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宣州古城的自然、人文和遗存

 开信有益 2020-06-15
  【宣城广播电视报】 作者:十里昭山
        宣州(区)位于安徽省东南部,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一座有着多年建城史的悠久古城。境内有好几处国保单位,省保单位,县保单位。
       春秋时期宣州名曰爰陵。秦置县。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以丹阳郡治于此。此后,历代郡、州、路、府治所。汉代,丹阳郡是著名的产铜地区,中央政权在这里设置铜官,负责开采和冶炼。南朝定都建康,达官贵人多住芜湖、宣城。《隋书·地理志》讲宣城是“川泽沃衍,有海陆之饶,珍异所聚,故商贾并凑”。唐代达到宣州发展史上的最高峰,为全国的造纸中心,采铜中心,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宋元明清,是重要的鱼米之乡,农桑之地,被誉为“江东奥壤”。近代有“金宣城,银阜阳”,“南宣北合”之誉。经济繁荣,加之山川灵秀,历代名人骚客,达官贤明纷至沓来,使得我南宣之地人文蔚起,积淀沉厚。共同组成了宣州古城的各构成要素。
      我国于1982年11月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明确了历史文化名城的条件是“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文化价值和革命意义的城市”。历史文化名城不仅要有历史,还要有体现历史的文物古迹和古城风貌的历史街区,也要有非物质形态的文化载体。这些要素和构成历史文化名城的实物形态和精神形态的体现。     
       然而几千年来,由于自然的和人为的破坏,宣州古城遭到了巨大的创伤。尤其是晚清战乱、日寇轰炸、文革破坏,城市改造,古城的历史古迹大多已成灰飞烟灭,荡然无存。同时,保护继承的减少,现代文化的侵袭,古城的非物质遗产,包括文学样式、民歌戏曲、历史典故、手工技艺也渐渐被人遗忘。为此,以下通过分类的形式,大致就众多的构成要素予以分化、取舍、组合,以期直观、明了,最大限度地展现宣州古城的物质和精神载体,唤起大家对古城的记忆,增强大家保护古城的意识。
       根据宣州古城的总体印象,其构成要素分成三大类,比较合适。即:自然、人文、遗存。
       一、自然
       宣州南部峰峦起伏,联岫回溪,中部岗冲交错,丘陵横亘,北部河网交织,田园平整。宣州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生态优越,动植物资源丰富。上述因素造就了宣州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为人文资源的产生和培育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先决条件。同时人文的积淀又增加了自然的文化气息,人格化了这些自然实体,形成了经过先民加工的自然环境。基于此,作如下归类:
       山体:敬亭山、陵阳山、龙头山、凤凰山、双羊山、响山、柏枧山、马山、麻姑山、华阳山、昆山、云山等。
       河流:水阳江(句溪)、青弋江、宛溪、梅溪、青溪、珍珠河等。
       湖泊:南漪湖、响潭、长塘、珍珠塘、吴村塘等。
       洞穴:龙泉洞、三天洞、白云洞,云山洞、朝天洞、神仙洞等。
       气候:亚热带湿润气候。
       生物:扬子鳄、宣木瓜、水东蜜枣、映山红、茶叶等。
       区位:“土控吴兼越,川连歙与池,山河地襟带,军镇国藩维。”、“江东奥壤”、“宁芜屏障,徽杭项背”、“安徽东南大门”等。
       说明:部分内容的上标表示该内容所形成的比较有价值的人文印象。“陵阳三峰压千尺,百尺危楼势相倚。”;“响山突出鳌峰前,雄踞东南似虎眠。”柏枧飞桥;

       史书载有马山十景;
麻姑晓月;华阳高万仞,绝顶倦登临;硖石吞舟、句溪塔影;双桥落彩虹、澄江亭、澄江夜月;南湖落雁;两水夹明镜;严公台,即严子陵钓鱼台;雪峰山龙泉禅寺;

