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马戛尔尼揭露满清真面目丨统治100多年没有进步,退化成半野蛮人

 dongchang 2020-06-15
外国文化名人看中国系列五----《马戛尔尼日记》“乾隆盛世”的背面,一块无比硕大、爬满了虱子的“盛世”绸缎。

乔治·马戛尔尼爵士


伏尔泰说,“在道德上欧洲人应当成为中国人的徒弟”。18世纪,欧洲纷纷传说中国人是“全世界最聪明最礼貌的一个民族,整个国家就和一个大家庭那样亲爱和睦。“ 统治者“充满了仁慈”,老百姓则是诚实而礼貌……马戛尔尼就是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下成长起来的中国迷,他一辈子最向往的事就是去中国。后来,他真的得偿所愿。

使团成员,威廉·亚历山大绘制的送信官员

1792年9月26日,马戛尔尼在英王乔治三世授意下,以贺乾隆帝八十大寿为名,率领庞大使团访华。使团随员700余人,包括天文数学家、艺术家、医生,和95名卫兵,由兵船护送,这是西方国家首次正式访华。

当时的中国,只许广州一地对外经商,而且是季节性的,季节一到,外国商船必须离开,明年再来。英政府希望通过出使加强政府之间的交往,提升英国商人在华地位。而天朝从上到下均认为,同东亚东南亚中亚其它国家一样,英国使团是来华目的就是朝贡,“万国来朝”“四夷宾服”是中央帝国兴盛的标志,属国越多证明帝国越强大。所以,在马戛尔尼见了乾隆,领略所谓“乾隆盛世”虚假繁荣的背后,是双方在交往过程中的观念鸿沟,始终鸡同鸭讲,犹如来自两个星球的人。

从天津到通州,沿岸百姓看洋人

使团从英国朴茨茅斯军港出发,沿欧洲、非洲海岸南下,经过南非好望角进入印度洋,抵达亚洲海域,然后绕过马六甲,进入南中国海,再沿中国大陆海岸线北上。一直到1793年7月1日在舟山登陆,后从浙江换船,沿内河北上,最后抵达北京,住圆明园。使团在北京稍作整顿后,被允许前往热河觐见乾隆帝,负责接待的是大名鼎鼎的和绅。

抵达北京

这次出使对于马戛尔尼来说,是一次失败的访问,他们渴望扩大通商的要求被一并拒绝。不过,使节团成员留下的许多珍贵见闻实录,有裨于今天的我们一窥乾隆皇帝和他所处的时代。

正式会面,闭口不谈通商往来

当时的两广总督认为英国人和东南亚地区的国家一样,仰慕天朝上国威仪,肯定是来拜寿和上贡的。于是, 刚一上岸,马戛尔尼的队伍便被中国官员不由分说的插上几面彩旗,上面用中文写着几个大字:“英吉利贡使”。无论在旗上还是礼品清单上,中国官员都把 “礼物”改成“贡物”。马戛尔尼虽然对清政府使用“贡”字大为不满,但是他并没有立即发作,而是装作把它看作一种用词上的不准确。

考虑到英吉利“贡使”携带许多“贡品”,走陆路容易损坏,乾隆皇帝特批他们从天津登陆。

乾隆皇帝热河行宫的湖泊和公园

就在快要见到乾隆帝前,中方要求马戛尔尼跪拜,他只肯行英式一膝一跪之礼,乾隆帝大为不悦。马戛尔尼提出,如果向乾隆三跪九叩,那么清国官员也必须按照礼节向英王画像行礼

负责接待的徵瑞拉过马戛尔尼的衣襟打量道,贵使的衣服窄小轻便,我们中国的衣服宽大舒适。两相比较,还是我们中国的衣服比较好,磕头行礼都比较方便。他们认为,马戛尔尼穿的松紧袜带和裤扣,磕头的时候最不方便,朝见皇帝之前最好脱了。拐弯抹角的提醒马戛尔尼要行跪拜磕头的礼仪。被断然拒绝。双方无法达成共识,礼仪之争自天津,经北京,而继续到热河。

最后,乾隆帝准许英国人不必双腿下跪,不必磕头,权当他们是化外之人不懂礼仪。但同时也降低了接待规格,以示惩戒。

热河行宫,乾隆皇帝庄严地坐在16人抬的轿子上

正式见面时,使团成团描述道,一切犹如一场排练好的演出,进行得有条不紊。在祝寿之事完毕后,清政府认为马戛尔尼使团任务已经完成,应该打道回府了。但马戛尔尼却急切要求展开谈判,英国方面提出的大体要求是在北京设立英国商馆,开放更多通商口岸,对英国商品减税等六大诉求

