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血压的联合治疗方案选择

 yysnc4rnxyoqu9 2020-06-15
高血压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我国高血压控制率较低,联合治疗是实现血压达标的重要措施。指南推荐的联合治疗方式有哪些?临床实践中选择联合治疗方式需要考虑哪些因素?


高血压为什么要联合治疗? 




01


高血压发病机制

高血压的形成机制较复杂,但其中三种主要的机制已被人们所认识,包括交感神经过度激活、RAS系统激活和容量负荷过重。其中,交感神经过度激活是高血压发病的重要机制之一。中青年工作压力大,情绪波动大,长期不良生活方式极易导致体内神经内分泌功能紊乱,血管活性物质释放增多,交感神经系统经常维持在较高兴奋状态,儿茶酚胺等分泌较多,导致心率增快,外周血管阻力增加,最终引起血压升高。

图1. 交感神经系统激活导致高血压的发病机制

交感神经过度激活在高血压患者中普遍存在。既往研究显示,40%~65%的高血压患者存在交感神经过度激活,且交感神经过度激活存在于各年龄组高血压患者中




02


联合降压是现实需要

高血压的多因素发病机制,决定其需要多途径降压干预措施。

图2. 高血压形成机制与药物治疗靶点



03


联合治疗的必要性

患者用一种药物往往不能有效控制血压,需要联合治疗。一项荟萃分析显示,联合治疗的降压效果是单药剂量加倍的5倍。

图3. 荟萃分析显示,联合治疗降压效果显著

此外,各国高血压指南不断更新,联合治疗更是大势所趋。机制互补的降压药物联合治疗可发挥协同降压作用,相比高剂量单药治疗,可更大幅度地降低血压。联合治疗使用较低剂量的药物实现血压控制,降低剂量依赖性不良反应风险。此外,联合治疗中的一种药物可减少与另一种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

各国指南对高血压患者联合治疗的推荐如下:

  • 2017年ACC/AHA高血压管理指南指出,2级高血压(≥140/90 mmHg)或血压超过目标值20/10 mmHg者,首选两种一线药物治疗(自由联合或单片复方制剂)(I,C);

  • 2018年ESC/ESH高血压管理指南推荐大部分高血压患者起始联合治疗(I,A);除了虚弱的老年患者以及低危的1级高血压患者(尤其是收缩压<150 mmHg)以外,推荐使用两种药物联合进行初始治疗(I,B)。

  •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建议,对血压≥160/100 mmHg、高于目标血压20/10 mmHg的高危患者,或单药治疗未达标的高血压患者进行联合降压治疗(I,C),对血压≥140/90 mmHg的患者,也可起始小剂量联合治疗(I,C)。

指南推荐的联合治疗方式

联合应用降压药物已成为降压治疗的基本方法,为了达到目标血压水平,大部分高血压患者需要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降压药物。中国高血压治疗指南2018年修订版对联合治疗的推荐如下图所示。

图4. 单药或联合降压治疗流程图



01


高血压用药现状:β受体阻滞剂+CCB应用不足

2013年发表的一项研究对2011年3月至5月我国北京、上海、广州等24个城市高血压门诊用药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ACEI/ARB+CCB是最常用的联合治疗方式。CCB具有扩张血管和轻度增加心率的作用,恰好抵消β受体阻滞剂的缩血管及减慢心率的作用,两药联合可使不良反应减轻,但研究显示,β受体阻滞剂+CCB应用比例明显不足。

ACEI/ARB和CCB都可使外周阻力降低,因而具有协同降压作用。两者扩血管的选择性具有差异,CCB引起的交感神经活性增加以及踝部水肿可被ACEI/ARB所抵消。ACCOMPLISH研究显示,与ACEI+利尿剂相比,ACEI+CCB可使复合心血管发病率/病死率降低20%。

ACEI/ARB和利尿剂降压机制不同,互补性强,联用可使降压效果更持久平稳,且ACEI/ARB可减轻或抵消利尿剂引起的不良反应。ARB+利尿剂或ARB+CCB均是各国高血压指南推荐的优化联合方案,临床应用较为广泛。



