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马嘎尔尼使华为何只能换来失败结果?

 贺兰山民图书馆 2019-10-06
所评图书:
书名:《怀柔远人:马嘎尔尼使华的中英礼仪冲突》
作者:(美)何怀亚(James L..Hevia)
译者:邓常春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年8月  
 

1793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派遣的使团抵达中国。该使团的带队者是马嘎尔尼,曾任英国访俄公使、加勒比总督等要职。马嘎尔尼使团希望建立英国同中国的正式官方关系,推动清政府加大贸易开放。这项出使最终失败了。


几十年后,清代中国在鸦片战争中败给英国,人们就将两起事件联系了起来,认为清政府错过了对外开放、融入近代工业化浪潮的宝贵机遇。一些人还从乾隆皇帝给乔治三世的回信中摘出诸如“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的词句,说明当时年满八十岁的乾隆皇帝狂妄、愚昧。


一些历史研究者将聚焦点放在了英使来华时的礼仪之上,宣称马嘎尔尼只愿意向清朝皇帝行单膝跪礼,而清朝官员则坚决要求对方必须三跪九叩,礼仪之争最终导致了会谈破裂。有意思的是,拿破仑日后曾评论过马嘎尔尼使华的礼仪问题,认为即便清朝官员要求英使行跪拜大礼,后者也应入乡随俗,因为欧洲国家的使臣在去往奥斯曼帝国觐见时,也得依照奥斯曼的礼仪行事。虽然如此,人们更倾向于认为清朝官员坚持要求英使行跪拜礼,是一种愚昧傲慢的表现。


有意思的是,鸦片战争之后的100多年里,在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的历史教科书中,以及历史研究学界,马嘎尔尼使华的失败,都被更多归结为老迈的乾隆皇帝及其为代表的清朝政府的抱残守缺。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近日再版了美国历史学家、芝加哥大学历史系教授何怀亚(James L..Hevia)所著的《怀柔远人:马嘎尔尼使华的中英礼仪冲突》一书。这本书最早于1995年推出,在欧美学界引发强烈震动。何怀亚完全不认同包括中国学者和欧美学者有关马嘎尔尼使华的多本代表作品得出的结论,即清政府一方的愚蠢、迟钝和傲慢导致了中国错失和平接入全球化的机遇的说法。何怀亚指出,英国派出使团希望与清政府建立官方和经贸关系,建立在一个重要的观念前提下,那就是主权平等国家互通外交,但这一观念在当时并未走出欧洲和北美,所以并不是什么普适性的规则、制度和观念。


《怀柔远人:马嘎尔尼使华的中英礼仪冲突》这本书深入探讨了英国使华的原因。英国当时已经通过东印度公司的代理统治,将印度纳入统治之下,以印度为跳板让英国的工业产品进入中国,并畅通中国商品出口到欧洲,被设想为可以为英国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


乔治三世在给乾隆皇帝的信中写道,希望增强双方沟通来避免文化上的误解。为什么他要提到这一点?《怀柔远人:马嘎尔尼使华的中英礼仪冲突》解释了中国、清朝17-18世纪在欧洲知识分子、王室贵族中的印象转变——包括英国、法国在内的欧洲国家,知识分子在鸦片战争之前都曾对中国古代文明给予过热情评价,中国的瓷器、漆器、家具、纺织品也成为畅销品,中国园林也深深影响了欧洲各国的王室建筑。但到了18世纪后期,欧洲的知识分子已经不再尊崇中国的哲学、文学和科学,正如书中所说,过去备受尊敬的中国文人,被发现在出任清政府对外贸易的主管官员后,成为欧洲扩大对华贸易的阻碍。


正因为此,英国政府在当时对中国、清朝形成了极大的误判。英国人相信清朝皇帝不同于清朝官僚,更加贤明,只要能让英国使节出现在他面前,就能消除皇帝的可能误解,从而为英国对华贸易带来编利。英国人选购了赠送给乾隆皇帝的精美艺术和科学礼物,包括天象仪、马车、毛瑟枪、大炮、挂毯、羊毛等,希望引起皇帝的兴趣,从而推动中英加强联系,增大英国商品对华出口。这些礼物再加上乔治三世的信件,被认为富有诚意。


但英国人当时完全不了解清朝的权力体制,特别是皇帝扮演的角色。经由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带有连续性的治理,清帝国在18世纪建立起了一种多元化的政体:中国中原的直接统治者,东亚北部高原、中亚及东亚、东南亚的最高权力者。今天中国西藏、新疆、内蒙古地区,以及蒙古国及中亚各国,东南亚、东亚其他国家的僧侣头领、国君或部族首领会定期觐见皇帝。清朝朝廷与上述半依附的国家、地区、宗教组织之间建立起了专门的礼仪规则。


《怀柔远人:马嘎尔尼使华的中英礼仪冲突》这本书经过详细考证指出,清廷建立了复杂而完善的宾礼,藩国君主、使臣要按照要求前来觐见,清朝皇帝及专门的衙门经过特定程序安排接见。接待礼仪的核心是“丰俭适中”,也就是既不要过于傲慢,也不必过于谦卑。外来使臣服从这样的礼仪规则,就代表着对清朝皇帝的服从,体现出清帝国“德泽远播”。


马嘎尔尼使团来华的失败,也曾被一些历史研究者解释为和珅、福康安等当时的权臣恶意阻挠所致。但《怀柔远人:马嘎尔尼使华的中英礼仪冲突》书中根据史料而清楚的指出,从英使登陆广东,再转至北京、抵达热河,最后返回北京、广东,全程都在乾隆皇帝的密切注意之下。皇帝甚至要求办理大臣每天都要上报英使信息。总的来说,清朝官员在接待英使过程中,总是热情接待但回避通商、建交的实质要求,而这出于皇帝本人授意。


按照《怀柔远人:马嘎尔尼使华的中英礼仪冲突》的观点,乾隆皇帝通过回礼、回信等方式,已经较为清楚的向英方表明了态度。乾隆皇帝和他的军机大臣们都清楚英国是欧洲强国,还控制着印度,甚至对于此前发生的法国大革命以及英法关系敌对也相当了解。乾隆皇帝并不希望在当时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对外贸易,这跟清帝国的多元化政体特质有关:贸易和人员流动容易导致帝国对藩国失去控制及震慑。不仅如此,乾隆皇帝掌握了英国长期扶持大西洋海盗的事实,认为英国在欧洲国家中尤具侵略性,缺乏道德力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