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灵魂的栖息地:阅读的震撼,形成审美的高峰体验

 默默7qrvsleytp 2020-06-15

灵魂的栖息地

《大音博乐融中外——钱仁康》传记文本审美

作者:秦建鸿


俗话说,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母亲的教诲,发妻的贤助,续弦的道合,谱就了一曲恢弘的乐章。

弦乐奏响钱仁康,涌动的情怀家和万事兴。

如此精彩的乐章,让人欲罢不能。

手头这本《大音博乐融中外——钱仁康》,如同一部交响曲,音符流淌在字里行间,意味隽美。

音乐大师钱仁康的传奇人生,余音袅袅。

《钱仁康传记》和钱仁康的音乐人生,汇就了全新的艺术形象之美, 于是,便有了此文的阅读审美。

同样是文学创作,也同样是以形象表现人物和生活。

传记文学因其非虚构的创作,决定了它的独特价值。

传记文学的生命力来自于一个真实的人物形象,必须面对这个形象再度创作。

赋予这个真实的人物全新的艺术形象,这便是传记文学的创作之难,也是它的魅力所在。

 一、永恒的瞬间——传记文本的真性美 

对于传记文学创作来讲,首要的是选取传奇人物,一生中重要的或关键的片段,定格人生的瞬间。

以显示传奇人物的独特性与超群性。

被誉为中国当代学界三座大山:国学——钱钟书,美学——朱光潜,音乐——钱仁康。本书就是为音乐大师钱仁康所著的传记。

作者丁旭光,在大师的世纪人生中,选准了大师的人格魅力和宽广的胸怀。

摄取钱仁康一生中三个经典段子一一

独立人格、批判精神、博大的情怀,作为该书的三个章节,捕捉人物永恒的瞬间。

三个片段彰显大师的风范,同时传递出传记文本的真性美。

钱老的独立人格,作者如是写到:

“面对汹涌的批判之潮,钱仁康不卑不亢,沉着冷静,仍然保持着温文尔雅的学者风度,始终未失儒者之翩翩、未失君子之雅量、未失文人的独立精神自由思想。”

钱老历尽各种困境,在患难中不失儒雅风范。

我们敬佩大师的傲然风骨。

钱老的批判精神,书中又是这样描写:

“作为一名学贯中西的音乐家,一个坚持以学术为本位的学者,一个有操守的文人,钱仁康奋笔疾书写下了《德彪西评价初探》中肯评价德彪西,尽管德彪西的创作方法和我们不一样,但他有价值的美学思想值得肯定”。

一个有学术见解的人,一个独立思考的学者,决不会人云亦云,随波逐流。

我们为大师的自由精神而折服。

钱老博大的情怀,作者又从大师的另一面,一个普通的音乐工作者的角度透视大师平凡的闪光点:

音乐常识的普及工作,在钱仁康的音乐生涯中从未中断过。

从小事做起,是大师的底气。

为了提高音乐爱好者欣赏音乐的兴趣,钱老孜孜不倦谱写各种初级音乐教材。

特别是钱老于1984年撰写了《外国名曲逸话》,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为改革开放的中国音乐界打开了一道通向世界的大门,更多的启迪中西音乐的融汇贯通。

把音乐撒向民众,播下美的种子,钱老博大的人文情怀更为我们感动。

 二、隐形的视角——传记文本的灵性美 

小说,最得意的是作者自己创作的故事。

展开想象的翅膀,复原生活中支离破碎的情景,安放灵魂中不能安放的东西。

那么传记文学创作,引以自豪的又是什么?

毫无疑问,传记文学创作也有属于作者自己的故事,它是通过作者的视角,隐藏在文本的叙述中。

可以这样说,传记文学创作的源力,取之于表现传奇人物的同时,敞开作者的心扉。

作者将自己的经验和心路历程,融入传记文本的描述中,扩展传奇人物的时空界限,赋于人物以全新的审美意蕴。

雪莉爱丽斯曾说,个性是非虚构创作的幽灵。

传记文学创作的奇妙,在于作者找到属于自己的故事。

作者用自己的视角植入个性意识,从个人灵魂深处,发掘传记人物的内涵,闪烁灵动之美。

围绕钱仁康一生的三位女性,作者用他擅长的小说白描手法细腻传神,绵绵流淌的柔情之美,隐含作者对中国传统女性典范的嘉誉。

母亲,是钱仁康音乐人生的第一位启蒙老师。

没有母亲,钱仁康不可能在幼年时接触到那么多的民间歌曲和学堂乐歌,也不可能日后对音乐情有独钟,矢志不渝地献身于音乐事业。

很小的时候,钱仁康围着母亲的膝下转悠,看她做饭打扫洗衣服,听她口中绵绵不断的歌声。

母亲一面干活,一面教儿子唱歌,还给他讲故事。

家教的文艺养分,像乳汁一般滋润钱仁康幼小的心灵。

母亲教钱仁康的那首《劝孝》歌,钱仁康一生记忆犹新:

“哥哥弟弟我要问问你:

你常在家里服侍爷娘怎样的?