02


为什么推荐β受体阻滞剂+CCB

(1)机制互补,协同降压

CCB是我国高血压门诊最常用的降压药物,但CCB易引发反射性交感神经兴奋,从而增快心率,进而增加高血压患者心血管事件风险。此外,CCB长效/短效制剂均增加交感神经活性,而交感神经过度激活还可导致心肌重构,进一步发生冠心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猝死等,贯穿整个心血管事件链。

β受体阻滞剂可抑制过度激活的交感神经活性、抑制心肌收缩力、减慢心率,与CCB联合使用可实现协同降压,达到心率与血压的双重管理。

图5. β受体阻滞剂与CCB协同降压机制

(2)指南推荐

近年来,各国高血压指南均将β受体阻滞剂联合CCB作为优化联合治疗方案之一,相关推荐如下。

  •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指出,CCB具有扩张血管和轻度增加心率的作用,恰好抵消β受体阻滞剂的缩血管及减慢心率的作用,两药联合可使不良反应减轻。

  • 2018年ESC/ESH欧洲高血压管理指南建议,存在特殊临床适应证时,β受体阻滞剂可与其他药物联合治疗,如心绞痛、心梗后、心衰或需控制心率者(I,A);在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或合并房颤的患者中,推荐使用β受体阻滞剂+CCB进行联合治疗。

  • 2019年β受体阻滞剂在高血压应用中的专家共识指出,有优先适应证的高血压患者可首选或联合使用β受体阻滞剂,从血压达标的角度,β受体阻滞剂联合CCB是常用的方案。

(3)循证证据充分

HOT-China研究纳入我国148个城市共5万余例高血压患者,结果显示,美托洛尔联合非洛地平可显著降低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其中收缩压降低18.9%,舒张压降低17.7%。

图6. 美托洛尔联合非洛地平显著降低血压水平

图7. 美托洛尔联合非洛地平显著降低高血压患者心率水平

2010年发表的一项多中心试验纳入393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别接受CCB + ARB、CCB + β受体阻滞剂治疗,结果表明,与联合ARB相比,CCB联合β受体阻滞剂可显著降低心率(P<0.001)。

图8. CCB+β受体阻滞剂降低心率效果明显

一项前瞻性、随机、开放标签、盲端点试验共纳入3501例经贝尼地平治疗但血压未达标的40~85岁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分别加入ARB、β受体阻滞剂或噻嗪类利尿剂治疗,中位随访3.61年。结果表明,与联合ARB或噻嗪类利尿剂相比,CCB联合β受体阻滞剂治疗在预防心血管事件方面无显著差异。

图9. CCB+β受体阻滞剂预防心血管事件与其他治疗方案无明显差异

总结
  • 我国高血压控制率较低,联合治疗比例仅31.7%。高血压指南历经40年变迁,联合治疗是大势所趋,中美欧三大指南更新,更是将联合治疗甚至起始联合治疗推向了新高度。

  • CCB作为常用的降压药物易引发反射性交感神经兴奋,从而增快心率,β受体阻滞剂联合CCB机制互补,共同实现抑制高交感、降低血压、减慢心率、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多重获益。此外,β受体阻滞剂可用于三联治疗,ACEI/ARB+β受体阻滞剂+CCB的联合治疗方案可有效降压,改善患者预后。

参考文献:

1.Manolis AJ, et al. Current Vascular Pharmacology. 2014;12:4-15.

2.Kaplan NM. Curr Opin Nephrol Hypertens.1994;3:627-28.

3.Am J Med.2009;122(3):290–300.

4.Whelton PK, et al. Hypertension. 2018 Jun;71(6):e13-e115. 

5.Williams B, et al. Eur Heart J. 2018 Sep 1;39(33):3021-3104.

6.Chin J Cardiovasc Med, February 2019, Vol. 24, No. 1.

7.Williams B, et al. Eur Heart J. 2018;39(33):3021-3104.

8.Chin J Gen Pract, August 2019, Vol. 18, No. 8.

9.Chin J Hypertens, August 2011, Vol. 19, No. 8.

10.刘力生, 等.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4; 32(4):291-294.

11.Matsuzaki M, et al. J Hypertens. 2011 Aug;29(8):1649-59.

内容由阿斯利康提供,本文仅限医疗卫生专业人士阅读。

审批编号:CN-55051       有效期至:2022-5-2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