乾隆帝一概拒绝,亲手御笔一挥写了一张“福”字赐给了英国使者,然后傲慢的告诉马戛尔尼,天朝上国物产丰富,不需要和你们通商,断然关闭了谈判的大门。

亚历山大的乾隆帝速写

献礼,精心准备的“重头戏”遭遇冷场

使团所携“贡品”,总计600箱,约值13124磅,包括钟表、蒸汽机、绵纺机、梳理机、织布机、望远镜、精美的光学仪器、地球仪等天文学仪器、前膛枪等武器和一艘英国最先进的110门炮舰模。俱为用心选购,以示英国文明,想震撼下天朝官员。

副使斯当东在《英使谒见乾隆纪实》中写道:“(中国官员)正式请求将礼品单送呈皇帝阅览。这项请求自始至终是中国方面最关心的。” 官员们这么心急,其实是因为乾隆皇帝催得紧,乾隆皇帝一直很喜欢西洋的小玩意儿。

行星仪以及献给皇帝的主要贡品

万万没想到,乾隆和诸位大臣对这些礼物并不感兴趣,对于英国人在大型礼物上的摆谱,他们认为不过是些无用的奇技淫巧罢了。乾隆觉得英使不过是夸大其词,因为“所称奇异之物,只觉视等平常耳”,马戛尔尼本人也称:“吾乃大骇,以为吾所携礼物若与此宫中原有之物相较,必如孺子之见猛夫,战栗而自匿自首也。”

据说这些礼物后来被丢进圆明园仓库里去了,英法联军攻入北京时还抢走了一部分。

为了获得福康安好感,马戛尔尼邀请他观看英国使团警卫准备已久的操练,福康安颇为冷淡地说:“看亦可,不看亦可,这火器操法谅来没什么稀罕”。马戛尔尼在当天的笔记里记道:“真蠢!他一生中从未见过连发枪,中国军队还在用火绳引爆的枪。”

停靠在山东登州的”狮子“号战舰

国宴印象,乾隆皇帝好比西方教主

晚宴是乾隆皇帝赏赐的。中国官员本以为英国“贡使”会像他们一样跪倒谢恩,可英国人问也不问,坐下就吃。

马戛尔尼记述:“此御前宴会自始自终,秩序异常严肃,执事官按序进馔,既恭谨万状,与宴者亦都沉默不喧,全幄上下人等不下数十,而侧耳听之,竟寂无声息,是可见东方人对于帝王所具之敬礼,直与吾西人对宗教上所具敬礼相若也。”

“凡往古来今,各种宗教信徒之拜其教主若教王者,其仪式之隆重,殆均不能与此中国臣民之拜其乾隆大帝相比伦也。”

漫画,乾隆接见使团

满清贵族,轻视汉人,没落自傲

马戛尔尼接见过一个名叫博达望(音译)的年老鞑靼(满族)贵族,帽子上饰有红顶子和双目炫翎,他骄傲地谈到了本朝的来源。按他的说法,皇上是成吉思汗和忽必烈的直系后世,蒙古人降服了中国,并统治了一个多世纪,后被明代颠覆。同马戛尔尼一同被宴请的鞑靼亲王都是各部落领袖,他们都能招兵,称之为“旗”。

鞑靼人说笑话总以汉族人为靶子,“只要有人拿汉人说笑话,那些年老的鞑靼王子就会兴致勃勃。在讽刺女人裹脚时,他们拍手叫好,但听到把鞑靼妇女的木底鞋比作汉人的风帆时,他们就恼火。”

满清贵族

马戛尔尼写道:“当我告诉他们,欧洲士兵已放弃了弓,而只用枪时,他们显得十分吃惊”。“ 乾隆爱用的兵器也是弓,在奔跑的即刻射箭,比下地放枪愈加使人冲动。高贵的兵器打高贵的猎物。“

大清神话破灭,爬满了虱子的“盛世”绸缎

乾隆帝下令英国使团即刻回国,于是,在没有任何谈判成果的情况下,马嘎尔尼使团踏上了归途,一行人由北京出发,几乎纵穿了中国腹地,直达广州。一路上,马嘎尔尼细心观察,并让画师将沿途看到的景象记录成画,收获颇多,这个古老而又看似强大帝国的真实面目渐渐呈现眼前

