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马戛尔尼眼中的“康乾盛世”

 Moia藏经阁 2016-09-26

转自:凯迪社区 > 猫眼看人


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大英帝国向中国派出了马戛尔尼勋爵率领的庞大使团,分乘五艘船只,经过10个月的航行,于7月底到达天津大沽口外,9月14日在承德避暑山庄觐见了乾隆皇帝。马戛尔尼是英国著名的外交官,曾先后任驻俄国公使,英国印度殖民地的马德拉斯总督。…… 


马戛尔尼来中国的名义是庆贺乾隆皇帝80寿辰。而实际上,是希望绕过保守的广东地方官,直接与中国皇帝谈判,要求开放通商口岸,扩大中英贸易。他带来了英国国王给大清国皇帝的正式外交信件。 


中国当时对世界还是茫然地一无所知,自以为是地认为英国人跨洋远道而来,只是为了观光上国,向大清表示臣服,因而视马戛尔尼们为“四夷”之外的“英夷”,居高临下地以对待藩国之礼来接待。乾隆断然拒绝了马戛尔尼的全部要求,理由据说是因为“红毛外夷”不肯行双膝下跪叩头大礼。 


以上三张马戛尔尼使团拜见乾隆皇帝图分别出自中外画家之手,个中的区别与含义一目了然。


乾隆皇帝的“圣眷隆恩”,只是特别地施惠于马戛尔尼使团中年龄最小的一个成员,当年只有12岁的托马斯·斯当东。当乾隆听到这个小小的英国人居然会说汉语时,不禁十分惊奇。他大感兴趣地把这个生着一头金黄卷发,高鼻梁蓝眼珠的西洋小师哥叫过来,让他靠在“龙膝”上抚摸,不免心中大感惊异,世界上居然有这样的“人”。 


小斯当东虽然天资聪颖,但是他对能够靠在“龙膝”旁的“皇恩浩荡”毫无兴趣。48年后,斯当东成为下院议员,在英国议会讨论有关与中国开战的议案时,他毫不犹豫地投了赞成票。他的理由是:中国听不懂自由贸易的语言,只听得懂炮舰的语言。 


英国人在严密的监视下离开北京前往天津,从那里登上舰船前往杭州。马戛尔尼离开北京时,心中异3气愤:“我们像要饭的一样进入北京,像囚犯一样被监禁在那里,而离开时简直像是盗贼。”而乾隆皇帝这时才松了一口气,但随即派出专使日夜兼程去各地传达他的命令:不准任何中国人接触英夷,违者严惩。

 

当马戛尔尼到达广州时,他们见到了一支“欢送”的军队。这支军队按照皇帝的命令向英国人展示了他们雄壮的军威,枪戟林立、刀利弓强。英国人作为回应,也做了分列式行进。双方都怀有戒心地互相打量。马戛尔尼认定这支手持大刀长矛,身背强弓硬弩的军队不堪一击。而中国人在向乾隆提交的奏折中说,英夷走路步履僵硬,膝盖不易弯曲,“一旦仆地,极难起身”。 


马戛尔尼失望地走了。在这次旅行中,对中国人从满腔的热情转到极端的蔑视。回到英国以后,他同斯当东爵士(就是小斯当东的爸爸,马戛尔尼出使中国的副使)一起,用充分的时间来冷静地考虑他的《纪实》。这本纪实直至1908年才发表,而且还是部分内容。 


马戛尔尼对中国做出了评价和预言,他毫不留情地戳穿了“盛世”的神话,看出“盛世”背面的败亡之兆。 


他说:“他们恒久不变的体制并不能证明他们的优越”,“中华帝国是一个神权专制的帝国……它翻来覆去只是一座雄伟的废墟”。“任何进步在那里都无法实现”,人们“生活在最为卑鄙的暴政之下,生活在怕挨竹板的恐惧之中”,“他们给妇女裹脚,残杀婴儿”,“他们胆怯,肮脏而且残酷”,所以无可避免地“最终将重新堕落到野蛮和贫困的状态”。

 

“中华帝国只是一艘破败不堪的旧船,只是幸运地有了几位谨慎的船长才使它在近150年期间没有沉没。它那巨大的躯壳使周围的邻国见了害怕。假如来了个无能之辈掌舵,那船上的纪律与安全就都完了。” 


但是这艘破败不堪的旧船“将不会立刻沉没。它将像一个残骸那样到处漂流,然后在海岸上撞得粉碎”。但是“它将永远不能修复”。 


从而,亚洲及世界各地的贸易将受到“扰乱……各国的冒险家都将来到中国”,企图利用中国人的衰败来建立自己的威望。而“在他们之间将展开无情的斗争”。在这种对抗中,富的愈富,穷的愈穷。“英国靠着它的创业精神已成为世界上航海、贸易和政治的第一强国;从这样的急剧变革中,它将获得最大的利益,并将加强它的霸权地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