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托马斯?斯当东:一个孩子梦破之后...

 ShangShujie 2009-07-30

    马戛尔尼访华失败,使中国在欧洲的形象发生了180度的大转变。自1793年第一次踏上中国的土地并受到乾隆皇帝的接见,到1840年在议会辩论中极力主张对中国诉诸武力,托马斯•斯当东代表了西方对中国印象的转变。

文/国家历史记者 李远江

 

    从18世纪近乎痴狂的中国热到19世纪视中国为野蛮落后的国家,中国在欧洲的形象发生了180度的大转折。如果必须找出这个变化的标志性事件,那么毫无疑 问它就是全英国甚至整个欧洲都寄予厚望的马戛尔尼访华事件。这个使团中年龄最小的成员托马斯•斯当东有幸成为这个转变的全程经历者。自1793年第一次踏 上中国的土地并受到乾隆皇帝亲切的接见,到1840年在议会辩论中极力主张对中国诉诸武力,托马斯•斯当东不仅仅是中欧关系大转折的见证者,更是鼓吹对中 国发动战争以代替使团谈判的代表。从硬币的一面走向另一面,欧洲人到底没能读懂中国。然而,托马斯•斯当东鼓吹的那场改变世界格局的战争,对中国人文化的 影响直到今天仍没有结束。

 

图说:漫画,1793年9月4日,英国马戛尔尼觐见乾隆皇帝。英国詹姆斯•吉尔雷(James Gillray,1757~1816)绘。1792年,英国为扩大与中国的贸易,以为乾隆祝寿为名,派出以孟加拉总督马戛尔尼为首的庞大使团。1793年 (乾隆五十八年),马戛尔尼在热河行宫觐见乾隆皇帝,递交了国书,但扩大通商的要求被乾隆拒绝。觐见的礼仪之争,是当时中国外交上的著名事件。资料图片

 

在狂热的中国热中启程
    尽管质疑和批评中国的声音已经渐次响起,但毋庸置疑,马戛尔尼使团是带着中国热的余温踏上万里征程的。
    11岁的托马斯•斯当东是马戛尔尼副手乔治•斯当东的儿子,因为父亲的缘故,他有幸成为这个庞大使团中年龄最小的成员。尽管没有多少阅读经验,但是从父辈 们的言谈中,小斯当东已经对遥远的中国充满了向往——那是一个被描绘成人间天堂的极乐世界。事实上,父辈们也和小斯当东一样,完全没有中国经验。
    在此之前,欧洲对中国的认识或想象,主要有三种信息来源:一是商人水手的传闻,二是官方使节的报告,三是传教士的书简。商人水手的传闻大多难以置信,官方 使节的报告稀少且片面,唯有长期生活在中国的传教士对中国的了解最为深入,因而他们寄往欧洲的书简便成了欧洲人认识中国的核心文本。
    不过,欧洲人对中国的误读从最初的文字材料就开始了。尽管传教士们有人文知识,也有中国经验,但他们对中国的观察与描述却未必真实。他们为了在中国传教, 百般讨好当地的统治者,在向欧洲同胞介绍中国的时候也尽可能地回避负面的评价。经过传教士们筛选过的中国形象不可避免会偏离事实和真相。第一位来华的法籍 耶稣会士金尼阁在《利玛窦中国札记》“致读者”中就坦承:“有两类写中国的著者:一类想象得太多;另一类听到很多,不加思索就照样出版”。
    真正“神化”中国的则是那些渴望推翻封建专制统治的欧洲启蒙思想家们。急于打破中世纪桎梏的他们根据各自的需要对传教士们的书简进行了随意的裁剪取舍甚至有目的的想象,于是,一个近乎神话的中国呈现在欧洲人面前。
    然而过度的神化必然要求理性的批判。18世纪中叶以后,伴随工业革命、海外扩张、政治改革和文化启蒙,欧洲在经济、军事、政治、文化方面开始全面赶超中 国。与此同时所有的东方大帝国先后都出现衰落,首先奥斯曼土耳其,其次是伊朗的萨菲王朝,然后是印度的莫卧儿,最后是满清帝国。在海外贸易和殖民掠夺中所 向披靡的时候,重拾信心的欧洲人对中国的文化态度也在悄然改变。
    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批评“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随后,尼古拉•布朗杰在其《东方专制制度的起源》一书中也表达 了类似的观点。他认为,中国人固步自封,将自己与世界隔绝开来,施行的是一种古老、僵化、衰落、残暴的专制制度。孔多塞也认为,中国文明兴起于游牧时代之 后,并且始终没有脱离这个相当低级的阶段。而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也指出,“中国一向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 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国家。然而,许久以来,它似乎就停滞于静止状态了。”
    然而,纯理论的批判并不能从根本上扭转持续近百年的中国热——除非出现可信的颠覆性的文本。而这个使命,很不幸恰恰落在了马戛尔尼和他的使团身上,这其中也包括11岁就踏上万里征程的见习侍童托马斯•斯当东。
    在这次规模宏大的访华行动中,使团上下对东西方两个大国的第一次正式对话抱有十足的信心。他们也的确有这自信的理由。从16世纪到18世纪中后期,英国先 后击败了西班牙、荷兰和法国,已经成为称霸欧洲的西方第一强国。当时,几乎每一个英国人都对这次开辟中国市场的外交活动抱着莫大的希望。而其他欧洲国家也 同样密切的关注着事情的进展。而这一切,对于11岁的小斯当东来讲却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他只是一个旅游者,并不承担任何政治责任。