爷娘养我历尽辛苦是为啥事体?

弗孝爷娘弗能算人,终身弗忘记!”

作者在有限的文本里突显《劝孝》歌,寓意深刻。

发妻朱钰英是典型的贤内助,相夫教子侍奉其侧,促成了钱仁康于1947年至1950年音乐事业的高产期。

这里我们读到了一段细致入微的故事情节:

“钱仁康来到卧室,朱钰英深情地看着丈夫,拿出了自己陪嫁时的首饰,全数交给了他,叮嘱他好好保管。

钱仁康此时沉浸在文字和音乐中,并未细究妻子这一举动的含意,双手接过那些首饰,以点头回应妻子的叮嘱。”

一个深爱丈夫的妻子,哪会为财产的分割公证担忧?

丈夫和孩子是她生命的全部。

然后,谁也没想到的事突然发生了,及至几十年之后,钱仁康都追悔莫及——钱夫人的心脏病发作,来不及呼救,便驾鹤西去了。

魂牵梦萦绵绵无绝期……

但是生活还将继续呀。

发妻病故后,遗有子女7人,为了让年幼的子女们尽快有人照料。也给钱老自已一个可靠的“后方”继续音乐事业。

1952年夏天,钱仁康与沈天真结为夫妇。

天赐姻缘,钱仁康又找到了一位志同道合的夫人。

1953至1954年的两年间,钱仁康先后编撰译注了一系列钢琴曲和演奏法图书。

可见身为钢琴老师的钱夫人,又从工作上给钱老倾注了极大的工作热情,给予他很大的帮助,珠联璧合。

三位女性,她们共同托起了,当代中国学界的音乐大师。我们如此赞誉,相信钱老定会颔首微笑。

 三、无限的延伸——传记文本的气场美 

有人说非虚构创作就是写实,其实非虚构创作在写实的同时又是一种超越。

传记文学创作基于人物的写实,同时超越人物本身,无限的延伸,以显示其独特的审美气场。

《钱仁康传记》记录了钱老一个世纪的传奇人生,并且把握了时代的脉搏,延伸拓宽了文本的内涵。

今天我们呼唤传统文化,钱老的音乐人生正是传统文化于中国学界的精神写照。

如此,作者必须对学界大师有一定的认知,知性的厚度决定了叙述的深广度。

作者通过多次采访的积累和思考,凝聚艺术形象,由表及内显示人物的独特风貌。

我们看到丁旭光的描述笔端,既有对钱老的无限崇敬,又有对大师精神延伸的指向和期盼。

在这里,我们感受到本书传记文本博大的气场之美。

书中巧妙运用了钱老自己的话:

“人老了,总想为年轻的时候没有学到的东西补补课,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但因年老体弱,总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古人说:“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      

在做学问上,钱老讲究精益求精。他非常赞同胡适之言:“为学当如金字塔”,要能博大要能高。

钱老谦虚地说:不博大就高不起来,我有自知之明,正因为我的知识还不够广博,所以研究音乐还远远没有达到博大精深的地步。”

作者艺术化地梳理了钱老大师风范的魅力脉络,以一种独到的印象,提出钱老的人文美学精神——“严谨、精深、广博。”

大师的博大,来自他的谨慎。大师的精深,来自他的刻苦。

这便是大师的独立之意志,这样一种人文风骨。

毫不夸张,钱老不是一支小夜曲,钱老是一首气势磅礴的交响乐,是一幅浓墨重彩的历史画卷。

我们拜读《钱仁康传记》赏心悦目,仿佛聆听经典音乐的春暖花开,感受到蓬勃向上的气息,带来一种灵魂上的震撼。

正是这种阅读的震撼,形成了纯粹的审美的高峰体验。

这便是文学永恒的魅力——人类灵魂的栖息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