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旅行札记:东方雕塑馆----麦积山石窟

 优悠客 2020-06-15

  

很早以前,就想去趟石窟,看看大山大佛,领略一下世外中大佛青山的景像。 很多年以前就被铺天盖地的“麦积山”漂亮的图片所吸引,但苦于没有时间和机会,美好的愿望在心里一直擱置了许多年。“麦积山”的“模样”曾经在心中有了无数次的遐想,直到最近利用休假的机会,去了一趟麦积山,零距离接触了麦积山,才了却了多年的一桩心事。出行前,先补习功课,明白其中精髓,才知道什么是石窟。石窟,就是依山岩凿成的石室,洞内有内有壁画、石刻等艺术作因其建筑大山之上,极其宏伟,内部雕塑传神、色彩斑斓,经悠久岁月,成为名窟。其实它是佛教的一种建筑形式,是僧侣遁世隐修的地方,内有佛家石雕或塑像。麦积山石窟位于甘肃天水市麦积区麦积山,距离宝鸡约210公里。麦积山距离宝鸡最近,行车最为方便,计算来回时间,最佳选择麦积山一天往返时间足矣。

站在麦积山风景名胜区外,整个大山笼罩在郁郁葱葱的植被当中,此起彼伏,像飘落的绿纱,轻轻罩盖连编大山,曲线优柔顺畅。走进羊肠小道,两边是葱郁的树木,路旁是一排是卖纪念品的摊位,还有特色小吃店,呱呱、凉粉、猪油盒、捞捞、浆水面等等;再往上走是卖特产的,比较特别的坚果有松子和鲍鱼果。鲍鱼果,难得一见,新疆有产,一般内陆地区很难见到这种果实。好奇,上前询问,表积山有鲍鱼果吗?卖家说有。不过,值得怀疑,因为麦积山是温带半湿润气候气候,鲍鱼果喜高温高湿气候。不知觉中,看到路人都抬头翘望,麦积山恰似硕大的一个麦垛,高高耸立。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麦积山的险峻风景,麦积山在周围的群山低洼中拔地而起,独特的景观在群山峻岭中十分引人注目。麦积山高达142米。站在麦积山山脚下向上仰望,古人如此巨大的工程如今看起来都让人非常震撼,不可思议。145米高的半山腰上开的石窟都用木架子连接成一片,方便旅游的人们走动观看石窟,站在梯子上往下看,四周景色尽收眼底。

听导游讲,原来,为了在145米高的麦积山上开凿洞窟,古代的工匠们充满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先在崖体上凿开能穿入木梁的小洞,然后搭架子,再慢慢往上不断的开凿,用木梁穿入,再升高……至到崖体的中部再凿佛窟,就像我们今天看到的这样。

 石窟里面的佛像前面都用铁网保护,但不影响观看,几千年的佛像保护的都很好。个人感觉比敦煌莫高窟的佛像保护的要好许多,也可能是麦积山上的石窟太高了,要上去还很不容易,所以人为的破坏要少很多。这条走廊是麦积山唯一的开凿在山体比较深的佛像组雕,一共分为8组,佛龛之间有墙体分开,互不干扰。千年的岁月风蚀,麦积山石窟中的佛像组雕大部分仍然保存完整,尤其是佛像的面容形态各异,面露微笑,栩栩如生。044窟一佛一菩萨并一弟子,均为西魏造像,风格继承秦汉传统,主尊释迦牟尼面容饱满莹润,神惜典雅圣洁,有东方蒙娜丽莎之称,细微处毫发毕现,中国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体现的淋漓尽致。

悬崖峭壁上错综复杂的手脚架连通了麦积山的各个石窟,看起来很“悬”。走在栈道,犹如空中栈道梯廊,向下望,下面是空的。再折上另一排台阶,临近眼前的就是石窟佛像,这三宗雕塑,神态自然,表情包满,体态圆融,一副慈悲相,体态中最显眼的是一对比一般人硕大的耳朵。在以前,这种面相代表福相,手指更是浑圆有度,非常美丽。再往上走,是凿在山体中的石洞,并排着一排石洞,石洞里面正中央盘坐一个菩萨,两边站着尊者,每一个石洞里菩萨,菩萨的相貌各不相同,但都是一副慈悲相。走到半山腰,两腿发软。心里直打着鼓,这竟是悬在半空了想回头,可后面的人要上来,算是明白上了栈道便没有回头之路了,只好硬着头皮继续往上爬。也不觉的铁护栏冰凉了,大概是被前面的人握热了吧!再往上钻进一个石洞中,洞中有石梯,特别陡且凹凸不平。有人称之为步步高升,对于我这种腿短的人来说,这一级石梯无疑与于次性跨过三级普通的楼梯。爬完石梯再上栈道,腿脚是轻松了不少,但绝不敢轻易往下看。虽然栈道远没有溜索那么惊险,眼睛还是尽量往上看为妙继续走,当我还在为这次来没能观赏到闻名退迩的具有东方微笑的小沙泥泥塑而感到遗憾的时候,却发现自己以到了栈道的最高处,这也就意味着要往下走了。

都说上山容易下山难,我看难的不是在花力气上,难在脚软上。上来时可以看着天,下去时总不能不盯着脚下吧。可谁敢往下望,都死死的抓着护栏,尽量朝前看。每一级台阶都必定小心翼翼,生怕一脚没踩实,跌下山崖去。这个时候必定要停一小会来调整下呼吸吧,后面立马就有人催了你到是快点走啊!可见没人想在这半空中多停留片刻。好在下栈道处也有不少石窟, 足仰头观赏一番,也好让发软的腿脚缓一缓劲。就这样走走停停,终于来到了山脚下,跺一跺脚,总算长松了一口气。发现后背竟都汗湿了,嘿嘿,我想是应该是上上下下累的吧。

晚上回到宾馆后,留在我脑海中最深刻的反而不是那些栩栩如生的佛像,华美的纹饰和精美的壁画。令我感动的和敬佩的是那些设计泥塑和修建栈道的工匠们,我们无法知晓他们中绝大多数的名字,那个时候的工匠身份卑微,甚至修栈道的人很多都是犯人和奴隶。可是幸运的是,这些泥塑直到现在大部分都得以完好的保存。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天水麦积山之行心情是愉悅的,不仅开了眼界涨了知识,还领略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