       古生物活化石;《本草纲目》记载:“木瓜处处有之,而宣城者为佳。”;“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二、人文
        宣州山川形胜,沃野千里,环境优美。地灵催人杰,使得人文荟萃,文化昌明,尤自东晋南迁以后,历代达官贵人,名人贤士荟萃于此,名篇佳作,层出不穷;有宋以来,宣州梅氏、贡族,人文蔚起,历代不衰。这些都深深植根于宣州古人的勤劳与智慧。古人云:“上江人文之盛首宣城”、“自古诗人地”等。它们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有些人物、作品、手工艺甚至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有着深远的文化价值。因此留下了众多的,独具地方特色的人文资源。是宣州历史文化名城构成要素中最重要,最丰富,最有特色,最有活力的一个部分。作如下归类。
        民俗:三月三游敬亭山、皖南花鼓戏、皖南采茶歌、乡镇庙会、踩高跷、舞狮子、舞龙灯、赛龙舟等。
        典故:封使君、看门太守、圣俞读书石、“大雨不过扎子桥”、张果携万民册投水、太白玉真之恋、宣城乌龟地
        宣州古景:双桥落彩、句溪塔影、北楼远眺、敬亭烟雨、澄江夜月、南楼夕照、鳌峰赤壁、响山赤壁、麻姑晓月、华阳积雪、柏枧飞桥、南湖落雁等。
        宛陵名人(群):刘太真、诸葛高、梅尧臣、周紫芝、贡奎、贡师泰、梅鼎祚、梅膺祚、施闰章、梅清、梅文鼎、梅光迪、祖晨;宣城数学派、宣城梅氏等。
       寓宣名士:谢朓、范晔、李白、白居易、韩愈、刘禹锡、杜牧、晏殊、沈括、文天祥、朱元璋、汤显祖、柳敬亭、石涛、恽代英、肖楚女等。
      纪念馆所:宣城市博物馆、梅文鼎纪念馆、梅尧臣故居、梅文鼎故居、丁奉纪念馆、先贤祠、唐昌黎伯韩先生之祠、宋文信国公忠烈祠等。
       历史名产:宣木瓜、水东蜜枣、宣笔、宣纸、宣州地毯、敬亭绿雪茶、鸦山茶、老春酒、宣州景文石、宣州雪石等。
       宣人名作:《宛陵先生诗文集》、《梅禹金全集》、《字汇》、《施愚山诗文集》、《宣城二十四景图册》、《高山流水图》、《方田通法》、《方程论》、《古今历法通考》等。
       咏宣诗文:《高斋视事》、《游敬亭山》、《郡内高斋闲望》、《独坐敬亭山》、《秋登宣城谢朓北楼》、《登敬亭山南望怀古》、《窗中列远岫》、《题宣州开元寺》、《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溪下居人》、《紫毫笔》、《红线毯》、《东溪》、《由宣城泛湖东下》等。
       历史地名:鳌峰、济川、西林、澄江、东头湾、西头湾、沟沿头、府山头、春归台、仓塘沿、土炮台、三岔河、杨泗庙、小营盘、十字街、护城坊、城河兴、状元府、南门荡、黄泥岗、小九华、庙埠、仁村湾、魁星巷、豆腐巷、朱衣巷、木直街、迎恩街、阳德门、泰和门、薰化门、宝城门、拱极门等。
       宣州别称、雅号:爰陵、无宛、宛陵、宣城、宁国府、“小谢城”、“谢公城”、“谢朓城”等。
       