使团沿内河而行,两岸百姓围观

在马嘎尔尼来华之前,欧洲流传着很多关于中国的神话。马可波罗写成《马可波罗游记》后,这个神话愈演愈烈。欧洲人认为在遥远的东方,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而又强大、富足的超级大国。但马嘎尔尼亲身访查后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中国的穷人很多,而且没有合理的法律制度,官员贪赃枉法、胡乱断案。军备更是一塌糊涂,海防的炮台和士兵都是摆设,八旗士兵装备落后,看似强大实则不堪一击。

中国百姓日常,上流社会宴席144道菜,女人不许上桌吃饭

马戛尔尼在日记中是这样形容中国人吃饭的:中国人主要食物是大米和水,中国人素食安排的很好,荤菜则不然,一方面很先进,另一方面又很原始。

中国人吃饭的桌子不超过一英尺高,他们围着桌子,席地而坐,用两根尖尖的木头棍子夹菜;吃饭时狼吞虎咽;上流社会的宴席共上菜十二道,每道上十二个菜,一共一百四十四个菜;丈夫对妻子有绝对权威,女性不允许上桌吃饭。

偶遇坐轿子的达官贵人

从马戛尔尼的日记里,可以看出西方人对筷子的陌生,和当时清朝生产力的落后,很少有荤菜,普通百姓生活水平不算高,吃饱仍是最大的梦想。而上层人士的生活普遍奢侈。

“男人和女人的穿着没有多大区别,一般都是蓝布衫,宽袍长裤”。“房屋是木结构,没有天花板,房顶铺的是茅草,地面时是夯实的泥土地,从房梁上垂下一个个草席,将房间分割成若干个屋子”。“在大街上看不到马车,唯一能见的运输工具是独轮车。”

清兵列阵

清朝军备,与其说是疆场的军人,还不如说是唱戏的演员

清朝安排的“仪仗队”严阵以待,本来期望能壮大清军威国威,不过对于早已使用枪支火炮的英国人,他们对此并不感冒,这让清朝官员很失望。

“在一些地方,我们看到兵士单列成队,十分自若地双膝跪地,在他们的主座命令起立前,他们都始终保持这类姿态。假如我们的到访出乎意料,他们老是一片慌张,慌忙从营房拿出节日号衣,他们穿上这类打扮后,与其说是疆场的军人,还不如说是唱戏的演员,他们的绣花背心,锻面靴子和葵扇看起来即蠢笨又女人气实足,而没有军人的气质。

“兵士排队出来驱逐英国特使,假如天暖,他们手中练习的不是火枪,而是葵扇。兵士拿着葵扇实行练习,是一个奇怪的景象。”

“他们的大炮为数很少,仅有的几门炮都破旧不胜。”

乾隆盛世的秩序这样建立?

英国访华使团到达浙江沿海后,因为不熟悉中国航线,英国人请求当地总兵帮他们找一个领航员北上天津。总兵答应了。英国人看到了意想不到的一幕。总兵的办法是派出士兵,把所有从海路去过天津的百姓都找来。“他们派出的兵丁很快就带回了一群人。他们是我平生所见神情最悲惨的家伙了,一个个双膝跪地,接受询问……他们徒劳地哀告道,离家远行会坏了他们的生意,给妻子儿女和家庭带来痛苦,总兵不为所动,命令他们一小时后准备妥当。”

中国普通百姓生活虽然困苦,但他们却总是带着愉快善意的面容。使团雇佣的水手总是高高兴兴的。中国百姓是一群极其吃苦耐劳、快乐活泼的人。然而,官吏们总是任意处罚和凌辱他们。

随意殴打百姓

而同时代的欧洲,人权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一个人不管地位多高,都不能任意将另一个人置于脚下。

在英使团的船只行驶于中国内河时,官员们强迫大批百姓来拉纤,拉一天“约有六便士的工资”,但是不给回家的路费。这显然是不合算的,许多百姓拉到一半往往连夜逃跑。“为了找到替手,官员们派手下的兵丁去附近的村庄,出其不意地把一些村民从床上拉下来加入民夫队。

兵丁鞭打试图逃跑或以年老体弱为由要求免役的民夫的事,几乎没有一夜不发生。看到他们当中一些人的悲惨状况,真令人痛苦。他们分明地缺衣少食,衰弱不胜。他们老是被兵丁或甚么小仕宦的侍从监视着,其手中的长鞭会当机立断地抽向他们的身子,似乎他们就是一队马匹似的