 

铩羽而归
    尽管自信满满,马戛尔尼使团失败的命运却早已注定。那个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农耕国家完全不懂得国际贸易的重要。更可怕的是,在其一国独大的东亚世界里早已经构筑起了相当稳固的朝贡贸易体系,根本不存在西方的平等邦交和自由贸易。
    事实上,早在1787年,东印度公司驻广州的代理人就已经发出了善意的提醒:“中国政府对外国人一概蔑视,它对外国实力的无知使它过分地相信自己的强大。它认为派遣使团只是一种效忠的表示。”这个警告显然未曾引起马戛尔尼的注意。事情的进展果然如此。
    1793年9月14日,经过近一年的艰苦旅程后,马戛尔尼和他的助手们终于获准在热河行宫内觐见乾隆皇帝。然而,马戛尔 尼单膝下跪的礼节显然不符合三跪九叩的中国礼仪,而他们精心挑选的国礼也未能获得乾隆皇帝的青睐。这一切,对于83岁的老皇帝而言无非雕虫小技,奇技淫巧 罢了。如果没有小斯当东,这次觐见必将因沉闷、无趣和一事无成而载入史册。当斯当东父子上前向乾隆皇帝行礼的时候,乾隆皇帝对12岁的见习侍童小斯当东产 生了浓厚的兴趣。当他得知这个小孩子是使团中唯一一个学会了说中国话成员时,乾隆皇帝龙颜大悦,不仅赐给了一块翡翠,而且从自己腰间解下一个绣有龙纹的黄 色丝织荷包送给了小斯当东。两件御珍至今还收藏于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
    事实上,这一天除了上贡,什么也没有发生。英国人要求开放舟山、宁波、天津等处作为贸易口岸、在北京派驻大使以及固定关税的请求都遭到了断然的拒绝。在中 国政府的再三催促下,马戛尔尼使团不得不满怀遗憾地离开,他们在大学士松筠和两广总督长麟等人的一路护送下经大运河、赣江、北江穿越中国腹地。70多天的 漫长旅程,使英国人对这个停滞不前的帝国印象深刻。
    铩羽而归的马戛尔尼不得不尽力掩盖这次令人难堪的失败。他干脆隐匿了自己的出使报告(直到1908年他的出使日记才得以公开出版),他请副使老斯当东公布 了一份相对婉转的记录,这就是1797年出版的《英王陛下遣使觐见中国皇帝纪实,主要摘自马戛尔尼勋爵的文件》。这份报告显然顾全了英国的面子,它隐藏了 几乎所有令英国人感到难堪的细节。尽管如此,它对中国社会的描写仍然在很大程度上颠覆了传统的认识。
    在出版商的追逐下,使团中其他人的记录陆续出版。“狮子”号大副爱尼斯•安德逊、小斯当东的家庭教师赫脱南以及士兵霍姆斯的记录很快成为欧洲人街头巷议的 中国新闻。10年以后,使团的另一位副使约翰•巴罗发表了自己的出使报告,他对中国展开了激烈的批评。这份报告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以致于《爱丁堡评论》专 门撰文,欢呼这个“半野蛮的”帝国“声誉扫地”。
    和那些抱有不同动机的成年人不同,天真无邪的小斯当东忠实地记录他所目睹的一切,包括父亲和马戛尔尼大使由于外交上的原因而刻意掩饰的事情。他的记录也成为欧洲人了解中国的重要史料。
    尽管马戛尔尼访华的失败导致了中国形象的急剧恶化,但天真无邪的小斯当东却对这个怀柔远人的国家抱有善意,他津津乐道于乾隆皇帝对自己的接见,还与大学士松筠建立了“深厚的友谊”。1800年,小斯当东决定重返中国。