        三、遗存
        宣州山川明秀,物产丰饶,历史悠久,上江名邑,人文荟萃,贤达云集。必然留下了数量众多,种类丰富的各类历史遗存(包括灭失的和尚存的)。宣州的历史遗存涵盖古建筑、古墓葬、古遗址、古聚落、古设施、宗教建筑、摩岩石刻等种类。其中有重要的古人类活动遗迹,罕见的建筑结构的国家级文保;有历史文化价值,古代名人长眠之所的省级文保;更有众多的散落宣州各地,记载着先民勤劳、勇敢与智慧的县级文保。现根据数量、知名度等标准大致作如下归类:
       亭、台、楼、阁、祠、坊:拥翠亭、谢公亭、景梅亭、笔筒亭、谢朓楼、南楼、水东花戏楼、忠勤楼、寄云楼、宛溪馆、梓童阁、天逸阁、天延阁、双溪阁、佑圣阁、开元寺水阁、宛陵草堂、京山堂、惠庆堂、水阳袁氏祠堂、古昭亭坊等。
       塔:广教寺双塔、景德寺塔、龙首塔、龙溪塔等。
       桥:济川桥、凤凰桥、政通桥、东溪惠济桥、桃源桥、状元桥、梅溪桥、别士桥、落叶桥、晏公桥、柏枧飞桥、三孔桥、石坡桥、湾水桥、洪林桥等。
       墓葬:梅文鼎墓、梅尧臣墓、梅尧臣双母墓、梅清墓、施润章墓、文天祥衣冠冢、皇姑坟、姜采墓、妙贞姑墓、张果墓、宣州战国楚墓、洪林先秦土墩墓群等。
       遗址:陈山旧石器文化遗址、邵村新石器文化遗址、古脊椎动物化石遗址、胡家涝古宣纸场遗址、宛溪河船坞码头遗址、古城墙遗址等。
       井、泉:一眼井、二眼井、三眼井、金鸡井、虎窥泉、皇姑泉等。
       村、街:宋代山庄小胡村、梅花溪上村、贡村、水东老街等。
       水利设施:金宝圩、养贤圩、佟公坝、官坝、城内古排水设施等。
       渡口:东门渡、黄渡、新村渡、杨泗庙渡等。
       驿道:宣当古道、宣高古道、宣歙古道、宣广嘉古道、宣泾古道、宣南古道等。
       宗教建筑:广教寺、开元寺、天宁寺、兴国寺、普济禅寺、龙泉寺、元妙观、东嶽观、水东圣母教堂、宣城天主教堂等。
       建筑群:北门清代古民居、府山头建筑群、吴氏宰相府、贡村园林等。
       崖(石)刻:三天洞崖刻、云山洞崖刻、碧山龙泉洞崖壁古诗刻、柏枧崖刻“云生处”、敬亭山数处崖刻等。
        宣州历史上最大的石桥,建于明代,残桥仍存,颇有历史沧桑感;包括晒料场地、制作房基和漂洗原料的“石板河”等,总面积约10000多平方米;光绪年间,由法国人修建,位于区委内,现存大圣堂、大修院两处建筑,神甫楼2005年底遭火灾毁坏;府山头为陵阳山之首峰,多年来一直作为府衙所在地,故民间习惯称此山头为“府山头”。此处经历代相继修建饰葺,曾分布着一群布局严整的古建筑物。按进入顺序先后为殿阁式的“保厘”牌坊、硕门、仪门、石箴亭、府堂、正心楼,最后陵阳山巅为谢朓楼。在府堂左右,还有众多厅、堂、楼、阁、亭、司、馆、所、库、廨、房、衙以及池石苑囿等;
        洪林镇贡村。贡村兴旺于元代,规模宏大,有诗为证,“十亩芳园尽种花,客来觞咏乐无涯。”,“梓里又夸新阀阅,云林尤映归楼台。”整个园林,以“南漪堂”、“云林书屋”、“秀野堂”、“南湖书塾”为主体建筑,亭、台、楼、轩、馆、坊、祠、桥,计有四十多处。道路是以族屋巷子构联起来的。总体布署,井井有条。现仅存古银杏、岩石洞和流觞台等,后世传有描绘该园林的《上世亭台景色图》。

       以上是对宣州古城构成要素的简要分析和归纳,充分展现了宣州悠久的历史文化,深厚的人文积淀;见证了城市的历史文脉,发展过程。这些构成要素中所体现出的历史特色、地方特色、文化特色、和民族、民俗特色都反映我们这座城市的发展历史、城市文化、城市时空的连续过程。这些要素所体现出的文化现象、文化景观、文化信息更是宣州先民和寓宣人士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施展智慧,挥洒汗水,辛勤劳作结晶。
       笔者盼望能通过这篇小文,促进宣州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建设,加速挖掘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在城市建设中突出地方特色,为经济建设服务;为领导的决策提供点滴有用的历史依据,为充分融入苏浙沪挖掘文化动力,为把宣州建成苏浙沪的后花园服务。更重要的是能够增强我们宣州人的自豪感和自信心,让子孙后代对居住城市的历史渊源、发展概貌等有深刻的了解和认识,从而激发我们大家建设家乡的热情与干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