清政府的郑重其事和百姓的贫困屈辱,形成强烈对比

清政府表面上的傲慢(在对皇帝行礼方式上),实则在第一次面对欧洲正式使团时,是郑重其事的。清政府委派了许多老百姓来到英使团的船上,端茶倒水,洗衣做饭。

首先让英国人震惊的是中国普通百姓惊人的贫困。使节团总管约翰·巴罗看到,农舍“大多破烂、肮脏,相当吃惊。破旧的房屋,有的用半烧制的砖,有的用泥土修造,屋顶用稻草或芦苇搭盖,有的茅屋四周有泥墙,或者用粗制的芦苇、高粱秆围起来,其中一般住着两三代人,还喂养牛、猪、鸡和其他家禽。”

人们的衣着也十分简陋、单调。“普通百姓戴大草帽,穿蓝色或黑色的棉袍,宽棉裤,厚粗鞋,有时是用草做的。有些人穿粗棉袜,有的人则光腿。大多数人全身真正只有一条衬裤。”

一只画舫上的交际花

英国人注意到这些人“都如此消瘦”。“在普通中国人中间,人们很难找到类似英国公民的啤酒大肚或英国农夫喜洋洋的脸。”“他们每次接到我们的残羹剩饭,都要千恩万谢。对我们用过的茶叶,他们总是贪婪地争抢,然后煮水泡着喝”

中国人对食物的热情,给巴罗留下深刻印象。英国使团的船停在大沽口,清廷每天派人运送大量猪羊鱼虾供他们食用。因关系到大清朝廷的荣誉,每天大批的供应,英国人只得把无法保存的多余食物投入大海。大清帝国的子民们冒着被淹死危险,打捞食物。英使者感叹道:繁荣的大清帝国,子民们却如此贫困,毫无尊严,令人震撼

内河航运活力令人惊奇

民族性格的形成统治者精心塑造的结果

使团的船经过运河时,一伙看热闹的人压翻了河中的一艘小船,许多人掉进河中。“虽然这一带有不少船只在行驶,却没有一艘船前去救援在河里挣扎的人……劝说我们船上的人开过去援救也得不到响应。不错,我们当时船速是1小时7英里,这居然就成了他们不肯停船的理由。我确信这些不幸的家伙中有几个一定是丧命了。”

英国人分析说,这种畸形的民族性格是中国统治者精心塑造的结果:“就清廷而言,有充足的证据表明,其高压手段完全驯服了这个民族,并按自己的模式塑造了这个民族的性格。他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完全由朝廷的意识形态所左右,几乎完全处在朝廷的控制之下。”

马戛尔尼日记

马戛尔尼的结论,他们正在成为半野蛮人

在收集了大量第一手情报后,马戛尔尼对中国政权的结论在日后广为人知:“这个政府正如它目前的存在状况,严格地说是一小撮鞑靼人对亿万汉人的专制统治。”这种专制统治有着灾难性的影响。“自从北方或满洲鞑靼征服以来,至少在过去的一百年里没有改善,没有前进,或者更确切地说反而倒退了,当我们每天都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前进时,他们实际上正在成为半野蛮人。”

马戛尔尼的结论充满了因反差过大而形成的偏见,不过,他确实看到了一块无比硕大、爬满了虱子的“盛世”绸缎。


附马戛尔尼中国行行程

  • 1792年9月26日,马戛尔尼一行从英国朴茨茅斯出发;

  • 1793年7月1日,在舟山登陆,在等待期间游览了定海县城;

  • 1793年8月5日,马戛尔尼一行抵达天津白河口,之后换小船入大沽;

  • 8月9日,使团离大沽赴北京,途中在通州停留,与中国礼部官员发生礼仪争执;

  • 9月2日,又离北京赴承德避暑山庄觐见乾隆帝,途中参观了长城;

  • 9月13日,使团抵达热河,向中国政府代表和珅递交了国书,并同其就礼仪问题再度发生争执。最终双方达成协议,英国作为独立国家,其使节行单膝下跪礼,不必叩头;

  • 9月14日(八月初十),乾隆帝正式接见使团;

  • 9月21日,使团回到北京;

  • 10月7日,和珅向使团交呈了乾隆帝回信和回礼。使团离开北京,经京杭大运河往杭州等地参观;

  • 11月9日,使团抵达杭州;

  • 12月9日抵达广州,两广总督在广州送行。之后,使团在澳门停留了一段时间;

  • 1794年3月17日离开中国,9月6日回到英国朴次茅斯军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