 

一个中国通的诞生
    1800年,小斯当东被英国东印度公司驻广州商馆聘为书记员,再次来到中国。1801年,老斯当东去世后,小斯当东承袭了父亲的爵位。1814年,小斯当 东当选为东印度公司驻广州商馆的管理机构——特选委员会的成员。1815年,他又被选为特选委员会主席,全面负责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事宜。
    十几年的中国经验,给小斯当东深入了解中国社会提供了绝佳的机会。1811年,小斯当东与“好朋友”松筠在广州再度碰面。新任两广总督的松筠,为小斯当东深入了解中国官场打开了方便之门。
    勤奋的小斯当东注定会成为最了解中国的英国人。在华期间,他十分注重搜集和整理有关中国历史、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各方面的资料信息。甚至不惜花费十年的时 间,翻译了《大清律例》。就在这本著作问世的时候,小斯当东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中国视角。1810年,他在《爱丁堡评论》上发表《大清律例评论》,直接批评 马戛尔尼对这个民族产生了更高的估计,而自己的父亲却犹豫不定,只有巴罗的观点准确而公正。
    回国后,他利用搜集的信息,著书立说,阐述了自己对中国政治、外交和历史文化等各方面情况的认识理解。这些著作对西方人认识了解中国发挥了很大作用,有些甚至成为英国政府制定对华政策的基础。
    1823年,小斯当东与亨利•托马斯•科尔布鲁克共同发起创办了皇家亚洲学会,致力于推动对亚洲各国的政治、历史和文化的研究工作。小斯当东还积极推动英 国的汉学研究。在他的努力下,英国伦敦大学大学院和帝国学院聘请教授,开设汉学课,专门教授汉学课。他由此被誉为“英国汉学之父”。

 

