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气化理论”浅谈

 琼箫 2020-06-15

“气化理论”浅谈

气化论理论基础是中国古代哲学。张载说:“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气的运动变化形成了世间万物。中医学继承和发展了该理论,认为人与万物同为自然界的产物,气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的最基本物质。

在长期观察实践的基础上,《黄帝内经》吸纳了古代哲学关于气、阴阳和气化的认识,创造性地将其与生命健康疾病相联系,丰富了其内涵,构建了天地人、自然与生命同构一体的原创医学模式,其基础是气化理论。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医学的灵魂和特色,而天人相应观的形成则是建立于对自然与人体气化关系认识的基础之上,离开气化,便割裂了人天关系。

《素问·宝命全形论篇》云:“天地合气,命之曰人。”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设或人体一刻无气、七日绝谷,则生命危殆。人需要自然界的清气和食物的水谷精微来维持生命。有形的器官是气升降出入的基本保证,《素问·六微旨大论篇》云:“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气的变化离不开人体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和物质变化。《素问·灵兰秘典论篇》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说明体内的水液代谢需要通过膀胱的气化作用。《四圣心源·五行生克》提出五行的生克制化,六气的司化和从化为气化:“相克者,制其太过也。木性发散,敛之以金气,则木不过散……水性降润,渗之以土气,则水不过润。皆气化自然之妙也”。认为天人同气是人与自然共有的规律。

五运气化在人体主要落实于脏腑。中医学的整体观是以脏腑为核心的,脏腑的实质是人体与自然相对应的五大功能系统,人的五脏之气与四时五运天气息息相通,在升降出入运动上存在着共同的规律。人体脏腑是气化的主体,是气化功能的核心和载体,五脏六腑各应其气化生,生生不息,无处不到,发动系统功能,承载生命活动。气化规律是藏象体系构建的内在基础,对人体和自然的认识如“司外揣内”“取象比类”“返观内视”等方法,皆是建立于气化观的基础之上。人之生依从自然之气化规律,人既成则受制于自然之气化状态,天人气化力量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脏腑经络等的生理功能活动实质就是气化过程,每个脏腑的气化模式均有其特异性和规律性。脏腑特异之气的气化功能决定了脏腑各自的生理功能,各个脏腑气化模式有机结合、承制相辅,构成了五脏六腑的活体生命藏象气化模式。藏象理论指导下,不论是对疾病的辨证治疗规律,还是对疾病的药物、针灸、推拿等治疗方式,均是建立于对气化作用认识的基础之上。气化理论贯穿了藏象系统的各个层面,脏腑是人体感应自然之气的生化发动机。

《黄帝内经》气化理论认为,在生命演进过程中,生命具有时间演化流行的方向与秩序。如一日四时平旦、日中、黄昏、夜半的阴阳变化;一年四季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阴阳变化;一年之中五运六气岁运通主一年,主客运、主客气分主时段的阴阳变化,人体要顺时适势,道法自然,顺应自然的气化及其变化趋势。

《素问·诊要经终论篇》及《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等将一年十二个月中气化演变的状态与人体五脏之气相通应,强调“治不本四时,必内伤于五脏”,指出诊治疾病时必须重视四时的变化。人体之气与自然一气周流,人体脏腑具有“脏气法时”的特点,其运动变化规律类同于自然气化,受到自然气化时序因素的影响,“至数之机,迫迮以微,其来可见,其往可追”“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因而在防治疾病过程中,要善于把握顺应自然之气的变化,顺时适势。

参考文献

黄元御 . 四圣心源 [ M ] .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3.

刘兵,杨芳.黄元御气化理论研究[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20(10):158-160.

郑晓红.《黄帝内经》五运六气气化理论与天人合一[J].中医杂志,2019,60(12):1008-1014.

南京中医学院.黄帝内经素问译释[M].3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汪机.运气易览[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8.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