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洋版画中的神秘东方帝国

 紫霞照我 2023-01-12 发布于陕西

17至18世纪,在耶稣会士长期广泛的宣传下,东方中国以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发达、社会繁荣、制度先进、司法完善、文明开化的形象出现在西方世界面前。这一时期,欧洲形成了持续一个世纪的“中国热”风潮。

文章图片1

《天学传概》中国皇帝主题挂毯,1688年,这宫廷风格完全出自臆想

但在复杂的历史进程中,西方社会对中国印象也呈现出不断变化的面相。18 世纪中期,随着笼罩欧洲近百年的“中国热”的退去,中国在西方人中的形象开始逐渐转变。自清代以来中国形象被彻底扭转,成为落后、停滞的象征,18世纪末、19世纪的封建中国更是被冠以“停滞的帝国”。

文章图片2

北京街景1870年

文章图片3

广州街头的老街[法] 奥古斯特·博尔热1845年

文章图片4

福州府近郊宅邸内的千趣阁[法] 奥古斯特·博尔热1845年

文章图片5

臆想的北京街景,画面充满了拼凑的痕迹(1690年)

文章图片6

杜赫德编著《中华帝国全志》中北京郊外的关帝庙,连寺庙布局都没搞清楚

在极度缺乏影像资料保留手段的年代里,版画便是极其重要的历史信息、人文景观等的记录载体。让我们来一窥这个时期在西方最有影响力、广为传播的版画作品,看看彼时中国在西方人心目中的形象。

01 【荷】约翰·尼霍夫的《荷使初访中国记》

17世纪的荷兰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殖民帝国之一。1655年,荷兰东印度公司董事会派遣使团到中国朝觐顺治皇帝,求通自由贸易。使团先到广州,然后从广州往北,一路来到北京。顺治皇帝接见了他们,但却没有满足荷兰人的愿望,使团只能空手返回巴达维亚。

文章图片7

约翰‧尼霍夫(Johan Nieuhoff)肖像

访问团中有一位名叫约翰·尼霍夫的管事,负责把使团经过之地的景物以绘画的方式记录下来。他在沿途所描绘的山峦、河流、道路、植被,以及城垣、建筑和船只等细节,都相当准确地表达出了那个时代中国的实际情况。

文章图片8

第一站澳门

文章图片9

使团登陆广州虎门码头

文章图片10

靖南王耿继茂

文章图片11

广东清源峡

文章图片12

广东清远

文章图片13

广东江心城堡

文章图片14

荷兰使团于广东下榻的驿馆

文章图片15

1656年 大余、南康、赣州、万安

文章图片16

1656年吉安、吉水、峡江、新淦

文章图片17

1656年丰城、南昌、吴城、湖口

文章图片18

粤北赣南一带客家人村堡(土楼)

文章图片19

安徽安庆

文章图片20

安徽芜湖

文章图片21

金陵大报恩寺琉璃塔

文章图片22

天津卫

1665年,他的哥哥亨利·尼霍夫整理、编辑了他留下的手稿和画稿,出版了《尼霍夫行记》,书中配有尼霍夫所绘的一百幅铜版画。当时正是欧洲复制版画发展水平最高的年代,从版画艺术的角度来看,本书的插图在欧洲的复制版画史上无愧为上乘之作。

文章图片23

清顺治帝

文章图片24

紫禁城午门

文章图片25

荷兰使节在故宫午门外

文章图片26

使团叩拜皇帝

文章图片27

清朝官员

文章图片28

旗人官兵

文章图片29

官府内抄录人员

文章图片30

街头卖艺人

文章图片31

乡村

文章图片32

寺庙神像

文章图片33

沿途所见满汉对立情绪

观尼霍夫的绘画手稿,其相对真实地记录了清代初期的人文景观和历史风貌,但后期由其哥哥出版的作品随意增加了臆想失实的成分,以满足欧洲人对东方神秘帝国的猎奇心态。总体而言,其为当时除了耶稣会修士对中国的报导外,是最具权威与一手数据的中国记录。

02 【英】乔治·斯当东的《英使谒见乾隆纪实》

乔治·斯当东(George Staunton, 1737-1801)英国探险家、植物学家、汉学家,受雇于不列颠东印度公司。1793年,英国政府任命马戛尔尼勋爵为正使出使中国,这是西欧各国政府首次向中国派出正式使节。其目的是谋求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目的是开放广州的贸易,为英国产品开辟新市场。

文章图片34

中英官员交谈场景

文章图片35

马戛尔尼使团到达山东省登州府

文章图片36

使团到达天津

文章图片37

使团到达通州码头

文章图片38

马戛尔尼使团沿京杭运河南下

文章图片39

北京西直门

然而使团自天津至北京途中,一路看到的是民间的贫弱和旧封建文明的衰落,这让马戛尔尼极度的失望。在见到乾隆皇帝以后,乾隆竟然让马戛尔尼下跪,自始至终乾隆就认为这是附属国的朝拜,并不是真正的外交,这让马戛尔尼非常难堪。在马戛尔尼向乾隆展现枪膛枪、炮舰模型、望远镜、钟表等代表西方先进科技物品时,乾隆也全然没放在眼里。