第二次出使
    1816年,英国再次派出使节前往中国,他们肩负着与马戛尔尼完全相同的使命。新任大使是威廉•皮特•阿美士德勋爵,为了避免重蹈马戛尔尼无功而返的覆辙,他需要一位富有中国经验的英国人作自己的副手。已经颇有声望的小斯当东当然是不二人选。
    马戛尔尼访华23年后,中英两国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中国,嘉庆皇帝继承了父亲乾隆的皇位,和一个日益衰落却不自知的帝国。他上台伊始就爆发了声势浩大 的白莲教起义。为了镇压这场起义,嘉庆耗费了两亿多两白银,相当于整个国家四到五年的财政收入。从此清王朝陷入财政亏空的困境,直到灭亡也没能彻底摆脱出 来。
    两手空空的嘉庆皇帝并不知道此时的英国刚刚赢得了反法战争的胜利,在整个西方世界已经所向无敌。而即将完成的产业革命更是把英国变成了世界工厂,渴望世界市场的英国人比23年前更加迫切想打开中国的市场。尽管有马戛尔尼的前车之鉴,他们依然希望能通过谈判解决问题。
    然而,这是一次比马戛尔尼使团更加糟糕的经历。7月28日,使团到达北直隶时展开了“叩头还是不叩头”的争论。使团第三把手埃利斯认为叩头只是无关大局的 形式,而小斯当东则坚决反对叩头。他在给阿美士德勋爵的报告中直言不讳:“哪怕会导致使命的失败,也完全不应该同意叩头。”阿美士德接受了他的意见。
    1816年8月28日,阿美士德使团夜里才抵达北京,而中国人却催促他们连夜前往皇宫。在一场推推搡搡,连拉带拽的礼仪之争中,阿美士德明确表示拒绝向嘉庆皇帝叩头。于是,愤怒的嘉庆皇帝立即下旨将英国使团赶出北京。
    在小斯当东眼里,这一次的屈辱远远胜过了上一次。当他们沿着旧路南下广州的时候,陪同官员的敌意代替了乾隆时代的微笑,供给也恶劣得让人难以容忍。而嘉庆 皇帝写给英国摄政王的信更让英国人感到绝望:“嗣后毋庸遣使远来,徒烦跋涉,但能倾心效顺,不必岁时来朝,如称问化也。俾尔永遵,故兹敕谕。”意思很明 确,大清王朝不欢迎英国人。不仅如此,嘉庆皇帝还下令将小斯当东驱逐回国。
    尽管事后中国政府出于歉意或者息事宁人的目的颁布了几个有利于欧洲人经商的地方法规,却无法平息小斯当东内心的愤怒。他意识到“屈服只能导致耻辱,而只要 捍卫的立场是合理的,态度坚决却可以取胜”。在他的内心世界里,乾隆时代带给他的那一点点的亲切感已经随着嘉庆皇帝粗暴的态度彻底消失了。

 

主战
    1818 年至1852 年间,小斯当东数次当选为英国下议院议员,是当时英国下议院中对中英关系较有影响的议员之一。就在小斯当东们因为中英之间的困境而一筹莫展的时候,另一股力量正在改变着中英两国的关系。他们就是鸦片走私商。
    起初,英国东印度公司走私鸦片仅仅是为了平衡过于畸形的中英贸易。但是,鸦片走私的暴利很快就超出了始作俑者的意料,参与走私的也不仅是英属东印度公司。 鸦片走私的猖獗彻底打破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平衡,中国由入超变为出超,大量白银外流,引起了国内的银荒。而吸食鸦片对中国人身体的残害更让中国人担心它将摧 毁帝国的武装力量。于是,清政府中禁烟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最终道光皇帝决定委派林则徐赴广州禁烟。
    林则徐的虎门销烟,立即引起了英国下议院的激烈讨论。议员格莱斯顿反对为了一种罪恶的交易而挑起战争。中国通托马斯•斯当东站了起来:“我们进行鸦片贸易,是否违反了国际法呢?没有。当两广总督用他自己的船运送毒品时,没有人会对外国人也做同样的事感到惊讶。”
    “如果我们在中国不受人尊敬,那么在印度我们也会很快不受人尊敬……如果我们要输掉这场战争,我们就无权进行;但如果我们必须打赢它,我们就无权加以放 弃。”此时全场肃静,所有人都在倾听他的讲话。几分钟后,他给出了最后的结论:“尽管令人遗憾,但我还是认为这场战争是正义的,而且也是必要的。”随即, 大厅里响起了长时间的掌声。
    三天后下议院投票,结果是:主战派271票,反战派262票,9票之差。托马斯•斯当东最终促成了鸦片战争的爆发。这场战争的结果不言而喻,英国获得了胜利。从此,东西方对峙的格局彻底终结,东方开始从属于西方。
    托马斯•斯当东不会想到,他对中国的看法不仅引发了一场鸦片战争。更是通过这场战争完成了中国形象在欧洲的180度大转弯。而受影响最深刻的还是中国。鸦 片战争后,中国一而再,再而三的战败,使中国人对自己的文化渐渐丧失了信心。中国人也在一次次民族危机中一步一步接受了西方对中国的认识。于是,一场从器 物到政治,由政治到文化的现代化运动(实则西化)前仆后继持续了一百多年。时至今日,国力重新强大起来的中国依然未能恢复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学习西方仍然 是煎熬整个民族的心理共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