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作家余华:当5年牙医拔过1万颗牙,靠12万字赚1550万!莫言:他是天才

 新华书店好书榜 2020-06-15

(央视《朗读者》余华谈故乡  来源:腾讯视频)
1977年,余华中学毕业后,在口腔科当了一名牙医。
而当医生也是因为家庭父母的影响。
身为外科医生的儿子,余华的童年大多数时光都是在医院度过的。
父亲从手术室出来时,白大褂上总是沾满了血渍,手中还提着一桶桶血肉模糊的东西。

在浓重的血腥味中,他咀嚼着死亡的味道,却又觉得习以为常。

更让人惊讶的是,余华的童年住在医院的宿舍,可宿舍对面就是太平间,每到半夜的时候,他总是能听到嚎啕大哭的声音,小小的他早就对这种生活习以为常,甚至还在太平间睡午觉!

当5年牙医拔过1万颗牙,靠12万字赚1550万!

余华回忆说,当时做口腔科医生的时候,整天与患者的牙齿打交道,觉得人的口腔是世界上最没有风景的地方。他在工作的时候,经常从窗户看到外面大街上有一个人显得很悠闲,好像没事一样,就很羡慕这种生活。

于是他走出门外,询问那个人是干什么的,回答说,他在文化馆工作。

余华又问,怎样才能到文化馆工作,那人回答说,会画画,会乐器 或者是会写作也行!

余华回到家思前想后,画画和乐器自己是没有那个才华了,不然就写作吧!

于是他开始苦练写作,从此走向了写作的道路!这一年他22岁。
在这之前,余华已经当了5年的牙医,前后拔过1万颗牙齿。
余华一开始的写作道路并不顺畅,每天邮递员就会从墙外围将退稿扔进来你,余华面对一次次的失败,继续写着。

这一写就是十年,终于《活着》诞生了!

“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这是小说《活着》里的一段文字。
简短几句,不言悲苦,却让人久久地哽在心头,怅然若失。

余华的《活着》销量突破2000万册,莫言感慨说:

余华的书少我一半,但影响力大我一半。

《活着》只有短短的12万字,但影响力却远远大于很多长篇小说。

1998年,中国作家余华凭借《活着》获得本年度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他不仅是第一个获得此奖项的中国作家,也是唯一一个获得此奖项的中国作家。

一个三十多岁的青年作家登上了世界文坛,中国人口中的余华热变成了世界的余华热。

《活着》就是余华生命中最为不朽的那一页!

从来没有想到一个成长在医院,看遍世间死亡的人,能写出《活着》。

后来张艺谋找到余华,想要拍他的《河边的错误》,那时候《活着》还没有完成,两个人见面时余华将尚未完成的《活着》给张艺谋看,张艺谋一拍桌子,说拍《活着》!
在2019年中国作家富豪排行榜上,余华排在第二位——靠一本12万字的《活着》,获得了1550万的版税收入!

对此莫言评价他曾经的室友:
余华是写字最少、赚钱最多的作家,他是天才!

《活着》到底有多伟大?

《活着》是一部充满死亡却又更具生命张力的书。
老态龙钟的福贵,牵着一头同样老迈的水牛,回忆往事。
他平淡地说起那些已故亲人的名字,说起那个战乱流亡的时代,说起最初的繁华,说至最终的孤独。

那是一种无法言说的荒谬,一种刻到骨血的真实,更是一种最终尘归尘,土归土的虚无。

《世界报》这样评价它:

人们记得余华的小说尖锐、有思想。《活着》是他擅长于描写进退两难的心理,把主人公置于历史的风口浪尖。他既是海明威又是司汤达。
老顾读完之后,最大的感触就是活着真的很好!

生而为人,活着就已经是万幸了。

因为远离上世纪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未曾有过饥饿和困顿,福贵的一生让我合上书的时候有些颤栗,内心有些惶恐。

突然发现,现实生活的无情与残酷,可能远比我想象的要惨烈的多。
生而为人,活着本就是幸运的。
余华在序中曾这样写道:
“《活着》还讲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就像中国的一句成语:千钧一发。让一根头发去承受三万斤的重压,它没有断。”

如果你的一生只能读一本书,那首选就是《活着》。

它告诉你活着的意义,教给你如何更好地活着,带你看遍这世间的生死和悲喜。
活着可能正在经历着平凡,但在世界上还有很多人连活着都是奢望!

我们能做的就是感受这世间的变化,感受冷暖,感受生死,才不枉来世上一遭!

《活着》适合我们任何人,当你感受生活的时候,当你迷茫的时候,当你遭受困境的时候,看一看便会发现活着的意义,便能吸取到强大的精神力量!

来源:头条号“老顾侃历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