文章图片40

乾隆皇帝

文章图片41

在热河行宫,乾隆帝乘坐16人轿子接见使团

文章图片42

清朝三跪九叩之礼

最终,马嘎尔尼向清朝政府提出一系列的通商请求,被乾隆皇帝自大到以“天朝物产丰饶,无所不有”等为由断然拒绝。自大刚愎成分是有,但源自中西方不同文明的体制、经济和观念的碰撞以及对英国海外势力积极扩张的警惕,才是老乾隆皇帝拒绝的重要原因。

文章图片43

清朝官吏

文章图片44

清朝官兵

文章图片45

军队哨所

总之,这是一次失败的外交,英国使团一无所获。当时斯当东被任命为使团秘书兼代理缺席时的全权特使,地位仅次于马戛尔尼,回到英国后受马戛尔尼之托编写此出使日记。马戛尔尼回国后,就将这一切上报了英国女王,并建议武力撬开中国大门并殖民化中国。

文章图片46

奇特的建筑牌坊

文章图片47

圣旨传令官

可以说,这帮英国使团此次的访华的失败是中国形象变化的关键转折点。斯当东这部《英使谒见乾隆纪实》的广泛传播,进一步给西方人传导了中国“落后贫弱、停滞不前”的印象。而就是这位斯当东的儿子小斯当东,于1840年在英国下议院力排众议力主对大清帝国开战,于是有了著名的“鸦片战争”,西方列强纷纷加入对中国的巧取豪夺,至此中国全面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苦难历史。

文章图片48

北京西直门

文章图片49

颐和园一景

文章图片50

乾隆与小斯当东

抛开《英使谒见乾隆纪实》中作者对中华文明满篇的失望情绪,这部由威廉·亚历山大完成的版画作可谓难得一见的珍品,相对客观地记录了沿途所见所闻,较为详尽地反映了清代中期的部分山川地貌、人文景观特征。

03 【英】托马斯·阿罗姆的《中华帝国图景》

托马斯·阿罗姆(Thomas Allom,1804~1872)的《中华帝国图景》,阿罗姆是19世纪英国著名的建筑师、画家,以“中国风景画家”著称于欧洲。但让人惊掉下巴的是他本人却从未到过中国,而是根英国马戛尔尼勋爵(Lord Magarney)1793年访华使团随团画师和其他画家的素描画,融入自己的想象,重新刻绘了一百余幅古老中华帝国的风景、建筑和社会风习的铜版画,地点包括广州、北京、江南乃至香港、澳门,覆盖半个中国。

文章图片51

北京西直门

文章图片52

广州街景

文章图片53

北京灯笼店

文章图片54

广州市郊,一位行商的别墅

文章图片55

虎门岛,广州珠江入口处

文章图片56

南方省份的戏剧

文章图片57

南京浦口的渔夫

文章图片58

踢毽子游戏

观其作品,铜版画精彩悦目,内容又符合西方公众的欣赏角度,因而出版后立即成为英国和欧洲最有名的插图本中国历史教科书,其知名度远超威廉·亚历山大(《英使谒见乾隆纪实》的具体插画作者)的画作

文章图片59

官员出巡

文章图片60

夜宴观戏

文章图片61

狩猎归来

文章图片62

祈福消灾

文章图片63

迎亲的队伍

文章图片64

剃头摊子

文章图片65

码头船夫

文章图片66

广州的帽子店

文章图片67

在后宅玩纸牌的贵妇

近代欧洲人关于中国的知识,很多都是从这部书的文字和图画中获得的。其1843年最初版的版画图集正值鸦片战争刚刚结束,中国盛世帝国的虚像已被打破,大清帝国仅维持着最后的尊严与荣耀。总体来讲,画集并未刻意丑化和妖魔化中国,其作品将中国的富裕与贫穷,崇高与卑微,壮美与阴暗,都尽可能写意式地描绘下来,生动地展现出帝国末期的人间风貌。

文章图片68

澳门

文章图片69

五口通商口岸宁波

文章图片70

厦门城门内的石牌坊

文章图片71

圆明园正大光明殿

文章图片72

湖边古寺

文章图片73

直隶通州观象台

国内史学界的主流评价是,“托马斯·阿罗姆笔下的大清图像,虽然是借鉴欧洲其他画家的画作而加工完成,在细节上不时融合他自己的想象和情感,但是仍有一定依据和真实性。他认真研究了其他画家的中国图像,基本保留了当时中国社会风貌的特征,这些画作具有特殊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