直接上我家来看病。”

胡亚美经常在家里给孩子们看病,不厌其烦。许多孩子的家长是贫苦的工人、市民,但胡亚美没有厚此薄彼,而是一视同仁。在疾病面前人人平等,已成为她自然而然的一种习惯。

向血癌“宣战”

20世纪70年代,胡亚美在《北京市1974-1976年儿童健康调查报告》中发现,北京城区5~14岁小儿死亡原因中,恶性肿瘤上升至第一位。其中,白血病约占1/3。

长期以来,我国白血病临床研究都是空白,如果孩子得了白血病,就等于和死亡画上了等号。作为儿科医生,胡亚美认为什么威胁孩子健康严重,她就应该去攻什么!

即使从事白血病研究将要面临病死率高、难度大,治疗时间长等难题,但她还是毅然向血癌“宣战”。

当时,发达国家普遍采用化学药物和多药联合的方法治疗白血病,但中国儿童体质差,承受不了大剂量的药物,可如果剂量不足又不能有效控制病情。胡亚美便经常利用外国专家访华机会索取国外研究资料,研究抗癌药物。他们根据中国儿童体质的具体情况,不断探索、总结、修改白血病化疗方案。

1982年,他们的儿童白血病的临床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果,5年持续缓解率为53%。在此基础上,专业组认真总结经验,改进方案,至1992年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5年存活率已达74%。

推动小儿骨髓移植

20世纪80年代中期,骨髓移植在白血病的治疗中已经占有了相当重要的地位。但由于技术复杂,需要人力及物质条件较多,再加上患者经济负担过重,国内外并未普遍开展。为了进一步完善小儿白血病的治疗,北京儿童医院决定开展骨髓移植工作。

治愈一个白血病儿童,平均的费用在10万元至20万元,普通的家庭根本无法负担高昂的治疗费用。在这样的情形下,一些孩子的家长只能选择放弃治疗。

1991年12月,作为儿童白血病专项基金筹备委员会主席,胡亚美在一次捐款仪式上呼吁国内外各界关注儿童疑难重症的医疗保险问题,为更多患儿得到及时治疗提供强有力的社会保障。她还身体力行,将自己荣获的“诸福棠奖”奖金共15000元全数捐给了白血病基金会。

病有所医,医有所药

在治疗的过程中,由于儿童专用药的缺乏,医生给儿童开药时常常不得不以成人药代替。这样容易导致小儿服食困难,且剂量更难以控制。因为儿童医院接收的都是孩子,用药问题更为突出,因此胡亚美不止一次的提出儿童用药问题。

2006年,83岁的胡亚美在给卫生部领导的信中提到,巯嘌呤早在20世纪70至80年代已有生产,而近些年来,却是“药物无货,患者投诉”的状态,对于很多正处于维持治疗期间的白血病患儿来讲,每天都需服用的这种药物缺失,必然会带来恶劣的后果。

国家医药管理局的领导得知胡亚美的意见后,立刻协调办理了此事,胡亚美的心愿终于变成了现实。她还参加了杭州的民生制药厂儿童用药生产车间的开工典礼。

随着国内外交流日益频繁,国外先进设备和新药物不断引进,白血病的诊断和治疗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随着网络科技的日渐发达,各种信息的提供也越来越方便快捷,已经八十多岁的胡亚美并没有因为年龄的增长而放弃与时俱进的时代观。

为了加强地区间的交流,胡亚美又发起了儿童白血病全国联网的理念,制定出统一化疗方案,以提高全国治疗水平,这在全国白血病治疗史上是个创举。

2008年,她在国内组建了第一个儿童淋巴细胞白血病多中心研究协作组,累积共入组病例2231例,5年无病生存率超过80%,其中标危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无病生存率在90%以上,达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从而改变了白血病是“不治之症”的传统观念。

从20世纪末到现在,三十多年的时间里,北京儿童医院共收治了小儿白血病3000多例。无数医护人员、患者被胡亚美的奉献精神感动,被这种超越血缘关系的人间真情所感动。

曾经有人问胡亚美,什么时候最快乐?她笑着说:“我最快乐的时刻,就是经过一番紧急抢救,孩子睁开眼睛叫我一声奶奶的时候。”

2019年10月3日,胡亚美在北京病逝,享年96岁。

先生虽已逝世,但在她的精神感召下,无数白衣天使仍在不为名、不为利,只为拯救患者的生命而努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